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团史编写,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陈启军戎马祁连19

绿拂晓 2024-02-13 06:52:53

作者:陈启军

三人团史编写小组天安门合影。左起蒋遂民、李敦毅、作者

1972 年下半年,165 团决定编写军战史。抽调作训股参谋李敦毅、陈启军、宣传股干事蒋遂民组成三人编写小组。团长魏宝锁亲自牵头负责,亲自组织研究编写方案,分工蒋遂民编写军史、我编写战史、李敦毅绘图。

165 团诞生于 1937 年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百团大战、青浮战役、反九路围剿,白晋、同普、吕梁、晋南、汾孝、预西、襄樊战役,解放陕南,以及剿匪平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著名战役战斗。是一支历史辉煌、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能参与团史编写,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同时也感到自己是个新兵蛋子,各个方面经验缺乏,对怎样才能编写好战史一时心中无数。

好在此前团里有一本手写本简史,是俱乐部原主任杜天昌编写的。这本简史虽然内容简要零碎,不能全面反映团队的辉煌历程,但也为我们提供了编写工作的线索。只可惜此时的杜主任已调安康军分区工作,熟悉了解团队历史的一些老首长、老同志又都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军队和地方单位,有关历史资料也需要到部队转战过的一些军队和地方档案馆去查找,编写工作充满着难度。

为使编写工作顺利展开,团长确定从调查走访、查阅档案、勘察当年战场开始。先收集占有资料,听取曾经在 165 团工作过的一些老首长对编写工作的意见建议,而后再拟定提纲,着手编写。

从1972年秋季开始,我们先后奔赴陕西、甘肃、青海、山西、北京、四川、云南、贵州 8 省区26个城市,走访各时期团队军政主官,上级主要首长,英雄模范和地方支前代表近 70 人。其中有铁道兵部副司令员刘金轩、工程兵学院院长兼政委薛克忠、石油部副部长张文彬、二炮副司令员符先辉、成都军区后勤部政委金世柏、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陈捷弟、石油部管道局局长贾振礼、平顶山煤矿领导吉美生、兰州市公路局局长郭新民、山西忻县军分区司令员李明茹、武威军分区司令员陈如意、张掖军分区司令员王广义、宝鸡军分区司令员张来生,以及时任兰州军区、19 军、55 师、165 团的相关首长董明端、郭时胜、冀廷璧、魏宝锁等。

老首长们不仅提供了部队早期的大量珍贵资料,而且就军战史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框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意见建议。同时,我们又先后到军事博物馆、兰州军区武山档案馆、昆明军区档案馆、陕西省军区档案馆、山西省军区档案馆、山西省交城档案馆查阅历史资料。现地勘察安康大小牛蹄岭、女娲山等当年战场地形,有重点地研究了一些主要战役战斗的经过。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于1973年春季拿出编写提纲,并经团党委常委会研究通过。为了给编写工作创造必要条件,团里确定将作战室作为临时编写办公室,并从特务连抽调钢笔字写得好的战士张博帮助誊写。

团长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三天两头到作战室督促检查,我们三人也是全身心投入,埋头苦干。那时没有电视、收音机、闲杂书刊这类东西,一天到晚都在作战室边翻看走访座谈笔记边写作。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

上半年团长带队到高台参加师基层干部集训期间,在师作训科借了两间办公室,将编写组转移到师部,他几乎天天过来督导检查,并从师警卫连借调来战士马继超帮助誊写兼干杂务。除当年秋季我们也不得不参加基层干部集训外,编写工作从未间断,到1973年底顺利完成初稿,军史中的大事记也截止到1973年底。

我们第一时间将初稿送师团首长和兰州军区范围内一些曾经的师团主要首长审阅。根据各方面反馈的意见,又作了进一步修改,直至团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受当时条件限制,书稿未能铅印,由打字员张天寿认真打印,最终于1975年形成两本打印稿。

政治处主任张希华题写了“军史”“战史”书名,专门到张掖印刷厂用铜版油光纸印制成白底红字封面,鲜艳夺目,苍劲有力。落款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六五团。上报师并下发部队,同时也分别寄给为军战史编写提供帮助的相关人员。

在165团工作过的老首长,对这部军战史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脉络清晰,内容完整,史料翔实,客观全面,是一套不可多得的传统教育的好资料、好教材。

(待续)

0 阅读:8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