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善变》中有这样一段歌词:
从前你穿越风雨都会仓促见一面,后来连伞的边缘你都懒得分一点。
是我们低估了时间的善变,太轻易让浓烈的故事翻篇。
从前你穿过半座城市陪我一起失眠,后来你好像跟你的方向盘更近一点。
只是当泪水又滑落在照片,却舍不得删。
只怪有你的从前,美得太过惊艳,才会当热情变浅,决裂明显,爱是谁也绕不开的抛物线。
人是善变的,所以,人与人的相处会产生诸多伤害。
那么 ,人类的善变从何而来,我们又该如何相处呢?
人格面具
人类是最善变的动物他人是地狱——萨特
如何理解萨特的这句话呢?
之前有一位读者在我的评论区留言,原话是这样的:
人这个东西,看似聪明,其实并不聪明。
三十而立,这是什么意思呢?学了三十年走上社会,这是聪明吗?
四十不惑,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人在社会上走十年知道点儿事。这是聪明吗?
五十能听进他人的话,六十明理,七十知道真相。
看看人的认知能力就是这么差,有句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就有本质的东西,人性和生命。自爱也就是自私,这里就有自护。
看看人这个东西不是简单的能说服的一种生命,大自然中的一个生命体中人干的事都是破坏性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是人性。 现实,人性不是往好的方面变,这是个问题。
这位读者的话,已经把萨特的哲言诠释得非常清晰了。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都是自护性动物,就像野兽护食一般。自我保护是人类天生的动物属性,也正是由于这个出发点,所以人与人之间才会自相伤害,相互倾轧。所以,给我们最大伤害的永远是同类。
日常生活中最恶劣的体验,大多数都是源于作为动物本性的自护,进而衍生了太多太多的阴暗面。
我们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痛苦都是来源于我们的同类,进而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绪状态。
既然人类的自护是天性,那就没有任何批判的意义了。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和心态与他人相处呢?这才是关键所在。
疑问
与朋友相处的四个心境起点千万别说:“你错了。” —— 卡耐基
卡耐基的这句话很好理解,如果你说了这句话,就是违背了人类的自护天性,因为人类自始至终都不是谦虚的。谦虚不单单是一种品质,而是一种对智慧的求道。你只有凌驾于人类天性之上,才能从人类的互相伤害中解脱。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请认真看完下面的分析。
在《超越感觉》一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人的出发点会影响思考与判断。
而出发点的存在,常常会影响绝大多数人以后的状态。如果起点被“压抑”,最终可能形成日后的“报复式反应”。
出发点
在这本书中,关于与朋友的相处,他给出了四个出发点:
我是错的,你也是错的。
我是错的,你是对的。
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你是对的,你也是对的。
第一个阶段,就像两个小朋友,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不知所措,就会问大人应该怎么办,在这个阶段,大家是懵懂无知的,都是不自信的。此时,两个人都没有二元对立的自护纤维。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就非常容易出问题了。因为双方总是出现“我对你错”或者“我错你对”的“非黑即白”的现象。因为此时,你会认为,自己的认知就是万物的真理,而你为了维护自己所认为的真理,自然会出现自护行为,进而否定其他人的一切观点。有非常强烈的“自我证明”的冲动。
第四个阶段,是最高的一个境界。当你认识到,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总和不足5%,而个人根本就不可能对这个世界达到5%这个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我们之前的所有观点,都只是一种自认为的观念逻辑的结果,都是一种偏见的结果。
为什么说是偏见呢?
如果你认识到,我们所接受的一切,仅仅是一种虚假成分极大的个人看法时,此时,你会有求知欲,你会认为其他人的观点可圈可点,并不是全都是错,你会搜集其他人的有价值观点,排斥无价值观点或者垃圾观点,从而再度成长自己。
偏见
如何与他人相处人最大的痛苦就在于,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那道鸿沟,就是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第一,要承认自己的有限性,于是承认你的逻辑是有限的,承认你的理想是有限的,承认你的阅读是有限的,承认你整个人都活在偏见之中。你这一生都是在走出偏见。——罗翔
你如果能接受自己各方面的有限性,才能真正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无知者,当然,从真理世界的本质而言,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是无知的。
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如此,认为自己是一名无知者,当然,一半是谦虚的态度,一半是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
我读书,写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我对一切的迷茫。人为什么会相互伤害,世界为什么会混乱,最底层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所有的一切,在我心中,都是迷茫的,直到现在,依然迷茫,依然活不明白。
当我每次看书,得到一个答案时,意识到我的未知领域如此的浩瀚无边,我对世界产生了深深地敬畏之心,自此,用无知者来定位自己,会由谦虚变得真诚。
比如如果读者怼我,换做以前,我可能会回怼,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会想,可能他的怼是有道理的,只是我还无法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到底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呢,我会去琢磨,会去思考,本质原因到底在哪里。
不再以人性与人性的对抗,就是所谓的超越人性。当然,我这只是刚刚学习,还没有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境界。
书海
所以,如果一个人真正意识到自己极度的无知和愚蠢,你会下意识地自我成长。所以,你的关注点,不再是观点和人格的自我保护,而是升级认知和格局,抱着初心和学习成长的态度与他人交往。
在李笑来的《财富与自由之路》中,他给出这样的建议:
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
我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错”和“不好”之上。
若我有空闲的注意力,可以去看看那些人哪里做对了,哪里做的很好,
以便我吸收经验,获得成长。
他还说到,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所以,即便要比较,也应该比较未来,而不是当下。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几乎是唯一靠谱的方法论。而由于绝大多数人都还处在“未被这个世界认可”的状态,所以,仅凭“心态”是不可能调整好的—一“修养”这东西,不是想想就能有的。因此,若真的有工具,也只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原本都不知道它的存在”,靠我们自己“不断刻意训练”才逐步加强的—一元认知能力。
那么,根据这样的起点与其他人交往,你会发现,你竟然能从之前你特别讨厌的人身上汲取一些可供使用的知识,毕竟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每种观念都是针对一种问题的方略。长此以往,更会发现,原来对方没有你想象得那么讨厌。这个世界也美好了很多。此时,你可能还会悔恨,你错过了很多值得交往的朋友,都是因为自己的愚蠢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