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公子重耳流亡路过郑国,郑文公不予礼遇。
大夫姬詹劝导国君最好招待一下,给重耳游击队安排一个招待所,弄点大鱼大肉外加几个风尘妹子,对郑国来说也不困难。
郑文公拒绝道:“每个国家都有落难的公子,哪能招待得过来。”

姬詹进一步建议:“落难公子的确很多,不过君上要看品级。重耳属于S级金色传说,流亡多年王者归来,手底下的赵衰、狐偃、介子推都是大才。万一哪一天他得势,咱们今天的行为等于给自己埋雷。如果您真的不愿意待见他,干脆把他杀了避免后患。”
郑文公不听。

果不其然,公子重耳一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国,又用了几年火速直奔春秋霸主宝座。
城濮之战楚国战败,晋文公被周襄王策命为侯伯,组织践土之盟。
郑国作为亲楚的战败国,老老实实重新站队,参加会盟并拍着胸口盟誓:共辅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

郑文公发了关乎国祚和子孙的毒誓,却不遵守盟约,私下继续与楚国保持友好关系,毕竟他老婆是楚成王的妹妹,自己又被楚人打怕了。
基于这种情况,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伐郑,要扶植郑公子兰继承君位,以稳固晋郑同盟,确保他们不再附楚。
当然,顺便收拾一下郑文公,以解当年不礼之恨。

一直希望参与中原事务的秦穆公自然乐呵呵地带兵参战。
郑文公很焦虑,一个晋国就能把郑国踩扁,何况加上秦国。
赶紧开会,征询大臣们的御敌之策。

佚之狐说:“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
郑文公请烛之武共进晚餐,希望他去一趟秦国军营,救国于危难。
烛之武一直没有受到郑文公的重用,关键的时刻闹情绪:“臣壮年时,尚不如人,如今老矣,更加无能为力。”

郑文公先是放低态度,表明我没有发现你的才能,是孤的错。但是现在大家都要完犊子了,老爷子你别闹,郑国亡国你也没好处,我跑路之前先宰了你。
烛之武抒发了多年的郁闷,还是以大局为重,半夜坐着竹筐,被人顺下城墙。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表明来意:“君上,我想和您聊聊,只说三句话。”
烛之武道:“郑国如果灭亡,对谁有好处,当然只有晋国。即使晋君分给您城邑,可是秦国太远,中间还隔着其他国家,崤函通道又被晋人封死,您觉得守得住飞地吗?守不住还不是便宜了晋国。郑国如果幸存,与秦国保持友好,既可以为秦人提供往来便利,也可以共同起到限制晋国的作用。您觉得我说的对不对?”
秦穆公点点头道:“虽然你不止说了三句,但是我觉得很有道理。”

其后,秦国与郑国结盟,秦师退兵,令秦将杞子、逢孙、杨孙率一部秦军驻新郑,加强防务。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烛之武三言退秦师事件。秦穆公当初确实想和晋国形成长期的伙伴关系,没想到晋文公回国之后发育太猛,瞬间称霸,而秦国被晋国压制,无法东出。从国家利益考虑,他绝不希望晋国继续壮大。
烛之武正是抓住了秦穆公的心态,三言两语切中脉搏。

晋将狐偃很生气,认为秦人背叛晋国,建议晋文公攻击秦军。
晋文公不想破坏秦晋联盟,未予采纳,向郑文公提出两个要求,其一是交出姬詹,其二是确保将来公子兰继位。
姬詹自知难逃一死,自杀。郑文公与晋国订立盟约,立公子兰为太子,目的达成,晋师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