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方悟透,75后的命脉早被时代烙下三重印》

北岛在《城门开》里写:"我们那一代人,生来就带着时代的胎记。"如今站在知天命门槛回望,才发现所谓"胎记"原是父辈在命运图纸上刻下的三道金线,交织成我们这代人的宿命图腾。
01
第一次烙印:胎衣裹挟的时空坐标
作家王安忆曾描绘上海弄堂孩子的清晨:"石库门里飘出的煤球烟,混着隔夜马桶的咸腥,就是我们的晨雾。"而我的童年晨雾,是晋北矿区六点钟的煤灰。父亲下井前总说:"学好数理化,不如井下摸得透。"
当深圳渔村少年在1980年看见推土机掀开特区第一铲土时,我的地理课本还停留在"三线建设"的辉煌里。父亲用矿灯在巷道墙上画出的人生轨迹,笔直通向八百米深处的掌子面。直到看见路遥《平凡的世界》,才惊觉孙少平的矿工帽下,压着整整一代人的地理囚笼。
02

第二次雕琢:钢印敲定的知识脐带
1993年中考放榜日,班主任举着技校录取通知书像举着圣旨:"国家包分配,旱涝保收!"父亲用长满老茧的手指点着钢铁厂招工简章:"学徒期每月78块,抵得上大学生半年补助。"
那年县城图书馆的《全球通史》落满灰尘,南下火车却挤满揣着假高中文凭的打工仔。我的同桌阿斌因交不起八十块职高报名费,成了东莞电子厂第0375号插件工。二十年后同学会,他指着人工耳蜗说:"流水线噪音换的。"而顶替父亲工位的王叔,去年在钢厂下岗分流表上按下红手印。
03

第三次淬火:暮色浸染的养老天平
2015年陪父亲办退休手续,窗口扔出的存折溅起细尘。每月2367元的退休金,刚够支付他的降糖药和母亲的关节置换术。同月,深圳同学群里疯传某教授父亲的"退而不休"计划:返聘年薪24万,带着博士生搞课题。
当我们在三线厂家属院逼仄的阳台上搭建养老床榻时,北上广的老同学正陪着父母在海南候鸟公寓看房。去年除夕,发小在ICU走廊给我发信息:"老头子的呼吸机账单,顶得上他半辈子井下津贴。"
04
《白鹿原》里写:"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我们这代人何尝不是父辈攒下的"银钱"?他们的铁饭碗思维浇铸了我们的骨骼,他们的安全绳意识捆住了我们的脚踝,他们的奉献主义血液至今在我们脉管里流淌。
但莫言在《晚熟的人》里给了出路:"早熟的人容易对早熟的人产生同情,晚熟的人才会对晚熟的人惺惺相惜。"当我们把父亲的工作证收进樟木箱时,也该把他们的生存智慧锻造成打开新世界的钥匙。毕竟,能看清命运图纸的人,才有资格在空白处绘下新的经纬。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