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宋庆龄问陈赓带多少兵,陈赓说20万,宋庆龄:林彪都80万了

大大怪巨怪 2025-04-12 15:32:13

一九四九年,上海迎来了新生,陈毅带领着解放军的大队伍,准备踏进这座大城市。为了不让老百姓受到打扰,战士们决定就在外面过夜。可南方的天气啊,又湿又爱下雨,这让陈毅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觉得老是这样可不行,得想想办法,毕竟战士们都是他的心头肉啊。

接着,他赶紧安排人去找个能让队伍安顿下来的大院子。没想到,这一举动不小心打扰到了宋庆龄。陈毅心里头挺过意不去的,琢磨着得找个和宋美龄关系不错的人,去跟她说明情况,好好道个歉。

这个重担啊,就交到了陈赓的手里。

陈赓和宋庆龄碰面后,两人都特别开心。简单聊了几句后,宋庆龄忽然笑眯眯地问起陈赓,他现在手下有多少兵马。陈赓回答说,大约有20万。宋庆龄一听,有点惊讶地说,林彪那都有80万兵马了呢,你怎么人数比他还要少啊?

听他们俩聊天,能感觉到他们关系真的挺好的,那这俩人是咋认识的,又是咋成为好朋友的呢?

【陈赓与宋庆龄的初识】

陈赓进了黄埔军校后,那可真是拼了命地学习。每次孙中山先生开讲,他都是全神贯注,听得那叫一个认真。时间一长,他对革命的事儿是越来越明白,心里头对孙中山先生也是越来越尊敬。

孙中山对陈赓这个学生特别看重,他很喜欢和陈赓一块儿聊天交流。每次聊完,陈赓都感觉自己学到了不少新东西,而孙中山呢,对陈赓也是越来越欣赏。他们一聊起天来,孙中山就觉得特别投缘,而陈赓也是每次都能从孙中山那里得到不少启发,俩人的关系就这么越来越亲近了。

后来,孙中山介绍了陈赓给宋庆龄认识,两人就这样认识了。

宋庆龄之前老听孙中山提起陈赓,夸他这好那好的。所以,等真正见到陈赓的时候,她心里头对陈赓就挺有好感的。

后来,宋庆龄和陈赓走得越来越近,主要是因为他们心里都有着同样的爱国热情。尽管陈赓比宋庆龄小了十岁,但宋庆龄对他的感觉却越来越好。这份情感,为他们之后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没过多久,陈炯明就反水了革命,甚至还打算对孙中山先生下手。这样一来,国民党坐不住了,他们发动了东征,目的就是要讨伐陈炯明。

陈赓在东征战场上,真的是拼了命地打,没让孙中山先生失望,他表现得非常勇猛。在那一次次的战斗中,陈赓总是冲在最前面,毫不畏惧敌人的炮火。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孙中山先生对他的信任和期望是多么的正确。陈赓就像是一头猛虎,在战场上横冲直撞,让敌人闻风丧胆。总的来说,陈赓在东征中的表现,那真的是没得说,太英勇了,完全就是孙中山先生心目中的那个英雄模样。

在战场上,危险那可是说来就来,陈赓大将军就在一次激烈的交锋里,不小心让子弹蹭到了右脚。尽管受了伤,疼得要命,但陈赓愣是一声不吭,咬着牙继续跟敌人拼。他一直坚持到把敌人打得节节败退,实在撑不住了,才让军医赶紧给处理伤口。

陈赓那股子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劲儿,让蒋介石给盯上了。那时候,陈赓的腿伤还没好利索呢,但蒋介石一看中他,二话不说,就把他给调到了自己身边的警卫连。为啥?还不是因为蒋介石越来越看重陈赓这小子了。

有那么一回,东征的军队因为太过心急,不小心落进了敌人的圈套里。这时候,带队的蒋介石可真是走到了死胡同,要是没法冲出去,恐怕就得把命交代在这儿了。

在那个紧要关头,陈赓不顾一切地保护着蒋介石,奋力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他背着蒋介石,一口气狂奔了好几十里路,直到最后与周总理的部队成功碰头,他们这才算是摆脱了危险。

陈赓那条腿上的伤口还没痊愈,现在已经变得模糊不清,血肉都混在了一起。

在黄埔军校里,陈赓英勇营救蒋介石的事迹被大家传得沸沸扬扬。这事儿后来传到了宋庆龄的耳朵里,她便亲自前来探望陈赓。宋庆龄特别关心他那条以前受过伤的右腿,生怕这次再出问题会落下什么毛病,毕竟他还年轻着呢。因此,宋庆龄反复叮嘱他,这次伤一定要完全养好了再出院,不能着急。

【宋庆龄二救陈赓】

1927年的时候,蒋介石突然变了卦,跟革命反着来。陈赓呢,他二话不说,坚定地站到了共产党那边,还参与了南昌的起义行动。

起义的队伍在广东潮汕那边吃了败仗,陈赓在战斗中左腿受了挺严重的伤。

党组织费了好大劲,终于安排他去了上海治病。可进了医院,问题又来了。因为他拿不出什么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身份是正当的,医生就猜疑他是不是做了什么坏事受的伤,结果拒绝给他看病。

没办法的情况下,陈赓只好找地下党的同志,请他们帮忙联系宋庆龄寻求帮助。宋庆龄一听说这事儿,立刻就行动起来,给陈赓安排了上海顶尖的骨科医院住院。不仅如此,她还亲自到医院去看望陈赓。

她对陈赓说,让他别着急,好好养伤。因为负责给他治疗的医生是她的表兄,所以所有事情都不用操心。她还特意叮嘱了表兄,要想尽一切办法把陈赓的腿伤给治好。

陈赓心里头对宋庆龄那是满满的感激。

在宋庆龄的关心和医生们的细心照料下,陈赓的腿伤好得挺快。一旦他完全康复,就遵照党组织的安排,到上海去帮周总理做地下工作了。

1933年的时候啊,因为党内有人叛变了,陈赓就这么被出卖,结果在上海被抓了起来,关进了大牢。

在牢房里,陈赓经历了残酷的折磨,可他愣是一声没吭,死守着对党的忠诚,还有那些重要的秘密。后来,那个大叛徒顾顺章竟然还想来劝他投降。陈赓一看是他,气不打一处来,直接一口带血的唾沫星子喷到了顾顺章脸上,接着是一连串的讽刺和责骂,硬是把顾顺章给赶了出去,一点面子都没给。

蒋介石心里一直盘算着,想把陈赓拉到自己这边来帮忙。于是,他故意装作刚得知陈赓被抓的消息,把陈赓叫来见面。见面后,蒋介石就开始耐心地劝说起来,想让陈赓投靠他。他不停地给陈赓画大饼,什么高官啊,厚禄啊,说了一堆。

当陈赓却毫不留情地拒绝了。话说回来,那时候陈赓面对请求,没有丝毫犹豫,直接用冷淡的话语给挡了回去。他的态度很明确,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就是这样,简单明了,没有多余的废话,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这事儿就这么定了,陈赓的拒绝,干脆又果断。

蒋介石费了好大劲,在那滔滔不绝地讲道理,说得自己都快渴死了,可陈赓还是一点反应都没有。这下可把蒋介石给惹毛了,他气不打一处来,心里头直冒火,甚至动起了要杀陈赓的念头。

不过呢,一想到陈赓以前救过他的命,这恩情他可一直记着呢。要是就这么直接把人给杀了,那不就成了忘恩负义的小人了吗?因此,他心里头还是挺纠结的,不敢轻易下手。

那时候,宋庆龄一听说陈赓被抓进了监狱,心里挺着急的。她就赶紧联络了在黄埔军校时跟陈赓关系挺好的那十几位同学,大家一块儿去找了蒋介石,想为陈赓说几句好话,求他网开一面。

宋庆龄跟蒋介石讲道:“想当年,陈赓那可是你的救命大恩人啊。你要是对他都下得了手,那世人会怎么评价你呢?”

蒋介石对这个话题特别忌讳,一提起来他就接不上话。

后来,宋庆龄女士站出来,发表了一篇叫做《向中国人民呼吁》的讲话。在这篇讲话里,她明确告诉大家,陈赓、廖承志这些人,根本就不是什么坏人,他们其实是为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谋福利的勇士。她呼吁大家,都勇敢地站出来,一起向国民党喊话,要求他们把这些英雄好汉给放了。

最后,多亏了宋庆龄和党组织的全力营救,蒋介石没敢对陈赓下手,但也没立马放人。不过,后来在宋庆龄、党组织,还有陈赓在黄埔军校时的几位老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大家齐心协力,终于让陈赓摆脱了蒋介石的控制,重获自由。

陈赓心里头对师母那两次出手相助,真是感激得不得了。他跟宋庆龄聊起这事儿时说:“师母的大恩大德,我真的不知道该咋谢。但我向您保证,我绝不会让师母失望。将来有那么一天,我肯定会带着二十万大军,亲自去探望师母!”

陈赓在经历那次危险后,党组织悄悄地把他送到了中央苏区藏起来。

【十六年后的重逢】

1949年5月27号那天,上海终于迎来了它的解放。不过呢,上海这个地方可不一般,是个响当当的国际大都会。不光咱们国内的人,就连国外也都盯着看,共产党到底是怎么解放并管理这座大城市的。所以呀,上海一解放,部队进驻的时候就得格外小心,生怕给老百姓留下啥不好的感觉。

陈毅带着部队快要进城的时候,他专门搞了个进城规矩,这规矩里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去扰民。他说啊,咱们进了城,得像个文明的样子,不能像之前打仗那会儿那么随便了。尤其是不能给老百姓添乱,他们过日子不容易,咱们得尽量让他们觉得咱们来了之后,生活还是跟以前一样,甚至更好才行。所以,陈毅定的这个规矩,就是告诉大伙儿,进城以后,走路轻点,说话小点声,别一惊一乍的吓到人家。还有啊,别随便进人家家里,更别拿人家一针一线。咱们是人民的队伍,得时刻记得这一点,这样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总之,陈毅就是希望大伙儿能牢记这个规矩,进城之后,安安稳稳地,别给老百姓找麻烦,让大家都和和气气地过日子。

为了不扰民,解放军战士们选择在外面露宿街头。那时候,每天天一亮,上海的居民一推开门,就能看到解放军战士们或躺在路边,或倚在屋檐下休息。这样的场景,让老百姓心里头暖洋洋的,特别感动。

可话说回来,解放军战士们总不能一直睡在大街上吧。他们好不容易打下了这座城市,已经够累了。再加上南方雨水多,空气潮湿,老睡在地上,身体哪吃得消啊。而且,这样也影响城市形象不是。

接着,陈毅赶紧让人赶紧行动起来,去找几处宽敞的大院子,好让战士们有个地方安顿下来。

上海刚获得解放那会儿,国民党的好多官员都脚底抹油跑了,留下了好多空荡荡的房子。不过呢,能让咱们这么多战士住进去的房子,其实并不多。

战士兄弟们连着找了好几天,总算是碰到了一个挺不错的大房子,大伙都乐坏了,心想这下总算不用露宿街头,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了。

可是,战士们到了那儿,敲开门跟人家说了来由,结果看门的人告诉他们,这宅子情况有点特别,不方便让你们在这儿住。

战士们仍旧不甘心,便又试着去跟看门的大爷商量,看能不能让他们借住一晚,可没想到,大爷还是毫不留情地给拒绝了,而且态度还挺冲的。

这几个小伙子年轻有活力,但不太懂得拐弯抹角,直接就跟看门的说,想找房子的主人聊聊。

有啥事儿你们就别在这儿嚷嚷了。回去跟你们头儿说一声,让他们直接来找我。我就是这房子的主人,宋庆龄就是我。

一听到“宋庆龄”这个名字,战士们心里头猛地一惊,赶忙道歉,之后急匆匆地跑回去,向司令员陈毅报告了这事儿。

陈毅听完报告后,心里猛地一愣,心想这动员工作怎么做到宋庆龄女士那儿去了,而且结果还不大好,弄得大家都不开心。

陈毅对宋庆龄一直抱着深深的敬意。在陈毅心里,宋庆龄有着极高的地位,他总是对她充满尊敬。无论什么时候提到宋庆龄,陈毅都会流露出由衷的敬佩之情。他对她的尊重和敬仰,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始终如一。陈毅深知宋庆龄的为人和贡献,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性,更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因此,无论在任何场合,陈毅都毫不掩饰自己对宋庆龄的敬重。这种敬重,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也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

在我们党遇到大麻烦,处境特别艰难那会儿,有不少人站出来帮忙。他们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给了我们党很大的支持。那时候,每一点帮助都如同雪中送炭,让我们党能够渡过难关。这些援助之手,是我们党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团结的力量。

如今时代变了,自由了,却要去请求人家搬出房子给军队住,这事儿听起来好像有点不太合适。咱可不能因为这事儿,让宋庆龄女士对我党有啥不好的想法呀。

陈毅心里挺急的,琢磨着得赶紧去向宋庆龄说明白,再道个歉。但转念一想,他和宋庆龄并不怎么熟,这种事儿还是得找个跟她关系好的人出面才妥当。

这时候,他脑海里蹦出了一个人的名字——陈赓,心想让陈赓去处理这件事,那简直是再恰当不过的选择了。

那时候,陈赓确实是在上海待着,他心里老惦记着要去见见宋庆龄,可就是一直没鼓起勇气迈出那一步。

没敢去的原因,说到底,是以前自己牛皮吹大了,说下次见面一定要带着二十万大军去拜访宋庆龄。但现在看看自己手里这点兵马,离那二十万还差得远呢,实在没脸去见人家啊。

陈毅找到陈赓,想让他帮忙给宋庆龄说明一下情况。可陈赓一听,脸上就露出了些许为难的神色。陈毅见状,连忙追问起来。陈赓叹了口气,这才把其中的难言之隐说了出来。

陈毅琢磨了一会儿,然后说:“你就跟他们说,你手下管着有20万大军,到时候呢,我这边能匀给你3万人马支援。”

陈赓在听完陈毅的建议后,心里头其实有点犯嘀咕,觉得这事儿可能不太对劲。但他左思右想,也没能找到个更合适的法子,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按陈毅说的去做了。

陈赓去探望宋庆龄,他们已经有十多年没见面了。这次重逢,两个人心里都特别激动,开心得不得了。

陈赓十分尊敬地称呼了一声“师母”,这让宋庆龄心里头感到特别暖和,特别高兴。

两个人见面后先互相问候了几句,接着就聊起了以前的朋友和事情,心里头那个滋味,真是五味杂陈,感慨特别多。

接着,陈赓聊起了陈毅请他帮忙的那件事情,他代表陈毅和战士们向宋庆龄表达了歉意。宋庆龄一听,立马笑着摆手说,那都已经是过去的小插曲了,她早就没放在心上了。

陈赓对师母那种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越发感到钦佩。他深知,师母在面对各种情况时,总是能够展现出极大的度量,不轻易动怒,也不计较太多。这种大度和宽容,让陈赓在心里头对师母更加敬重。他觉得,师母就像是一位智者,用她的行动教会了大家如何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在陈赓看来,师母的大度和宽容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体现在她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上。她总是能够用一颗温暖的心去包容和理解他人,这种品质让陈赓深感敬佩,也让他更加珍惜与师母之间的情谊。

聊着天,宋庆龄忽然间笑眯眯地对陈赓说:“你现在手下有多少将士了呀?”

陈赓咬了咬牙,回答说:“二十万吧。”

真让人惊讶,宋庆龄竟然开口说:“就这么一点吗?我听说你同学林彪都带了80万呢!”

陈赓有点不好意思地开口:“哎,这家伙进步神速,已经超过我了!我得赶紧向他取取经。”

聊着聊着,这个话题就自然而然地带过了。接下来,他们俩又东拉西扯地谈了些别的事儿。陈赓一开始的那份紧张感,早就跑得没影儿了,现在大家的心里都挺舒畅的。

1952年那会儿,陈赓大将军从朝鲜战场回来没多久,宋庆龄女士就热情地邀请了他和他的夫人,到家里头好好摆了一桌宴席,给他们接风洗尘。

1961年3月12号那天,刚好是孙中山先生逝世36年的日子。陈赓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深深怀念与尊敬,特意准备了一个漂亮的花篮,然后亲自送到了宋庆龄的家里。宋庆龄看到后,心里特别感动。

可没想到,3月16日那天,陈赓的心脏病突然就犯了,医生们拼尽全力抢救,但还是没能留住他,他就这么走了,享年58岁。

宋庆龄一听到这个坏消息,心里特别难过,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结语:】

陈赓和宋庆龄这两位,都为咱们国家和老百姓立下了大功。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带来了很多好处。陈赓呢,他在军事上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为国家的安全稳定出了不少力。而宋庆龄,她则是用她的智慧和影响力,一直在为民众争取权益,推动社会进步。可以说,他们两位都是咱们国家历史上的大功臣,他们的贡献,人们都会一直记在心里。

新中国一建立,宋庆龄就当上了咱们国家的副主席,与此同时,陈赓也被光荣地授予了大将军的荣誉。

他们俩之间那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还有在革命道路上结下的深厚情谊,被人们广为传颂,成为了一段美好的故事。他们相互扶持,共同成长,这份情谊在世间流传开来,成为了大家口中的美谈。

陈赓这一辈子都在革命路上奔波,从南打到北,几乎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他对新中国的建立,那贡献是杠杠的,大得没法说。所以说啊,衡量他的功劳,可不是看他带了多少兵那么简单。至于宋庆龄有次问他带了多少兵,那不过是老朋友之间开个玩笑,逗逗乐子罢了。

0 阅读:28

大大怪巨怪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