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战役:英法联军最为失败的反击战,却意外完成了预定目标

悠然历史 2021-06-01 20:02:10

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法国,法国战役正式爆发。在战争初期,由于没有预料到德军装甲部队会从阿登森林出击,英法联军被打得措手不及,一路从比利时败退到英吉利海峡,最终从敦刻尔克狼狈逃回英国,也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而熟悉历史的我们都知道,英国之所以能安全从海上撤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希特勒下达了陆军禁止前进的命令,给了英军撤退的时间。

为什么会下达这种看似愚蠢的命令呢?难道直接歼灭英法联军主力,迫使英国和德国和谈不好吗?想要明白这一点,这就不得不提的于1940年5月21日英法联军发起的阿拉斯反击战。

关于这场反击战,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隆美尔用88炮阻挡了英军坦克的进攻,然而这场反击战所取得的战略意义远不止如此,正如部分英国学者所说:“阿拉斯反击就是敦刻尔克胜利的前提。”

那么这场反击战中,英军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战略胜利?又对以后的战局产生了何种影响?本文将带你了解阿拉斯反击战的前因后果,以及它对整个战局产生的巨大影响。

01、法兰西危局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由于英法曾在战前宣布将保护波兰的独立,于是面对德国的突然袭击,尽管心里十分不情愿,但英法还是决定向德国宣战。

然而,由于德军仅用短短28天时间就灭亡了波兰,使得英法军队尚未完成动员就接到了德军主力已经转头西进的情报,迫于无奈,英法联军和德国只好在1939年底在西线边境上相互对峙,等着谁先发起进攻。

在此过程中,德国一直在研究如何进攻法国的作战方案。

起初,德国陆军总参谋部提交的战役计划是仿造一战时的施里芬计划,将德军主力集中在比利时、荷兰边境,用一击强力的右勾拳来击溃英法联军,从北翼沿英吉利海峡进行一次战役大迂回,最终占领法国首都巴黎。

然而,此时担任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的曼施坦因中将却对总参谋部的这个计划十分不满,认为德军这样做正中英法下怀,战役计划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德军有可能像一战时期一样陷入堑壕战的深渊。

在仔细研究战局,以及向古德里安等装甲兵将领讨论装甲部队能否跨越森林地带等问题以后,曼施坦因便正式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方案,他主张将德军装甲力量集中到防线左翼,从英法联军认为最不可能的阿登森林地区出击。

曼施坦因的这个计划很快就得到了纳粹头子希特勒的欣赏,因为希特勒也对陆军参谋部之前的计划不感兴趣,再加上1940年1月10日一架载有德国作战计划的联络飞机在比利时坠毁,这让希特勒担心原先的作战计划可能已经泄露,于是他命令陆军参谋部按照曼施坦因的设想来制定新的作战计划,即“黄色方案”。

1941年5月10日,德国开始执行黄色方案,由博克指挥德国B集团军群先一步向比利时和荷兰发起进攻,试图把英法联军主力吸引到比利时、荷兰境内。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军,英法果然中计,联军总指挥甘末林下令英法联军主力立即进入比利时境内,联合比军抗衡德军。

而就在英法主力前进到比利时、荷兰境内时,拥有7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步兵师的德国A集团军群则跨越阿登森林天险,从英法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杀了出来,作为A集团军群的先锋的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甚至只用3天时间就强渡了马斯河,打开了德军坦克冲向英吉利海峡的道路。

面对突然杀出的德军,英法联军统帅部的反应则显得异常迟缓,等到英法联军反应过来自己有即将被包围的可能时,古德里安的部队已经冲到了距离英吉利海峡不到100公里的地方,英法联军主力的情况已经岌岌可危。

02、英法的反击计划

面对这种危局,英法联军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通过研究战局,英法联军很快就发现了德军的一个大问题——坦克冲得太快,而依赖骡马前进的步兵师还远在后方,此时的德国装甲师只是一支伸进英法联军战线的脆弱触手,很容易就可以被盟军切断。

因此英国远征军的总司令戈特勋爵和法军总司令魏刚便决定,在阿拉斯发动大规模攻势以切断德国装甲矛头,保住英法联军的退路,让英法联军可以重组部队并布置新的防线。

根据作战计划,参与反击行动的部队将以英国第5、50步兵师为以及法军第3轻机械化师为主力,在60辆法国坦克和74辆英军坦克的支援下发起行动,目的是切断德国的装甲矛头,而英军进攻的重点就是阿拉斯地区。

阿拉斯之战英德两军基本部署

而当时德军在阿拉斯地区主要的部队是国防军第7装甲师,以及党卫军的部分部队——此时德国第7装甲师的师长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非洲之狐隆美尔”。

法国战役中,隆美尔正在和部下研究战局

03、阿拉斯反击战

5月21日下午,英国远征军正式向阿拉斯发起进攻。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预定投入战场作战的2个英国步兵师都没有到位,只有2个步兵营参加了战斗——第6及第8达勒姆轻步兵营,而支援他们的则是第4和第7皇家坦克团,总共约2000人,拥有65辆玛蒂尔达1型坦克和18辆玛蒂尔达2型坦克。

为了达成袭击的任务,英军指挥官把部队拆分为左右两翼,从两翼向德军阵地发起进攻,由于英军的反击来得太过突然,德军疏于防备,很快就被英军突破了前沿阵地——由于英军猛烈的炮火和犀利的攻势,让德军士兵一度产生了自己遭遇到5个英国师围攻的错觉。

英军玛蒂尔达2型坦克,正面装甲达到了惊人的78mm,德军的37mm反坦克炮根本无法穿透其正面装甲

法国战役中德军主要装备的还是PAK 355/36型37mm反坦克炮,只适合对付轻型装甲单位

在这次作战中,英国还投入了自己的王牌武器——玛蒂尔达2型坦克。这种坦克虽然移动速度缓慢,但是装甲厚重,总吨位达到了26.9吨,对当时还大量装备一号坦克、二号坦克的德军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怪物。而面对这样庞然大物,无论是德军步兵使用的37mm反坦克炮还是三号坦克的50mm坦克炮,都没办法击穿这种坦克的装甲,德军士兵们只能无助地看着这些行动迟缓的英国坦克碾过自己的防线。

就在这危难时刻,第7装甲师师长隆美尔祭出了自己的“杀手锏”——Flak 36型88mm高射炮。

情急之下,隆美尔发现了一个88mm高射炮连正准备撤退,于是隆美尔立即命令他们停止撤退,把88mm高射炮摆到阵地前沿当做反坦克炮来使用。

其实早在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期间,援助弗朗哥的德国秃鹰军团就已经发现88mm高射炮可以作为威力巨大的反坦克炮来使用,在当时88炮发射的炮弹中只有7%用于射击空中目标,其余的93%都用来对付地面目标。应军方要求,克虏伯公司随后便在Flak 18型88mm高射炮的基础上改进出了Flak 36型88mm高射炮,不仅给88炮加装了专门的光学直射瞄准镜,还配发了专门用来对付装甲目标的反坦克穿甲弹。

88mm高射炮,由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一开始的定位是防空炮,可谁知道陆军拿来打坦克了

等到炮兵把88炮布置好了以后,隆美尔立即赶到炮兵阵地上,亲自给炮手指示敌军目标,靠着88炮的巨大威力,隆美尔轻松地摧毁了英军地玛蒂尔达坦克,守住了阿拉斯小镇,等到了当天夜里援兵的抵达。

第二天上午,经过一晚上的蛰伏,早就做好准备的德国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群倾巢而出,在地面部队的配合之下彻底重创了英军反击部队,使英军这次仓促发起的反击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在英军的反击宣告失败的同时,从南翼发起进攻的法军部队也在德军的地空配合战术面前伤亡惨重,只能选择后撤。

04、意外的胜利

据统计,在这次反击战有超过40辆英军坦克和20辆法军坦克被德军击毁,而德军只损失12辆坦克。但和坦克损失相比,德军步兵的伤亡则十分严重,约300余人受伤,还有400余人被俘,而英法联军只伤亡了75人,还有170人被俘。

从结果来看,英法联军虽然给德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但是却没能切断德国的装甲矛头,德国援兵正源源不断地通过阿拉斯前往敦刻尔克地区,这场反击战可以说是彻底失败了,而英法联军主力的命运也就此注定,很多英军指挥官甚至觉得自己已经难逃一死。

然而,正是英法这一次反击,却在德军内部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风暴,其效果完全不亚于英法凭空多出三十万大军。

在得到隆美尔在阿拉斯地区遭遇英法联军反击的消息以后,A集团军群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各个装甲师暂缓前进、转入防御。

此前,德国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一直担心在装甲部队前进的过程中,英法会从侧翼发起反击,将德国的突击矛头切断,让德军像一战时期一样走向战败——这可不是龙德施泰特杞人忧天,一战时期德国试图一举攻占巴黎的施里芬计划,正是因为法军指挥官霞飞在马恩河发起了一次强有力的反击才彻底宣告破产,而随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德国最终输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一次,龙德施泰特也十分担心自己会重蹈一战覆辙,于是他一边命令装甲师暂缓前进、步兵师加快速度追赶装甲部队,一边向希特勒报告,希望装甲部队能暂停行动。

而英法的反击也加深了希特勒对德军侧翼的顾虑,再加上戈林已经向他保证德国空军会消灭被围盟军,于是希特勒便在5月24日中午12:41下达了那道禁止前进的命令,30万英法联军这才得以从海上撤回英国本土。

更有意思的是,当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决定绕过希特勒,联合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直接给A集团军群下达继续攻击命令时,龙德施泰特干脆以“元首已将处置权交给A集团军群”为由,拒绝了哈尔德的进攻命令。

就这样,这场失败的阿拉斯反击战最终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完成了自己原先的战役目标,正如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奥斯特.斯凯伯特在后来所说:

“阿拉斯战役对此次战争(法兰西战役)最大的影响就是动摇了德军统帅部自5月10日以来建立的信心,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英法联军在坦克的性能上是远强于德军的。而这引起了希特勒的担心以至于他严令装甲部队不得高速推进以免遭受毁灭性打击,从而使得大多数英法联军的士兵们得以从敦刻尔克安全撤退。”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想了解二战战略、战术、战史领域更多的知识,可以关注我!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