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行为居然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太有意思了,而且事情发生的主角还是古代最传奇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这是怎么回事?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就算是一般人由贫穷乍富、有身份有地位后,都不愿意回忆落魄时或者别人揭短,更何况这个人是需要歌功颂德的皇帝。
朱元璋和其他所有的皇帝不一样,他出身于贫农,还未成年家人几乎全部活活饿死,为了不让自己也饿死,他出家当过和尚,还要过饭,从身无片瓦天下最穷的人到当上皇帝成为天下最富的人。
这样极端的身份转换,必然使朱元璋的性格呈现出两极分化:一是对自己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十分自豪,二是对自己的出身和过去内心极度自卑,所以他最不愿提起的就是当年的那些糗事。
而朱元璋“两个发小上门讨官当,一个被杀一个被封官”,恰好与当年的那些往事相关。
事情是这样的,因为朱家往上八代都是贫农,所以当年小小年纪的朱重八(后来改名朱元璋)就和两个发小一起给地主刘德家放牛。朱重八虽然家里穷,但胆子大,脑子又灵活,很快成为了“孩子王”,经常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放牛、掏鸟、摸鱼捉虾,有时候饿极了还带着他们偷地主家的东西,烧青豌豆,用瓦罐煮着吃……,在吃得高兴之时,朱重八还和小伙伴们立誓,将来无论谁混得好了,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地方贪官污吏横行,朱重八的家乡濠州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重八的父母和哥哥相继活活饿死,家里不但没钱买棺材,连一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最后幸亏一位好心的邻居给了他一块坟地,才让家人裹着破席子草草安葬。
为了不使自己像家人一样活活饿死,16岁的朱重八走投无路只好投奔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可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当地就闹饥荒,寺里也没粮食了,朱重八无奈之下只得离开寺院去往其他地方云游化缘,说难听点就是四处流浪,当乞丐要饭。
后来,25岁的朱重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因为作战勇敢又机智灵活,受到郭子兴的赏识,很快由一名小卒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义军统帅,他的名字也从朱重八改名为朱元璋。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接过义军大权,不久又攻下了江南重镇应天,并以此为根据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不断经营势力,最终在李善长、刘基、徐达等人的辅佐下,一举扫平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群雄,于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成为开国皇帝。
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当年的穷小子朱重八,离开家乡二十多年,居然成了皇帝朱元璋,不管是闹市还是深山,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
很快朱元璋当皇帝的消息也传到了家乡,整个县城都沸腾了,有人欢呼雀跃,有人自豪,也有人羡慕嫉妒,还有人害怕得瑟瑟发抖,尤其是当年的地主刘德家人。
几十年过去了,从前的朱重八已然变成了现在的朱皇帝,而家乡濠州却一直没什么变化,元末乱世才刚刚统一,普通老百姓依然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了上顿没下顿。
朱元璋出身贫农,所以他的亲戚、朋友、发小等大都也是穷人,突然亲友中有人当了皇帝,犹如凭空放了个大卫星,让不少有心人看到了希望,由赤贫一夜暴富的期盼。
可心里这样想是一回事,但出于小民对皇帝、皇权的敬畏,再加上老家濠州(今安徽凤阳)到京师应天府(今江苏南京)路途遥远,所以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并不多,只有当年两个发小有想法并采取了行动。
他们想起当初与朱元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誓言,现在“朱重八”这么有出息,就盘算着如何走捷径、借势升官发财,于是在得到朱元璋当皇帝的消息后,不约而同地跑去投奔朱元璋。
先是第一个发小,经过一番爬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了京师应天府,他是一个谨慎的人,先向有司说明了他与皇帝朱元璋的关系,相关部门经过层层上报终于将事情递到朱元璋那里。
朱元璋听说有家乡的发小来投奔他,马上表现得很高兴,毕竟离开老家这么多年,要说不想念家乡那是不可能的,再说他也想在朝臣面前展现出厚待家乡亲友和亲民的一面,这既是他的自豪也是维护统治的需要。
发小在一名官员的引导下来到大殿上,此时正值文武官员上朝期间,朱元璋问他是什么人,从何而来?发小隐约见到一位身穿黄色龙袍的英武中年人,不敢抬头恭敬地跪倒在朱元璋面前说:“皇上,草民来自濠州,是您儿时的发小,想当年皇上带领着我们这些小将征战黄土岗,总是骑马(骑在牛背上)冲锋在前,刀刀直刺‘草头王’,而且打破了‘罐州城’,活捉了‘豆将军’,吓跑了‘汤元帅’。您当时的威武,草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明明是一起放牛,偷豌豆烧着吃,却被他说得这么有趣,朱元璋也忍不住乐了。
接着他又说皇上小时候就是大富大贵之相,将来必成大业,没想到现在果然当上皇帝了,还有乡亲们想念皇上云云……
一通马屁直拍的朱元璋龙颜大悦,在朝臣面前也很是有面子,不但当众赏赐了发小大量钱财,还给他封了官,朱元璋这个发小凭着自己的聪明机智,不到一天时间就完成了从赤贫到暴富的转变,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另一位发小听说了前一位发小被封官的事,更加按耐不住了,于是急匆匆地赶往应天府投奔朱元璋,希望也能弄一个官当当,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
这位发小来到大殿上,看到穿着龙袍的朱元璋,不但不下跪,还大大咧咧地直呼朱元璋当年的名字:“朱重八,你小子当皇帝了,还认识我吗?”
朱元璋听了这话,脸色一黑,他故意装作没认出发小,厉声问道:“殿下是何人?从哪里来?为何如此大胆?”
发小一听懵了,还以为朱元璋没认出自己,于是急忙将他小时候跟朱元璋一起放牛偷豆、摸鱼捉虾等那些糗事,竹筒倒豆子般全讲了出来:
放牛时饿得不行,一起偷地主家青豌豆烧着吃;一同用瓦罐煮食,还未煮熟朱元璋就开始抢吃,还将瓦罐打破了,由于吃得太急,被草叶卡住了喉咙,自己又是如何帮忙的……还有偷东西时被地主发现,吊起来打得半死,幸亏自己舍命相救等等,当时你曾说过:“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今你做皇帝发达了,是不是应该关照一下,赏小弟个官当当吧!”
朱元璋刚登上皇位,正是需要歌功颂德,以巩固新生政权的时候,没想到这个发小哪壶不开提哪壶,偏偏将朱元璋以前那些不愿让人知道的糗事统统抖露了出来,而且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这尴尬场面想想都令人头皮发麻,气得朱元璋脸都绿了,一言不发直接摆摆手,让人将他拉下去杀了。
关于朱元璋的这个故事,在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能作为民间野史一直流传至今,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这不仅仅和一个人的情商有关,还体现了同一件事不同之人的说话艺术。
朱元璋两个发小,同样是讨官当,最终结果和际遇却是千差万别,一个有眼色、会说话,不但使朱元璋龙颜大悦,倍加有面子,自己也收获满满,被封官赐钱。
而另一个发小,从他讲述的往事细节来看,他小时候和朱元璋的关系很明显更密切,更要好,甚至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
所以当二十多年后,他再次见到朱元璋这个儿时发小时,显得很随意大大咧咧,还抱着以前的行为和态度对待朱元璋。却不知时移势易,时代变了,朱元璋的身份、地位和想法也随之而变,发小不经意间的当众揭短,勾起了朱元璋内心深处埋藏很久的“自卑”情感,作为拥有整个天下的皇帝,在朱元璋看来这无疑是对自己的巨大伤害,更是奇耻大辱,为了维护自己在朝臣中的形象,杀了他成了必然的选择。
据说,当年蒋介石未发迹前混迹于上海经商,有一段时间还热衷在上海交易所炒股,没想到却输了个精光,被人追债追得走投无路,只好写了一封门生贴投到了黄金荣门下,拜了黄金荣为自己的“老头子”,一度十分落魄。
后来蒋介石发达了,成了国民党总裁、委员长,这件往事便成了“黑历史”,而黄金荣也非常知趣识相,主动将门生贴退还给了蒋介石,也从不提蒋曾拜自己为“老头子”的事。此后,黄金荣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滩越混越好,国民政府也很倚重他,蒋介石更没有因为往事针对过他。
从黄金荣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的情商是相当高的,他明白自己和发达后的蒋介石之间的身份和地位差距,更清楚自己面临的凶险和大势,如果等到蒋介石自己找上门来,或者社会上有任何流传蒋介石和黄金荣之间的“黑历史”,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人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不愿提起和不堪回首的往事,一个普通常人,遇到别人揭短,还是当着很多外人的面披露糗事,没有人会觉得这是善意,会感到舒服,怀恨在心都是小的,严重的可能伺机报复,甚至伤害性命,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史不绝书,而当被揭短那个人是皇帝时,结果可想而知。
可能朱元璋的第二个发小至死都没有明白,说好的封官赏赐呢,就算不给,也没有必要杀了他这个发小兼救命恩人吧?
对于皇帝朱元璋来说,杀人是不需要理由的,更何况这个人还狠狠地得罪了自己。
他应该明白,朱元璋杀他没错,错的是时间变了,身份、地位变了,可他却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不但以过往行为和态度对待已经是皇帝的朱元璋,还当面把朱元璋儿时的那些糗事,在众大臣面前抖了个精光,他不死谁死,皇帝也是有自尊的,也是要面子的。
朱元璋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深刻认识:情商很重要,每个人都需要高情商,做人、说话、做事需要有分寸有技巧,要懂得说话的艺术,关键时刻还能扭转乾坤,用语言魅力征服别人;就算情商不高,不会看眼色不会说话,也不打紧,但千万要记住,切忌在众人面前揭他人的短,尤其那个人还是你的上位者。
口无遮拦的人必有可恨之处,迟早有一天玩完。
这也能洗?
文章讲故事有条不紊,说明一个问题,不能讲真话,会吹牛逼。
是我都给杀了,因为他们太了解自己了,与这样的人共事太不安全了。成大事者必须心狠手辣
我最讨厌这种人自以为是按着自己的想法来,一点都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一句话沒情商没思想得罪人都不知道!
那两个朱元璋发小的事儿读书时老师讲过。
朱先群去问问什么情况
正常人,第二个也不会杀,无冤无仇,打20大板,让他长长记性,赶出去了事。
要是我,整个村子都会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