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三个层级:情感、思想及品质

宁拙说 2024-06-14 03:47:00

核心素养与语言技能相对而言,如果语言技能指短时间训练而产生的对语言的敏感性(比如辨析病句的技能),那么核心素养就是长期言语实践而积淀的心理品质,主要指情感素养和思想品质。

如果语言技能可以分解成不同部分,那么核心素养分解成三个层级——情感、思想及品质,品质主要指个性品质和道德品质。

可事实上,语言技能与核心素养是难以分割的有机整体,相互依存,听说读写里无不内蕴情感和思想,情感和思想只要表达,就无法离开语言;语言只要失去情感和思想,就成为毫无趣味的垃圾。

为什么如此富有生命情趣的语文沦为学生厌弃的学科?为什么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学科却在应试中沦为豆芽学科?为什么公民的道德素养普遍受到质疑?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深刻反省?从教学到考试,我们是不是把语文关进语言的牢狱,用工具封锁情怀?人家不是把母语学科称为“文学”么?

语言实践向来与探索自我生命扭结为一体,才有所谓“国学”,读的既是文本,又是自我;写的既是文言,又是自我:怎么能疏离生命经验而居然还有言语活动?生命是累积经验的历程,言语实践是呼唤经验、启蒙生命的人生实践,是寻觅、发现和重塑自我。

生命都有爱的天赋,都积淀爱的情绪,却需要教育和言语活动来启蒙。只要言语触动经验,受到感染,自我就不能不发生强烈兴趣,从而把言语活动与生命建构融于一体。

我们深信,孩子正是在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中发现爱的美好,并自觉追求爱,消灭恨,以至建造爱的信仰高塔,用全部生命诠释信仰。为什么恨的基因突变为癌症而吞噬生命,以至演绎出人生悲剧?难道与语文远离人生没有关系么?

不过,无论是自爱还是他爱的情感觉醒,都远不像定理学习那么简单,因为情绪经验睡得极深,非要长期言语实践而无法启蒙。如果他爱是由他人不幸而触痛怜悯,那么自爱就是尊严受创之痛,两种痛苦都非得在言语实践中不断积淀,方能慢慢苏醒。

每一次感动都是揭开蒙昧的一层幔,积累百次感动方能最终升华为高度自觉的体验。如果教师还有意义,恰恰不在于把文本里的情感抽取出来,而在于教给学生言语实践的方法,必须在高度独立的实践中,经验才能被唤醒,升华为自觉的情感。

哪怕教师呼唤一万次,爱是快乐美好的体验,恨是痛苦的自我折磨,学生的爱也决不觉醒,因为只有在与文本深刻对话中方能掘开经验之源,让经验化为活水而奔流。让孩子懂得爱,是语文及一切知识学科的根本使命,是为未来幸福播下坚实的种子,也是为生命长成参天大树育苗。

言语实践尽管把潜意识的经验升华为自觉的情感,可情感仍处于半自觉状态而健忘,很难化为生命发展的原动力;只有把情感提炼成明确的思想,方能指引自我重塑生命。

思想是情感浩劫里蕴含的人生真理,是情感和逻辑的有机统一,是用自我的眼睛观察用自我的头脑思索得出的不苟于他人的观念,是突破习惯和环境限制开辟崭新生活的先导,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标志,也是未来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

言语实践是思想之树生长的深厚土壤,疏离情感和思想的读写训练生吞活剥,必然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对于学习,思想是经验与文本知识创造性结合的产物,是知识最有意义的发展方向。

知识的智力方向包括技能和思想,可技能受知识的严酷限制,与未来发展疏离(特别是基础阶段的知识,没有人用文言作文,也没有人用函数算利息),而思想着上自我鲜明的情感和思维个性,是为个性品质的塑造作铺垫,也就深刻影响未来发展。

比如,思想总是青睐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总是播种叛逆个性,也就必然为未来创新人生和创造事业作最必需的人格准备。

思想高度专利,不能因袭书本或教师,是个性思维的产物,只要得之于他人,就不是自我的思想。尽管教学中情感和思想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可恰恰与情感和思想开发背离,只因为教师以讲代学,把文本里鲜活的情感抽取出枯燥的知识教条,再灌输给学生,也就与生命启蒙无缘。

要唤醒学生经验,除了凭借文本里鲜活的经验,没有别的途径。除了在安静的环境让学生最充分地感知文本,没有别的方法能真正感动学生,激发想象。

教师煽情与文本感染截然不同,因为文本感染是经验苏醒,想象飞驰的内部感染;而教师煽情是视听刺激,与经验和想象无缘。纵然教师的思想可以洗脑,也只能驯化奴性,与思想无缘;纵然教师的情感可以主宰学生,也只有肤浅的刺激而无法唤醒经验。

只要调查即发现,尽管教材编写得很好,可真正触痛经验留下深刻印记的课文并没有几篇,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么?

感染是模糊综合的体验,还得升华为明确的思想,只要思想诞生,阅读就从被动接纳信息升华为干预文本创造新信息。只要承认阅读是读自我,是自我经验与文本知识的融合或碰撞,就不能不承认干预性阅读才是培养思想的唯一途径。

还有什么比阅读评论更能培养独立思想的呢?要把阅读升华为创新思想的实践,还有什么比阅读评论更有成效的呢?根据文本制定标准答案是否束缚创新思维,是否禁锢思想,很值得我们反思。

如果一切人文学科终极目标都指向文化,那么情感和思想的文化指向哪里呢?这就要引出文化的定义。如果科学是认识自然的智慧,那么文化就是认识自我的智慧(狭义定义)。文化解答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自我是谁,二是自我将走向何方,即未来自我是谁。

任何文化观念要产生生命影响,无不源于情感,没有爱,忠孝是律条;没有爱,礼就是束缚。语文本是文化的载体,语文的使命显然是培养认识自我的智慧,而情感和思想正是智慧的结晶。

失去爱和思想的指引,沦为欲望的奴隶,正是蒙昧生命的宿命。面对任何人为悲剧,有良知的教师都不能不忏悔。

如果阅读是以文本为参照探索自我生命,那么作文就是系统启蒙自我经验的人生实践,是寻觅、发现和重塑自我的自由天地。没有认识自我的思想智慧,哪来议论文的观点?没有认识自我的情感智慧,哪来情真意切的记叙文?让我们悲哀的是,在应试作文里,已很难找到这类作文,文字垃圾多得成为教育和民族的灾难。

情感和思想不仅是认识自我的智慧结晶,更是创新生命重塑自我的源头。如果情感是新生命的基础,那么思想就是基础之上的底座。言语实践是开放的生活,不断拓展生活的疆界,而爱和思想是创新生活的原动力。

思想必然突破习惯和环境的封锁(称叛逆),指引自我做从没有做过之事(称勇敢),并坚持到底直至成功(称坚强),于是结晶出个性和道德的品质丰碑。

个性和道德是思想底座之上并峙的丰碑,如果个性是坚持自我与环境和恶习斗争结晶的品质,道德就是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结晶的品质,二者矛盾统一为完美人格。个性以自爱为源头,道德以他爱为源头,二者的辩证智慧结晶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所有杰出者无不是二者有机统一的光辉榜样。

个性是生命的伟大创造,是一切创新的精神和智慧源头,比如,勇敢坚强叛逆勤奋正直等。道德是处世的最高智慧,也是个性斗争的最高策略,为生命发展指明方向。无论怎样强大的个性创造怎样辉煌的事业,只要道德沦丧,最终必然失败。

对于不懂得爱,失去基本判断力,既不知道自我是谁,更不知道走向何方的生命,还能奢谈言语技能么?无论考得怎样分数,也与未来发展潜能没有关系,只能有力证明命题的问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