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刘禅有大智慧?不管你们怎么看,我的理解不是这样子的

采蓝说历史 2023-12-23 06:30:12

咱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权力和义务是对等的。权力和地位的背后其实就是责任和担当。

所以,我们处于不同层次的人,应该承受的担当和义务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从社会、文化、道德各个层面来说,对不同的人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咱打个比方,你若是在快要饿死的情况下,忍不住拔了邻居一颗白菜吃了,这其实算不上太大的道德污点。但是你一直吃香的喝辣的,突然想换一下口味,却连买白菜的钱都想省,直接拔了邻居的白菜,那谴责批判一下你不算太过分。

搞明白这个问题之后,咱要谈一个历史上常见的问题——投降、亡国的问题。汉末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投降皇帝刘禅,他那一句“此间乐,不思蜀”本是贻笑大方的笑柄,却逐渐被解读成了明哲保身的智慧。与此同时,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有一句诗叫“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说的就是那些卖唱的女子对家仇国恨麻木不仁。

这是两个不同阶层人对亡国的态度,咱们今天就要好好来辨析一下,为什么卖唱女子忘记了亡国之恨就是麻木不仁,刘禅作为投降皇帝居然就变成懂得明哲保身了呢?这种极其不合理的双标评价背后到底透露了我们的正常价值认知出了什么问题?

刘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于对刘禅的历史评价,其实历史意见大致是比较统一的,基本上和“扶不起的阿斗”这句知名度极高的话没有太大的出入。

但是,近些年,民间对刘禅的评价反而突然变得十分复杂起来了,有人说他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有人说他是一个扮猪吃老虎的权谋高手,有人说他是一个表面顺从内心抗拒的叛逆孩子,当然也有人批判他坐吃等死、毫无主见……

就个人意见,我觉得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禅的评价是最为客观和公允的,陈寿的评价是什么呢?如下: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啥意思呢?就是刘禅身边要是放的是诸葛亮那样的贤相,他就是一个合格的、懂道理、明事理的君主,但如果陪伴在他身边的人是一群奸佞小人,那国家基本上也就没啥希望了,等着完蛋就是了。

陈寿的这个评价虽然有点模棱两可、中庸之道的味道,感觉什么都没说,但又什么都说了。但只要我们结合刘禅的生平和表现,他确实就是上述那个样子。

公元223年,刘备永安托孤,刘禅在相父诸葛亮的辅佐下,正式成为了蜀汉的名义之主。一直到诸葛亮234年去世,这12年时间内,刘禅把“甩手掌柜”这份职业干得相当不错。

这一时期,刘禅的行为准则就是两句话:听爸爸的话和听相父的话。他按照父亲刘备的遗嘱,把蜀汉全心全意地托付给相父诸葛亮,虽然没有给诸葛亮帮上什么忙,但至少也没有给诸葛亮添什么乱子吧。

大家别小看这一点,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在权力游戏的顶端,由于利益矛盾过于剧烈,在刘禅面前对诸葛亮扇阴风点鬼火的人绝对不会少的。万一刘禅那一句话没有把持住,真的跟诸葛亮生了猜忌之心、隔阂之意,有很多事情诸葛亮还真不好处理。因为你诸葛亮毕竟是老刘家的代理人、是刘禅的监护人,蜀汉这块招牌归根到底还是老刘家的,人家夹枪带棒地对你进行舆论攻击,你受得了也得受,受不了也得受。如果诸葛亮分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八卦事情,他就很难全心全意治理好蜀国。

比如当时的蜀汉二把手李严就一直跟诸葛亮较劲,没少给诸葛亮上套、下绊子,也有廖立等人在背后诋毁诸葛亮,但刘禅始终选择相信和支持诸葛亮,这就是他比较明智的体现。

包括诸葛亮去世前对后事的安排,内事由董允接班,外事由蒋琬、费祎先后接班,刘禅也执行得很好。所以,在蒋琬、董允、费祎去世之前,蜀汉其实还是基本健康的,那些潜伏的魑魅魍魉没怎么敢于冒头。

蜀汉和刘禅的问题其实是出现和爆发于诸葛亮的所有安排走到尽头之后,刘禅身边没个靠谱的人,他就不知道怎么当皇帝了。不知道怎么当皇帝了怎么办?那就怎么开心怎么来呗!或者别人怎么忽悠他怎么来呗。说个题外话,刘禅这一点跟他爹身边少了一个顶级参谋就不知道怎么干大兵团作战是一个配方、一个味道,果然是亲生的。

从这一点来看,刘禅其实就是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他不是不听话、不是不善良,而是没有人手把手教他做事,他就压根一片懵懂迷茫。跟咱们现在很多第一次远离父母亲人的孩子是一个样。

在后丞相时期,刘禅具体是什么表现呢?咱们直接上史料。

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三国志 · 谯周传》

(刘禅)至於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臣之愚滞,私不自安。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三国志 · 谯周传》

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三国志 · 董允传》

类似于上述的史料其实还有很多,基本上都是在告诉我们同一个事实,刘禅这孩子一直比较贪玩好色,一般人还劝不动他。他为了愉快地搞自驾游,经常旷工不上班。为了修建自己的后花园、游乐场,也是比较任性的。还跟他爹一样,喜欢“接着奏乐接着舞”那个调调。

当然,刘禅毕竟是一国之君,在个人享受方面,把自己的级别拔高一点,咱们也不宜太过于较真,曹操、曹丕、孙权等人其实在这方面也比他好不到哪里去。

关键是,生活作风问题往往是一个领导者迷失堕落、腐化昏庸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延熙九年(246年),蒋琬亡故,时年三十九岁的刘禅开始亲自掌权,这也标志他开始有了凭个人喜好行事的机会了。他首先就表达了对之前一直劝他勤修政事的董允的强烈不满,经常没个好脸色给董允看。并逐渐宠幸了陈祗和黄皓那样的弄臣。

自(陈)祗之有宠,后主追怨(董)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祗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三国志 · 陈祗传》

啥是“弄臣”呢?就是那种故意颠倒黑白、搬弄是非来讨主子欢心的臣子。所以,可想而知,懵懵懂懂的刘禅会把原本很脆弱的蜀国带往何方?

尤其是董允去世之后,刘禅在陈祗和黄皓等人的忽悠下,越来越肆无忌惮了。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三国志 · 陈祗传》

如果刘禅仅仅是一个稀里糊涂而放飞自我的熊孩子,个人觉得,蜀汉和他个人的结局和评价或许还是高一点分数。但恰恰这孩子性格极其软弱,他爹身上那股百折不饶的韧劲他是半点都没有遗传和学习到。

蜀汉在无耻文人谯周那篇“旷世奇文”发表后,国家意志悄然之间被瓦解。更为甚者,谯周还多次拿刘备、刘禅的名字做文章,说人家爷俩的名字合在一起就是“准备好要蜀汉送人”的意思。这种人逮起来杀无赦,保证不会犯错。但是刘禅熟视无睹。

后来,邓艾率领一万多叫花子军队兵临成都城下,又是这个谯周站出来力主投降,各种意识形态的攻击,直接把刘禅搞懵了。甚至刘禅那个极有血性的儿子刘谌自杀言志都唤不醒他。所以你爹的庙祠旁跳过你,立了你儿子的刘谌的雕像,你真得理解,你确实不配,而他配。

关键是刘禅投降的方式还特别让人恶心。投降就投降嘛,自己把自己捆起来,抬着棺材去乞求饶命,这是啥意思?要知道你可是一国之君,邓艾只是一方主帅,他无权也不敢把你怎么样,你用得着这么卑微吗?你这多少有点不把自己当人看的味道在里面呀!

(邓)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三国志 · 邓艾传》

总结一下吧,刘禅在本质上其实是无所谓好坏的,只是一直没长大,有点纨绔子弟的感觉,一旦失去正确的管教,就立马变成一摊烂泥,破罐子破摔,得过且过。这种人,你也不要指望有什么勇气和担当、血性和责任。他不过是一个巨婴而已。

刘禅为何会成为那样的人?

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了解刘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后,我们要更进一步来探讨一下,刘禅为什么会变成那样一个人?

讨论一个人的性格、见识、能力等等,其实基本上都离开这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咱们也约定俗成地按照这个方式来吧。

建安十二年(207年),那年刘备四十六岁,正寄身于荆州。大半辈子飘忽不定、居无定所的刘备终于得空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刘禅。同时,这一年也诸葛亮出山的时间,刘禅和他的相父还是蛮有缘的嘛。

但是,到了第二年,一直把刘备当兔子撵的曹操又要南下了,吓得刘备又再次拖家带口流浪远方。一岁的刘禅就这么过早地体验到了“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的滋味了。

关键是,刘备的家属是出了名的不好当,经常被敌人当礼品笑纳了。刘备这次难逃在长坂坡被曹操的虎豹骑给追上了,刘备的妻儿都在人群之中与从新野一路追随的百姓同甘共苦。最后是追风少年赵子龙舍命相救,才把年幼的刘禅从敌军之中救出来。至于刘禅有没有被惊到,咱就不得而知了。

建安十六年(211年),五十岁的刘备应邀入川,却把四岁的刘禅留在荆州,由继母孙夫人(也就是孙权的妹妹)抚养。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孙夫人对刘禅怎么样,但是孙夫人骄横霸道的性格却是出了名的,再加上孙夫人还有过意图把刘禅偷偷带到东吴当人质的举动,估计对刘禅的感情也只有那么深,对他的照顾和教育也只有那么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拿下汉中之后自称汉中王,时年12岁的刘禅被立为世子。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了,这个时候才有明确记载,刘备开始安排董允教导十四岁的刘禅。

后面的故事大家比较熟知了,两年后,刘禅他爹走了,留给他一个烂摊子,把他全权托付给了诸葛亮。然后,诸葛亮为了不负先帝所托,全心全意地打理蜀国的方方面面,平时也很难得有太多的时间对刘禅进行耳提面命的教育。这一点,大家不要责怪丞相哈,大家去看看丞相是什么时候生的儿子,然后一生见过几次自己的亲生儿子,就能理解啥叫大爱无疆了。

总而言之,刘禅这孩子其实是有点苦逼的味道的。从小就跟着父亲到处流浪,不是惊喜就是惊吓的,基本上没过上什么安稳日子,更没有受到过什么良好的教育。这种孩子性格上一般会比较缺少安全感的,会对身边的人依赖性极强,同时因为自身能力和建设的缺失,自制力、担当力、勇敢心、责任心都会比较欠缺。事实证明,刘禅后来确实活成了这个模样。

但有一说一,这能怪刘禅本人吗?自然怪不上,因为他根本没有选择嘛!那怪刘备?怪诸葛亮?说实话,谁都怪不上。要怪只怪命运的安排。

我相信,刘备一定是知道父母的陪伴、良好的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的,但是他既然选择心系天下、艰苦创业这条路,在迟迟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他又有得选择吗?

刘禅的命运有点像刘盈,但是他没有刘盈那么幸运。第一他爸刘备没有刘盈他爸刘邦厉害;第二他妈没有刘盈他妈吕雉厉害,何况还早早死了。

所以,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事业和家庭难两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取舍?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值得大家去深思。我们经常被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很多时候,有些孩子确确实实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开始输了。比如刘备的孩子和曹操的孩子相比,输在起跑线上几乎输得连渣渣都不剩,曹操那些孩子为什么个个能成才?人家从小就被注入顶级资源进行洗筋伐髓,然后心无旁骛地进行针对性培养和锻炼,能跟你刘禅这种从小就担心看不到明天的太阳、得不到稳定教育的孩子一样吗?

刘禅为什么会变成最后那样子一个人,其实重要的不是他最后搞垮了祖宗家业,而是他引发了我们关于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思考。

咱抛砖引玉地提出一点参考哈,咱作为父母,不管能力大小、条件好坏,能让孩子随时随地感觉到咱的存在,然后让他感觉到很安全、温暖和踏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基础了。至于其他能力培养,说实话,那是一个看菜下饭的问题了。

“乐不思蜀”真是大智慧?

“乐不思蜀”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大致的内容就是:刘禅投降后,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然后,十分敏感的司马昭各种腐化和试探他。一次,司马昭故意请刘禅和蜀汉旧臣欣赏家乡情景剧,很多人都触景伤情、潸然泪下,唯独刘禅大声叫好。司马昭故意夹枪带棒地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而刘禅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听后,充满鄙视地放松了对刘禅的警惕。

就是这么一则故事,后来居然被逐渐过度解读成了明哲保身的智慧,说句实在话,咱还真有点想不通了。这不是为“投降主义”叫好吗?这不是为“装疯卖傻”鼓掌吗?这不是为“谄媚无耻”粉饰吗?

尽管实事求是地讲,刘禅当时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为了保命而没有更好的选择,但这顶多也只能算是一种妥协、一种认怂,怎么就变成一种智慧了呢?

咱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权力游戏中,掌握绝对优势的玩家,在考虑要不要对对手斩草除根的时候,绝对不会因为你说你在这里过得很开心不愿想过去的人和事,就会手下留情。他考虑的通常是有没有必要杀你或者杀你有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一般地,关系到生死矛盾冲突时,求饶、装怂只会让弱者死得更快。猫捉老鼠,难道会因为老鼠不跑了,就会放过老鼠?

示弱、装怂、服软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有用呢?要在双方没有本质、根本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比如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的一时意气之争,有人能及时服软,一般是能立竿见影起到效果的。另外,你还得根据对方的性情来,对方若是一个得理不饶人的人,你主动服软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其实,司马昭当时刚刚窃取最高权力,且东吴未灭,他根本就没有必要对刘禅赶尽杀绝。杀了刘禅,只会更加坚定东吴抵抗到底的决心。所以,如果刘禅真的聪明的话,根本可以大大方方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正常维护自己仅剩的体面。至少可以回答“不思蜀”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小丑般地加上“此间乐”这三个画蛇添足的字。

你刘禅好歹也曾是一国之主,就这么公开嚷嚷因为魏国好玩所以一点都不记得自己的故国了,这特么是不是太没气度了?退一万步讲,就算你真是这么想的,能不能学那些失足女子,默不作声地把这口不光彩的饭咽下去?你非要把自己的丑态公之于众来贻笑大方才心满意足吗?

一个人如果真正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立场,其实是相当可悲的。正如开篇所讲,有些事情,有些人可以做,有些人却是万万不能做的。一个基层员工对于公司破产的事实可以无动于衷,因为层次决定了他的觉悟可以只有那么高。但是你刘禅身为一个老板,在自己的企业破产了,还在那里傻乐,你让别人怎么看你呢?

我想,刘禅一辈子都想不通他爹和他相父为什么明明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却穷极一生都要跟强魏抗争到底。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啥叫尊严、责任、情怀、义务、理想和信仰。

同时,我也坚信一个没有核心价值观的人会有什么大智慧。乐不思蜀其实连小聪明都不一定算得上,居然会被有些人视为大智慧?

朋友们,我们都是活在现实中的人,生命和生活固然重要,但请相信,一定是有比生命和生活更重要的东西的。比如说尊严、价值、信仰和道德。

有时候,我们真的不要去抵触上述这些看似虚无的东西,没有这些东西,很多人会生不如死的。没有信仰的才华横溢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有时候同样是一种伤害。

咱不过多去责怪刘禅,毕竟从他的成长经历局限性,能理解他就是一个没有担当、没有骨气的孩子。但是咱真没必要去鼓吹他的“乐不思蜀”,那将会腐蚀我们正确的价值认知。真的!如果“乐不思蜀”都是一种大智慧,那是不是近代那些汉奸都是识时务的聪明人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刘禅真的连鲁迅先生笔下虚构人物、备受世人嘲笑的迂腐文人孔乙己都不如,孔乙己至少还有他用生命在坚守的东西,而刘禅没有。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反思?不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认知吗?大家难道不觉得一个人为了活下去而百事可为,那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悲哀吗?

有些人的妥协和放弃,其实并不可耻,因为他们的能力和认知,担当和责任就是生死那点事,他们的体面感原本就脆弱得不堪一击。但是有些人却真的不能轻易妥协和放弃,因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摆在那里,他们从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单纯只是代表他们自己。

最后送上一句话给大家:当我们如刘禅一样,不能享受到身边一直有好的监护人时,那就让我们自己当好自己的监护人吧。

2 阅读:19
评论列表
  • 2023-12-30 01:24

    诸葛这个权臣一死,多少人在眼巴巴等着分权力,能第一时间作出应对,朝堂之上还保持稳定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l

  • 2024-01-13 11:26

    一个普通富二代,没多优秀,也没多不堪

  • 2023-12-26 07:07

    简而言之就俩字:咸鱼 你说普通人做条咸鱼没啥问题 但皇帝是条咸鱼这问题就大了 也幸亏蜀汉真印证了什么叫物以类聚 诸葛亮蒋琬费祎之类无论政见如何 个个都是道德高尚 以身作则 要不是这群真君子顶着 蜀汉真撑不了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