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丨 王大菲
最近几天来,关注到一些跟消费有关的数据和情况。简单罗列如下:1、今年7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3.0%,这是自2023年初以来的最慢增速。与商品零售增速之间的差距收窄至0.3个百分点,同样是2023年初以来的最小差距。

2、北京市2024年1-6月餐饮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8.8%,利润率低至0.37%,但餐饮配送及外卖送餐服务从业人员增长49.7%。

3、8月26日,鼎泰丰发布公告,决定于2024年10月31日前陆续结束北京14家门店的营业。

4、红餐大数据显示,去年5月,上海人均客单价在500元以上的餐饮店约有2700多家。到今年7月,这个数字已减少了1400多家,萎缩幅度超过一半。
5、截至8月27日18时,今年暑期档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12亿人民币,但较去年暑期档创纪录的206.19亿票房几近腰斩,甚至低于2015年暑期档的124.7亿人民币。6、由于PDD周一发布的二季报不及预期,股价由上周五的139.87美元下降至本周二的95.91美元,两天时间下跌了31.4%。
……去年初以来,服务消费表现远好于商品消费,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报复性消费特征。但从今年来看,餐饮、观影等服务消费都呈现出降温之势,连消费降级的最大受益者PDD甚至都受到冲击。
决定消费的因素,无非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老百姓的消费意愿一直在线,关键是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
影响消费能力的主要是收入,其中最重要的是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前者跟就业相关,后者跟楼市、股市相关。
影响消费信心的主要是预期。内外部不确定因素影响之下,各方预期普遍偏弱。6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降至86.2,仅高于2022年11月的85.5,为历史次低水平。
如何改善消费能力、提振消费信心,使老百姓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无疑是当前政策的主要目标。
7·30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
8月以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也在加码。但目前来看,提振消费还需进一步加力,从提升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供给、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综合施策。
但更根本的,提振消费要依赖中国经济的生机活力。只有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更加活跃,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居民就业稳、收入增,消费能力才能真正提升,消费信心才能真正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