此三人都是国军军长,三大战役中他们先后战死战场,分别是谁?

文青说历史 2024-04-02 09:44:47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此时敌我双方的兵力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我军由原来的127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国民党军则由鼎盛时的430万人下降为365万人。为了打乱敌人的部署,为决战创造条件,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当机立断连续向国民党军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决战。

在三大战役中,我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仅用了142天便歼灭了国民党173个师,共计154万余人。据统计,三大战役中我军俘虏国民党少将以上军官就有数百人,后来这些被俘将领大多被关押于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进行改造。

之所以有这么多国民党将领做了我军俘虏,倒不是他们没有军人气概,缺乏与我军决一死战的勇气。而是这些将领明白,我军终究会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蒋介石动辄以“亡国灭种、死无葬身之地“这样的话激励底下的将领,无非是想让他们搭上自己的性命。

很多国民党将领明白了其中的底层逻辑,自然也就活的通透,会适当为自己安排好后路,不会把自己往绝路上逼。例如济南战役期间,蒋介石曾向当时的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下达杀俘令,王耀武何等聪明人,他知道如果犯了这种不可饶怒的罪行,一旦被俘肯定会被追究责任,因此他不但不加执行,还发放差旅费将士兵们送回。济南城破之际,王耀武特意提醒自己的部下:“解放战争不同于抗日战争,大家徒死无益,尽力就好,各自出逃、各自保命吧! ”

那么,在众多的国民党将领之中,就没有一个愿意为老蒋杀身成仁的吗?当然也不是,三大战役期间,也有三位国军军长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战死沙场,他们三人分别是谁呢?

第一位是63军军长陈章。63军是粤军,淮海战役中隶属于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碾庄围歼战打响后,第七兵团奉命从新安镇向徐州方向撤退,63军则负责掩护主力突围。陈章当时过于自信,认为63军从南方一直打到北方,根本不惧共产党的部队。第七兵团主力撤退后,陈章还迟迟不肯行动,让部队把来不及搬走的被褥一并带走,不久遭到华野先头部队的追击,勉强逃至窑湾镇又耽搁了一阵,导致全军被团团包围。陈章以前一直担任的是副职,是在前不久才当上63军军长的,全军被围时他六神无主,63军的指挥很快陷入了混乱。因为无法承担葬送全军的责任,陈章举枪畏罪自杀。

第二位是14军军长熊绶春,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和陈赓大将是有很深的同学情谊。1933年陈赓在战场受伤被俘,蒋介石拉拢陈赓不得只得将其关押,后来还是一群黄埔同学联名给老蒋写信,才保住了陈赓一命,熊绶春正是联名人中的一员。1948年,熊绶春出任第14军军长,黄维兵团覆灭前夕,熊绶春原本答应陈赓计划起义,但被当时12兵团副司令长官胡琏看出了端倪,一直没有得到机会。中野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时,熊绶春在前线不幸被炮弹击中身亡。

第三位是35军军长郭景云。35军是傅作义集团的嫡系王牌主力,抗日战争时期屡建功勋,以“运动速度快,战斗力强悍”闻名遐迩。郭景云作战勇猛,在军中有“猛张飞”的绰号,被傅作义提拔为35军第四任军长。新保安之战中,郭景云自负轻敌,没有及时把35军撤往北平,后遭杨得志第二兵团主力合围的,因突围无望而绝望自杀。

0 阅读:4

文青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