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名人|元世祖重臣:北河庄赵璧

闻宁说事儿 2024-08-30 12:53:11

赵壁(1220 -1276),字宝臣,元时真定路宁晋县沙沱(今北河庄)村人。元世祖忽必烈重臣,历官燕京宣慰使、荣禄大夫、汉军都元帅府事、中郎将、中书左丞书、中书省平章政事。赠大司徒,谥忠亮。赵璧墓现在宁晋县北河庄村东北二里处。赵壁入《元史》《邢台通史》《宁晋县志》《宁晋金石志》《赵州志》等典籍。

赵璧母怀璧时,丈夫与人合伙贩马,因不通文字,被人骗财,家败而身亡,妻李氏仰天发誓:“吾若有子,必令读书。”

元太祖十五年(1220),李氏生璧。这年宁晋灾荒,母李氏携璧乞荒于山西大同。璧稍懂事,母即使之从名师,研习儒术。璧朝诵暮课,学业精进,能熟记四书五经,悉谙汉、蒙语言文字,成为饱学经纶之士。

璧23岁时,贤名初达。世祖忽必烈时为亲王,闻其名,召璧问治,璧以儒学接对如流,亲王厚待之,命王妃亲制锦衣赐之,又赐三僮,给俸禄,礼過有加。召见时但呼秀才,不呼其名。命璧驰驿四方,遍访名士,以求今后社稷之用,得王鹗等。又命王室子弟十余人从璧受儒业、习汉语,亲王自听璧讲解《大学衍义》,听后赞叹不已。璧因蒙、汉文化沟通需要,和其人品学识跻身蒙古新贵之列。

1251年7月1日,忽必烈之兄蒙哥即大汗位(宪宗),召璧问曰:“天下何如而治?”对曰:“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宪宗不悦,璧退。忽必烈曰:“秀才,汝浑身是胆耶!吾亦为你握两手汗也。”璧曰:“亲贤臣远小人乃为治国之要也。”一日,断事官牙老瓦赤持其印,请于帝曰:“此先朝赐臣印也,今陛下登基,将仍用此旧印,抑易以新者耶?”时赵璧待旁,看到断事官依此难为宪宗,即向前质之曰:“用汝与否,取自圣裁,汝敢以印为请耶!”遂夺其印置帝前,帝默然久之,既而曰:“朕亦不能为此也。”自是牙老瓦赤不再复用。

元宪宗二年(1252),赵璧擢河南经略使。河南刘万户贪淫暴戾,郡中婚嫁,必先赂之,得到他的允许后才可运行。其党徒董主簿,恃仗刘的势力,助纣为虐,强占民女三十余人。璧到任后,按其罪,立斩之,尽还被抢民女。刘大惊,趁着下大雪,亲谙璧衙,且献酒贺曰:“经略下车,铲除奸猾,故瑞雪为应也。”璧曰:“如董主簿者,尚有人在,俟尽诛之,瑞雪会更大矣。”刘万户气不敢出语,归家卧病而卒。世人皆以为刘被吓死也。璧遂严吏治、施德政、宽狱刑、除盗贼、均赋税、立屯田,不三年,河南“以最治称”。

元宪宗三年(1253),宪宗因弟忽必烈深得到汉地民心而忌之,遣阿兰答儿钩考察河南、陕西等忽必烈管辖的地区,阿兰答儿钩广罗罪名,汴府官员无所逃祸。时三名“河南经略使”中,莽噶拉以国族得免;史天泽属先朝旧臣,也难以加罪;三人中属赵璧处境最为险恶,但他仍然镇定自若,每次阿兰答儿钩辦析文案有偏,璧都据理力争,阿蓝答儿钩怒甚,璧则“端立拱竢”。璧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仍复辨如初,不为阿兰答儿钩淫威所动。阿兰答儿钩无计可施,诬璧有克扣“赏物”之过,忽必烈不得不出面相保,并替他归还了所谓克扣的财物。遂把他调离河南,去做忽必烈汤沐邑怀孟路(今河南信阳一带)的总管。

元宪宗九年(1259),蒙古发兵伐宋,璧为江淮荆湖经略使。兵围鄂州,宋相贾似道遣使来,请派人谈判求和,无人愿往,独璧请行。忽必烈曰:“汝登城,必须谨视吾旗,旗动,速归可也。”璧登城,宋将宋京曰:“北兵若旋师,愿割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匹各二十万。”璧曰:“大军至濮州时,诚有是请,犹或见从,今已渡江,是言何益!贾制置今焉在耶?”璧适见忽必烈旗动,乃曰:“俟他日复议之。”遂还。

元宪宗九年(1259)八月十一日宪宗崩,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拜璧为燕京宣慰使,时府库财力已竭,不能用兵。璧谋划运筹,军费粮草相继不绝。中书省立,授璧中书省平章政事,议加答刺罕之号,璧感位重坚辞不受。二年,从世祖北征,以平章政事兼大都督领诸军。

是年,始制太庙雅乐,乐工党仲和、郭伯达,以知音律被选中,为造伪钞者连坐系狱。璧曰:“太庙雅乐,大飨用之,圣上所以昭孝根本也,岂可系无辜,而废雅乐之成哉!”奏请释放之,使二人得免。

元中统三年(1262),益都汉人世侯李壇反,世祖令璧跟随亲王合必赤讨之。当时李瑄已占据济南,坚壁不出。蒙诸军乏食,璧从济河征得粟千石及羊豕等以馈军,军复大振,“李璮之乱”很快平息。此叛乱事件发生后,引起忽必烈对朝中汉人官员的猜疑,削汉官之兵权,实行兵、民分治,省并郡县,行迁转法。

至元元年(1264),世祖推行新官制,加璧为菜禄大夫。帝欲作檄文讨宋,执笔者数人,文均不称旨,乃召璧为之,文速成,帝大喜曰:“惟秀才曲尽我意。”改璧为枢密使。

至元二年(1265)五月,赵璧行省于南京(开封)、河南府(洛阳)、大名、顺德(今河北邢台)、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怀孟等地,实施地方官制的改革,历时两个月。回京后,时元廷中枢大变,汉人官员大多遭贬,赵璧亦于此时去职。至元四年(1267)五月,复诏璧任枢密副使(掌军政事)。按当时建制,枢密院由太子真金兼使职,置副使两员,实际掌握政事。赵璧以一汉人出任此重要职务,足显忽必烈对赵璧的信任。

至元六年(1269),宋守臣有遣间使约请降者,帝命璧谐在鹿门山都元帅阿术营密议。命璧同行汉军都元帅府事。时宋将夏贵,率兵五万,馈粮三千艘,自武昌溯流入援襄阳。时汉水暴涨,璧据险设伏待之,衣不解带七昼夜,夏贵果中夜潜上,赵璧策马出鹿门,行二十余里,发伏兵夺宋船五艘,大呼曰:“南船已败,我水军官速进。”夏贵慑不敢动。明旦,阿术兵至,领诸将渡江追夏贵之骑兵,赵璧率水军万户解汝楫等追杀贵之水师,遂合战于虎尾湖,夏贵大败,士卒溺死甚众。夺战舰五十,擒宋将士三百余人。

至元七年(1270),高丽王植为其权臣林衍所逐,逃至中国,帝召璧襄阳还,改中书左丞,同国王头辇哥行管东京等中书省事,聚兵平壤。时权臣林衍已死,璧与头辇哥计议日:“高丽迁居江华岛有年矣,外表虽卑辞臣恭,内恃其险,故使权臣无所畏忌,擅逐其主。今衍虽死,王实无罪,若朝廷遣兵护归,使其复国于古京可以安兵息民,策之上者也。”因遣使报于上闻,帝从之。八年(1271),师还,迁中书右丞。冬,祭祀太庙,有司丢失黄幔,搜索得于神庖灶下,已甚污弊。帝闻大怒曰:“大不敬,当斩!”璧曰:“法止杖断流远。”其人得不死。十年,复拜平章政事。

至元十三年(1276),璧卒于任,年五十七。

大德三年(1299),赠大司徒,谥忠亮。

《元史》卷一四九《刘元礼传》、卷一九九《张特立传》载有赵壁事迹两则:

其一:至元元年(1264),世祖命刘元礼为潼川路汉军都元帅,元礼上奏:“嘉定去成都三百六十里,其间旧有眉州城,可修复之,屯兵以扼嘉定往来之路”。世祖命平章赵宝臣(赵璧)往视可否,或以为眉州荒废已久,立之无关利害,徒费财利。赵宝臣视察后,力主刘元礼之议,遂与役,七日而毕,宋人骇其速。

其二:岁丙午,世祖在潜邸受王印,首传旨谕特立日:“前监察御史张特立,素养丘园,易代如一,今年几七十,研究圣经,宜锡嘉名,以光潜德,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又谕曰:“先生年老目病,不能就道,故令赵宝臣谕意,且名其读书之堂曰:丽泽”。

由此,可知元世祖对赵璧之信任亲近程度。

赵璧有子二:仁菜,同知归德府事;仁恭,集贤直学士。孙二:崇,郊祀署令;弘,左藏库提点。

纵观赵璧一生,蒙古人称璧为秀才,尊上卿,实其“刻意吏学”,以经济为已任。加之本人才性和智慧,又早精通蒙语。一介平民,成为“乘风云,依日月,佐命之人”。忽必烈在其诏书中赞璧:“素闲朝政,久釜圣躬,柱石庙堂,经纶邦国。”评价高于群臣。

赵璧墓、碑现立于宁晋县北河庄村东北二里赵氏祖茔。

选自《宁晋历史名人》此篇作者:郭嘉宁 赵志岐

图片源于网络,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0 阅读:0

闻宁说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