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下辖30万大军,淮海战役中,蒋介石为何不派汤恩伯集团参战

文青说历史 2024-03-27 17:30:38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前,国民党统帅部在徐州的坚守与撤退问题上举棋不定。一方面,国军高层认为徐州是一块战略要地,依托现有的坚固工事和交通线,可以阻止解放军南下的步伐,吸引解放军主力决战,从而摆脱颓势。另一方面,以杜聿明为首的国军高层认识到解放军迅猛攻势和补给困难,拟定了一个“徐蚌会战”的作战计划,从而确保南京外围,企图在淮河附近与我军对决。

这个时候,我军寄希望找到机会对徐州国民党军进行分割围歼,也十分担心国民党大军真的撤退到了淮河以南。如果这样的话,徐州的国民党精锐与南京的附近的汤恩伯集团合在一起,将有利地加强防线的稳固性,淮海战役则百会变为类似渡江战役之前的拉锯战或者更大规模的沿江防御战。

幸运的是,国军在战略上出现的一系列失误,导致了国民党大军并未能成功撤退至淮河以南。几天后,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提前打响淮海战役,并把第一阶段的矛头直指黄百韬的国民党第七兵团,战争的主动权彻底掌握在我军之手。那么,淮海战役激战正酣之际,蒋介石为何不派汤恩伯集团加入战场呢?

是因为受到我军牵制,导致汤恩伯的大军无法抵达淮海战场吗?答案并不是,当时,汤恩伯集团正处在后方,如果接到命令驰援淮海战场的,他还是可以顺利抵达的。而之所以他手握重兵的30万大军之所以没有排上用场,主要是国军高层并没有想过要让他去。

解放战争初期,汤恩伯一开始的职责其实并不是拱卫南京。1947年初,汤恩伯被派往徐州担任第1兵团司令,兵团下辖25、74、83三个整编师的兵力,黄百韬、张灵甫和李先霞都直接受他指挥,权利之大仅次于参谋总长顾祝同。然而,随之张灵甫74整编师的覆灭,汤恩伯第一兵团司令的职位也坐不住了,这才被蒋介石调到后方坐镇。

尽管如此,蒋介石依然信任汤恩伯,随即让汤恩伯接手了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一职,还组建长江防线的重任交给了他,不久又把海陆空所有能调派的军队都交由汤恩伯,可见对他的重视程度,而蒋介石之所以不让汤恩伯李参加淮海战场,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汤恩伯的部队战斗力十分有限。汤恩伯集团的30万大军下辖2个兵团加2个绥靖区。分别是第6兵团及南京卫戍总司令部第28、第45、第99军;第八兵团第55、第68、第96军;第 1“绥靖”区第4、第21、第51、第123军以及第32军;第7“绥靖”区;第20、第66、第88军,总人数约30万人。不过,这个其实是1949年初渡江战役的数据,真正淮海战役开始时汤恩伯并没有这么多的军队,只有不到10个整编师的兵力,且除了半美械的中央军28军和川军20军之外,其他部队都是临时组建的二线部队,即便开到淮海战场也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其次,与老蒋一开始的过度自信有关。淮海战役开打时,从字面上数据对比来看是80万对60万,蒋介石一开始也没想到国军会输,这才让老蒋说出那句著名的“优势在我”的话。等到后面局面不利,老蒋首先想到调动华中方面的黄维兵团和宋希濂兵团,而不是调派汤恩伯这种二线部队沿江北上。当杜聿明率领徐州三个兵团后撤的时候,国军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任何决战的胜算了,收缩兵力及时撤退是最好的选择,可惜老蒋还是错过了这次机会。

最后,汤恩伯肩负更重要的任务。前面说到,汤恩伯调往后方后,担任了京沪警备总司令和构建长江防线的任务。一开始,蒋介石没想到让汤恩伯加入淮海战场,等到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相继被灭后,汤恩伯此时肩负的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战场救火,而是坚固长江防线,为后来淮海战役的失败留一条后路。后面的渡江战役,国军虽说兵败如山倒,却也成功抵挡了43天,否则的话解放战争可能提前半年就胜利结束。因此,汤恩伯的大军虽说没能参加淮海战役,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22 阅读:12305
评论列表
  • 2024-09-05 00:26

    汤恩伯那个时候忙着在上海捞钱,所有的黄金储备都被这货运到台湾了

  • 2024-09-03 19:19

    汤恩伯?别逗我发笑了,他跟刘峙一路货色,上去不帮倒忙就不错了

  • 2024-06-30 11:54

    孟良崮战役后,老汤已经被关禁闭了

  • 2024-07-21 21:08

    汤恩伯好歹是亲信打光了,老蒋靠谁?白崇禧,李宗仁?不抄老蔣后路就不错了

  • 2024-08-05 17:01

    那是玩命啊!所有的力量都应该投进去,感觉国民党没意识到战役的重要性,输得不冤

    阿加熙 回复:
    不是没意识到,而是已经80万部队在那里,足够多了!何况徐州那30万都准备撤到江南,哪里还会再派部队去野地里送死
    那一抹浮云 回复: 阿加熙
    毕竟,优势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