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为何要用“流氓”一词来形容徐志摩?

睿昊聊历史 2024-03-09 10:29:10

到徐志摩,相信很多人都不会觉得陌生,甚至可以用如雷贯耳来形容。而且,他的关键词有很多,比如风流倜傥、思想超前、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总有一个会吸引到你,就连蔡元培、胡适、周作人和沈从文等人都给予过高度评价。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喜欢他,比如鲁迅先生都颇有微词,甚至用到了“流氓”一词。

问题来了,鲁迅为何会用“流氓”来评价徐志摩?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客观公正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讲述历史,竭力还原鲁迅当年为何会评价徐志摩为“流氓”。为了抵制抄袭和剽窃,笔者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图。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省海宁硖石镇人,原名徐章垿[xù],字槱森,笔名有诗哲、南湖、海谷和山谷等。他是我国最具盛名的现代诗人之一,著名的学者、散文家和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倡导者,被誉为是“中国的雪莱”。

徐家生活富庶,经营着祖传的“徐裕丰酱园”,是硖石镇的首富。徐志摩的父亲名叫徐申如,虽然出身传统但却思想开明,通过多重投资而成为了新派实业家。

得益于优越的家境,作为独子的徐志摩自幼便开始接受良好的旧学教育,可谓是熟读四书五经。清末废除科举制后,他转而接受新学教育,凭借自身的聪明和天赋成为了“别人家孩子”,在当地小有名气。

张润之是上海宝山地区的巨富,因为思想进步而积极投资实业,积极追随辛亥革命步伐。在这种背景下,张家的几个儿子个个都出人头地,尤其是四子张嘉璈更是意气风发,在陪同都督视察杭州学堂时相中了徐志摩,希望将妹妹张幼仪许配给对方。

徐家和张家的背景相似,堪称是门当户对,很快就敲定了这桩亲事。于是,18岁的徐志摩和15岁的张幼仪便被稀里糊涂地订下婚约,就此改变了各自的人生轨迹。

对于这个包办婚姻,张幼仪倒是表现得非常顺从,因为她已经适应了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不过,已经深受新学影响的徐志摩却表现得非常抵触,尤其是在看过对方照片后更是充满嫌弃,甚至还形容为“乡下tu包子”。或许,正是这种一见不钟情,为双方日后的婚姻悲剧埋下了伏笔。

1915年10月,徐志摩和张幼仪终于完成了大婚,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为了彰显地位,女方的嫁妆非常丰厚,甚至还因为火车拉不下而改用整艘轮船运送,成为当地最隆重的婚礼。

风光大婚的背后,依然难以掩饰徐志摩对于妻子的不满,因为相貌、学识和性格都不符合他的期望。若干年以后,张幼仪在回忆这段失败婚姻时,曾经这样表示:

我们之间的沉默,从新婚那一夜便开始了。

张幼仪不仅是大家闺秀出身,而且还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和新学教育,算得上是徐家父母心中的完美儿媳。同时,她丝毫没有娇生惯养的坏脾气,无论大小事都听从公婆和丈夫的安排,不久便诞下了儿子“徐积锴”。

辛亥革命后,全中国都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新旧思想的交替和碰撞非常明显。作为新学的坚定拥护者,徐志摩迫切希望获得自由,希望打破枷锁,希望结束这段包办婚姻。

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以后,徐志摩终于如释重负,甚至都没好好抱抱自己的儿子就向父母提议出国留学。尽管张幼仪非常的不舍,可也只得接受这个事实,默默为丈夫准备好行囊。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徐志摩的内心想法,也是离家借口。

从美国克拉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徐志摩没有如约回国。1921年,他转赴英国继续求学,进入剑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数年间,已经彻底完成了人生的蜕变,无论在知识领域,还是在思想领域。

在英国留学期间,徐志摩不仅遇到了昔日好友林长民,而且还结识了对方的女儿林徽因。从此,他彻底失去理智,变成了为爱痴狂的“疯子”,变成了抛妻弃子的“渣男”!

林徽因出身名门,天资聪慧,容貌出众,刚从北京培华女中毕业就随父出国散心,一起来到欧洲游历。据说,她的父亲林长民坚决追随孙中山,因为维护《临时约法》而遭到了段祺瑞的打压,愤而辞去了司法总长的职务后远离政坛。

或许是太闲了。一定是太闲了!

寓居英国时,林长民和徐志摩不仅闲聊畅谈,而且还玩起了互传情书的文字游戏。据说,一个扮演有室男子“苣冬”,另一个则扮演已嫁少妇“仲昭”,利用书信倾诉着情思。期间,林徽因也被这个游戏吸引,更被对方的诗情画意和甜言蜜语所吸引。

凭借温文尔雅的外表,凭借气度不凡的谈吐,凭借卓尔不凡的才气,徐志摩很快就征服了青春懵懂的林徽因,还以向导的名义带她四处游玩。不过,在林长民看来,24岁的他和17岁的她毕竟也算是叔叔和侄女,因而没有过多的提防。

在这种情绪的滋养下,徐志摩创作灵感不断喷涌而出,接连创作出经典的诗歌,比如《偶然》、《雪花的快乐》和《山中》等。只不过,他却从来都没有想起过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想起过自己已婚的身份。

得知婚姻现状后,张幼仪的娘家忧心忡忡,开始频频向徐家父母施压,要求他们同意女儿也前往英国留学。无奈之下,徐志摩只得虚情假意写信,还信誓旦旦邀请妻子能够前来伴读。

为了修补夫妻间的感情,张幼仪在公婆的支持下登上了前往英国的客轮,准备“漂洋过海来看你”。只不过,她万万没想到这次欧洲之行会危机重重,甚至差点儿丢掉了性命。

随着轮船抵达英国伦敦港,随着徐志摩的身影出现,张幼仪途中的所有幻想都破灭了。具体情节,可以通过赵本山在小品《心病》中的台词来自行脑补,那就是“我这心拔凉拔凉的”!若干年后,她在自己的回忆录《小脚与西服》中这样记载:

徐志摩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大衣,脖子上还围了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我晓得那就是他,那种态度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接到张幼仪以后,徐志摩没有嘘寒问暖,也没有深情拥吻,甚至都没有一丝笑脸。紧接着,他带她去了商场购物,还将从国内带来的衣服和鞋子等物都通通丢掉。原来,他觉得妻子的相貌和穿着都给自己丢脸了。

在伦敦期间,徐志摩和张幼仪都没有工作,所有的开支都依靠徐家定期汇款,生活并不宽裕。可是,他依然在学习之外保持着许多交际,甚至时常出入画廊、商场和剧院等场所消费。

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张幼仪只能继续委曲求全,时常还要出去帮工挣钱。对于一个养尊处优惯了的富家小姐,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徐志摩虽然看不起自己的妻子,但身体却非常诚实,导致张幼仪在伦敦怀孕了。期间,他丝毫不知道悔改,甚至没有收敛,继续狂热地追求着林徽因,绝对是不折不扣的渣男。

由于张幼仪没有及时将孩子引产,徐志摩愤而离家出走,两个多月都音讯全无。身处异国他乡,处境万般艰难的张幼仪只得向二哥张君劢求救,前往法国去投奔对方。

徐志摩以为自己解脱了,开始更加疯狂地追求林徽因。不过,由于这段抛妻弃子的经历实在是太过恶劣,林长民和林徽因都看清了他的本质,开始重新审视起这段关系。

为了让彼此冷静下来,林徽因跟随父亲林长民悄然回国,只留下了徐志摩在英国独自凌乱。不过,他并没有放弃,更没有清醒,依然还在通过一封封的信件去试图挽回。

1922年1月,张幼仪被七弟张景秋接到了德国居住,还在2月份生下了二儿子“徐德生”,外文名“彼得”。闻讯后,徐志摩迫不及待地赶到柏林。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并不是来探子的,更不是来忏悔的,而是当面逼迫妻子离婚的。

早已经心如死灰的张幼仪,甚至都不愿意看到这个抛妻弃子的负心汉,平静地同意结束婚姻关系。没想到如此顺利,徐志摩平生第一次对妻子产生了些许好感,还写了一首《笑解烦恼结》来表达喜悦之情。

1922年9月,踌躇满志的徐志摩在留下一首《康桥再会吧》后,欢天喜地地登上了回国的客轮。在途中,他不止一次地对自己鼓劲:亲爱的林徽因,我回来了!

1922年11月6日,徐志摩回国后立即在《新浙江报》刊登了一则爆炸消息——“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离婚通告”。这起最高调的离婚事件,迅速引燃了整个民国,因为之前没人这么干过。

看到儿子如此的寡廉鲜耻,徐家已经到了鸡犬不宁的地步。面对回家请安的徐志摩,父亲徐申如早已经没有了脾气,爱答不理地表示:

拜读你报上的大作,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如今,人人都说我徐申如养了个好儿子啊!一回国就干了件轰动全国的大事!

被赶出家门后,徐志摩急不可耐地来到北平,去见那个日思夜想的林徽因。但是,但是!此时的林徽因却已经接受了梁思成的表白,已经成为了梁启超的准儿媳。遭遇现实的啪啪打脸,他只能含恨离开。

由于这场“抛妻弃子”的大戏影响甚广,以至于吃瓜群众太多,就连鲁迅都搬来板凳创作了一首打油诗《我的失恋》。接下来,引用其中的部分内容: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从此翻脸不理我

没过多久,徐志摩就结识了生命中的另一个重要女人陆小曼,只不过她当时还是军官王庚的妻子。也正是这个女人,为他增加了一条新的“罪名”: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女人插朋友两刀。

军人王庚属于是典型的钢铁直男,在前往东北赴任前委托好友徐志摩代为照顾妻子。谁曾想到,这二人竟然日久生情,擦出了不该有的火花,曝出了轰动北平的丑闻,丢尽了他仅存的一些颜面。

经梁启超和胡适等人出面斡旋,王庚在索取大量的经济赔偿后才同意离婚。于是,没羞没臊的徐志摩欢天喜地向陆小曼求婚,还在众人的反对声中迎娶了对方,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

嫁给徐志摩以后,陆小曼继续混迹于社交场所,除了打牌、抽烟、喝酒、跳舞和逛街外,再无其他的任何正事。甚至于,她还偷偷染上了毒瘾,整个人都变得浑浑噩噩。

为了支付妻子的巨额开支,徐志摩只能四处兼职,除了在上海光华、南京中大和华东师范任教外,还开始四处投稿和合伙开公司……。当时,高校教师的收入其实是非常丰厚的,只不过陆小曼太能挥霍了,导致他们的日子时常都捉襟见肘。

《语丝》创刊后,徐志摩进行投稿以赚取稿费,翻译了一首波德莱尔的诗《尸体》,还写了一篇《题记》。其中,他将自己的人生观归结为“音乐”:

战场上的炮,坟堆里的鬼磷,巷口的那只石狮子,我昨夜的梦……,无一不是音乐。

徐志摩这种泛音乐的主张,明显是掩饰了世间的苦难,明显是掩盖了人类的疾苦。于是,他这种矫揉造作的文风,这种自恋自矜的腔调,这种俯视众生的态度,加之之前错误的婚姻观和爱情观,终于惹恼了语丝派的护法大将鲁迅。

鲁迅亲自出马,不惜创作了一篇《音乐?》直接回怼,用“唧唧啾啾地叫,轻飘飘地跳”来攻击徐志摩。后来,他还在《集外集序言》中记载:

我不喜欢徐志摩那样的诗,而他却偏爱各处投稿,《语丝》一出版就马上来了。有人赞成而登了出来,我就做了一篇杂感和他开一通玩笑,使他不能来。

后来,虽然鲁迅没有再对徐志摩展开骂战,但对他的为人处世却始终不能认同。根据叶公超的回忆:

鲁迅曾与我聊天时,就直言不讳地批判:“徐志摩就是个流氓,他写的那些东西,都是无病乱呻吟”。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由南京前往北平去听取林徽因在协和小礼堂的演讲。为了节省机票钱,他竟然搭乘了安全系数不高的邮政飞机“济南号”,结果在飞行途中失事坠毁。

徐志摩飞机失事的当天,派车前往南苑机场去接机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就已经预感不妙。直到《北京晨报》刊发消息后,他们才开始通知周围的亲友去处理善后事宜。

按照计划,徐志摩的遗体被送到了济南的一个小庙内安置,之后运回上海放入万国殡仪馆设大殓。由于始终拒绝承认陆小曼,徐申如坚持安排前儿媳张幼仪来主持丧事,再次引起了一片哗然。

徐志摩死后,徐申如尽管不情愿,但还是定期向陆小曼支付抚养费。后来,随着她与翁瑞午相恋和同居,徐家终于宣布彻底断绝关系并且停止汇款,之后再无往来。

1946年,在徐志摩过世15年后,其父徐申如才辞别了人世。值得一提的是,主持丧事并且送终者不是别人,正是昔日被无情抛弃的前妻张幼仪。

不可否认,鲁迅和徐志摩都是赫赫有名的文豪,都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只不过,二人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前者是为大爱而呐喊,而后者是为小爱而呐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