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国军既然决定全军撤至蚌埠,刘峙为何没按计划执行?

文青说历史 2024-03-30 05:11:21

1948年9月底,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拟定了一个“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寄希望趁我二野、三野东西分离之际,消灭我野战军一部以挽回国民党军连战连败的颓势。不过此时辽沈战役激战正酣,蒋介石无暇顾及华东战场,这一计划也因此搁置。直到10月下旬东北廖耀湘兵团全军覆没,东北局势已难以逆转,蒋介石才急飞南京指示国防部拟定了一个“徐蚌会战作战计划。”

这个计划的核心要点在于,以徐州国民党军一部守备徐州和贾汪做掩护,主力大军从各个据点向蚌埠转进,通过河川防线对我军采取攻势防御。计划拟定后,蒋介石交代国民党第三厅厅长将计划交给正在负责葫芦岛撤退事宜的杜聿明。信中写道,如果杜聿明同意这一方案,就即刻到蚌埠指挥80万国民党军。杜聿明倒是整体认可这一方案,不过他担心日后要背负放弃徐州的罪名,就让蒋介石请刘峙指挥徐州国军撤往蚌埠,自己届时再直接去蚌埠。

杜聿明从葫芦岛回到北平时,从傅作义口中得知淮海战役已提前开打,贾汪何基沣、张克侠“叛变”,黄百韬兵团被围碾庄。更让杜聿明恐慌的是,徐州国军主力并没有撤至蚌埠,而是沿着铁路两侧一字摆开,战略态势上已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杜聿明不解,徐蚌会战的作战计划既已拟定,事关三军存亡,刘总司令为何没有把徐州国军按计划撤至蚌埠?

是因为刘峙和杜聿明抱有同样的想法,也担心日后承担放弃守徐州的罪名,这才一直没有行动吗?其实不是的,如果蒋介石和国防部真的决心执行这一计划,以刘峙的威望和掌控能力,在淮海战役开始前,他还是有足够的能力完成这次战略撤退的。毕竟真要追究起来,刘峙也可以现身说法,撤退至蚌埠是国防部的命令,他至少也保全了三军没有遭到覆灭。刘峙之所以毫无作为,主要是因为蒋介石朝令夕改,没有对整个战役进行进行通盘考虑,在制定了“徐蚌作战计划”(以下简称第二案)后,又推出了“徐蚌会战计划”另一个版本(以下称第一案)。

第一案的核心要点是留一两个军守卫徐州,主力兵团沿着津浦路两侧摆开采取攻势防御,与我军展开决战。这两个方案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在“守江必守淮”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案主张坚守徐州,第二案主张放弃徐州。第一案要在津浦路的开阔地带与我军决战,第二案是想利用河川防线对我军采取攻势防御。

从军事角度来看,蒋介石授意国防部最先拟定的《徐蚌会战作战计划》还是一个可行的方案,蒋介石虽也一度想让杜聿明来贯彻这一计划,但是他并没有下命令执行,他先是拖延了三天才给到杜聿明,接着又没有立刻让杜聿明前去蚌埠指挥,而杜聿明直到11月11日才抵达徐州的指挥部。只是在得知我军已发起声势浩大的淮海战役时,蒋介石才下令刘峙按照第一案执行。那么问题来了,蒋介石为何要临时改变作战计划呢?归结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因为蒋介石有他的苦衷。除了杜聿明担心日后要背负放弃徐州的罪名,蒋介石自己虽然没有人可以给他冠以罪名,但是他有一个对部下难以言明的心态。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蒋介石担心自己放弃徐州,会影响自己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继而引起国民党统治基础地动山摇。1945年,蒋介石因为抗战胜利威望达到顶峰,他实在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整个中原大地,因此一直下不了放弃徐州的决心。

其二与蒋介石的个人性格有关。淮海战役结束后,粟裕曾这样评价蒋介石:“你要他一点,他连半点也不给你;你要拿下他大的呢,他连小的也不要了。”蒋介石之所以改变作战计划,突然决定坚守徐州,就是因为在态势还不明显,正处于你要他一点,他连半点都不想给你的阶段,蒋介石自然不甘心拱手把徐州交出去。

最后是国军系统情报失误。蒋介石之所以改变计划,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并没有看到中野和华野展开行动。当然,他的这个判断与事实是严重不符的,这主要是我军内部组织严密,国民党特务难以打进解放区,也就无法提供准确且有价值的情报。反观我军,对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精确细微,这种信息差的滞后导致了蒋介石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