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的高考评价标准:个性化的答案才是标准

宁拙说 2024-06-14 17:18:32

核心素养决不像理科的标准答案,而是高度个性化的,一千个学生有千种亲情,纵然都表现出为亲人牺牲的情感趋势,却体验得千差万别,因为家庭不同,阅读史不同,人生经验也就各异。

思想更是高度个性化的,本是个性的思维成果,不可复制。如果技能应试求同,那么核心素养的考查则求异,越是富有个性的答案越应得到高分,越是正确却平庸的答案越应得到低分。

如果考生的观点是批判性的,而且充满辩证的逻辑力量,就标志创新的发展潜能,理应得满分。相反,如果强化考试的公平而一定要用一把尺子,却只能在技能上较劲,比如,古文阅读,只能在字眼上下功夫,定出翻译的标准答案,却拒绝考查干预性阅读,纵然是评价性的题目,也是在关键字眼的翻译上较劲。

以翻译为核心的考查固然能考查阅读的基本技能,可哪还有个性素养的天地呢?正是强化技能,我们总是为“语言运用”题感到困惑,似乎总在技巧上下功夫而沦为雕虫之技,却与素养没有什么关联。

既然求同能作为答案标准,求异为什么不可以呢?个性化的言语里蕴含个性化的情感和思想,不就成为答案标准么?

评价和鉴赏是最高的能力层级,却在命题中象征性地体现一下。严格地讲,评价和鉴赏题在高考中很罕见,就是所谓求异的题目也只有两种选择方向。评价和鉴赏是典型的干预性阅读,为自我经验和思想创设广阔天地,是考查创新能力的最佳题型。

只要读不出自我,即自我经验不觉醒,评价就失去参照,肯定也好批判也罢都不可能,因为评价动机丧失。如果阅读还是启蒙生命热情的人生实践,那么评价题一定会指引教学走向光明。

怎么评价固然需要方法,却决不是简单的技巧,因为没有读出热情,什么方法也没有用。评价要么肯定要么否定,从两大视角判断其思想素养,一是观点,二是证明观点的思维能力。

观点自然是批判性的价值最高,但批判得靠逻辑;肯定性的观点也决不是简单附和作者,必须有经验作支撑,凭逻辑来证明。对于阅卷者,什么样的观点有个性什么样的分析有逻辑力量,十分鲜明,怎么会没有标准呢?

鉴赏不仅必需逻辑,更要审美,就为情感个性开辟广阔天地,更是以经验为参照,充满美感的语言和美好的想象思维,是艺术天赋张扬的大好舞台,其评阅标准更鲜明。

从能力建构看,评价和鉴赏能力并非从天上掉下,而是建构于理解筛选等基础层级,为什么要考得那么琐碎呢?评价鉴赏能力既与情感思想等核心素养有机统一,又蕴含基础能力,怎么不可以用一二道综合能力题来考查,为情感和思想的个性发挥开辟自由的天地?

我们已很难在命题中找到真正的名篇,就是蕴含了人文素养的古文,其命题也与素养无缘。只需要一篇文质兼美,内蕴丰厚,为经验驰骋创设广大舞台的文本,足以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写出以情感取胜或以思想取胜的阅读评论。

评论是最深刻的阅读,不仅看出阅读素养,还看出认识自我的智慧,包含所有阅读能力层级。阅读只需要一道题,那是提供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考生研读后,写一篇阅读评论,切入角度很自由,既可以是以逻辑分析见长的思想性评论,也可以是以情感和形象思维见长的鉴赏性评论。

不过,评论不是读后感,不可以从文本飘出来,立论和论证始终不能脱离文本。评论的优劣标准非常鲜明,立意深刻,切入具体,特别是批判性立意,即好的评论。反之,立意过大,评论对象不清晰,泛泛而谈,即平庸的评论。论证过程要么以逻辑取胜,要么以形象思维及语言取胜。反之,论证空洞,缺乏典型文例分析,逻辑无力,即是不好的评论。

哪天,我们再没有厚厚的复习教材及练不完的习题,而以读写为核心的言语实践贯穿始终,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就真正培养起来。哪天经典走进课堂成为教材,哪天阅读成为情感和思想生长的土壤,课堂成为个性驰骋的疆场,我们的语文就有了希望。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