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势利者如观云,遭谤议时若听雨,见贪利人似临风》

庄子曾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相里,有人以利刃劈斩荆棘,智者却以静水照见本心。当你能以镜心映照众生相,方知世道浇漓处,恰是修心问道时。

**逢趋炎附势者如观浮云**
唐宣宗时,崔群官至宰相,曾举荐萧遘为翰林学士。后崔群遭贬,萧遘不仅避而不见,更在宴席上讥讽:"崔公当年举贤不避亲,如今看来倒是慧眼识'庸'。"座中宾客无不侧目,崔群却从容举杯:"萧学士今日点评,倒比当年策论更见锋芒。"
三年后崔群复起,萧遘惶恐欲辞官避祸。崔群闻之,命人送去一匣旧日批注的策论,扉页题字:"犹记青龙寺论史,君言'史笔如刀,当斩虚妄'。"后来萧遘主修《武宗实录》,对甘露之变秉笔直书,终成一代良史。
《道德经》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势利之徒如戏台伶人,粉墨登场时愈是喧嚣,卸妆后的面目愈是苍白。智者观其作态,恰似看客品戏,曲终时不过付之一笑。

**遭妄议谤毁者若听夜雨**
五代十国时,冯道历仕四朝十帝,世人讥其"不倒翁"。某日门生愤然呈上谤书,冯道却命人悬于厅堂:"昔年楚庄王绝缨宴上,尚能容人失态。今诸君骂我'无耻老吏',倒比那些称我'冯菩萨'的实在些。"
后周世宗欲伐北汉,冯道以"三不可"力谏。世宗怒掷奏折:"满朝皆言可伐,独尔聒噪!"冯道拾起奏本徐徐道:"陛下若觉老臣聒噪,何不效唐太宗纳魏征之谏?"后来周军大败,世宗方悟其深意,叹曰:"满池蛙鸣易得,警世钟声难求。"
《呻吟语》有言:"闻谤不辩,如闻春鸟秋虫。"谤议如檐下雨声,执着于辩白者如撑伞避雨,终究湿了鞋袜;淡然处之者静听天籁,反得满室清凉。

**见锱铢必较者似沐松风**
北宋吕蒙正初入朝堂,有同僚指其紫袍讥讽:"此等好料,倒是配得上'乞丐宰相'。"吕蒙正佯装不闻。次日那人失足落水,吕蒙正反赠新袍:"寒潭水冷,更需锦衣御寒。"后来此人成其得力臂助,汴京传为佳话。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爪哇国误杀明军百余人。随行将士欲屠城雪耻,郑和却命人立碑纪事:"海风能吹散血腥,吹不散人心芥蒂。"后爪哇王亲赴南京请罪,献上的不是金银,而是用陨铁铸就的"和"字碑。
《围炉夜话》云:"让利精于取利,逃名巧于邀名。"贪利之辈如同逐蜜蝇虫,你挥袖驱赶反沾污渍,静坐观之则见其困于蜜中。智者深谙"舍得"真谛,以退为进处,自有乾坤倒转。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真正通透之人,既能容得下他人的势利眼、刀子嘴、算计心,亦能看得见皮囊下的恐惧、自卑与迷茫。这般境界,恰似苏东坡观潮时所悟:"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