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港股AI加医疗表现优异,想去追时, 已经遥不可及,于是便寻找还没有炒过的标的,于是就找到了这个落寞的太美医疗科技。我们一起看看这就公司基本面如何,为何不被关注,有没有价值。
一、业务板块及行业地位
业务板块
- 临床研究板块:提供eCooperate临床试验项目管理系统、eCollect电子化数据采集系统、eArchives电子文档管理系统、eBalance随机和药物管理系统等,覆盖临床研究从项目管理到数据采集、文档管理等全流程。
- 药物警戒板块:通过eSafety药物警戒系统,对药物不良反应等进行监测和管理,保障用药安全。
- 医药营销板块:借助PharmaOS平台及“销深客”CRM等产品,为医药企业提供营销数字化解决方案,包括客户关系管理、销售效率提升等服务。
- 数字化服务板块:提供与云端软件协同开展的服务,涵盖影像评估、试验设计及管理、数据采集及分析等,满足客户在生命科学研发和营销中的多样化需求。
- 培训管理板块:利用eCollege培训管理系统,为医药行业相关人员提供专业培训服务,提升行业人员素质和技能。
行业地位
- 市场份额领先:按2023年收入计算,是中国医药及医疗器械研发和营销领域最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市场份额为5.9%。
- 客户资源丰富: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已为1400多家医药企业及受托研究机构提供服务,覆盖全球25大医药企业中的21家及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0强中的90家。
- 行业影响力大: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够为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提供从研发到营销的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引领着国内医药研发数字化的快速崛起,在推动医药行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技术实力雄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数十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先后通过ISO9001、ISO27001、ISO20000等质量体系认证,并成为CDISC、WHO-UMC认证供应商。
二、行业分析
行业规模
- 全球:以制药和医疗器械销售产值计算,全球生命科学市场由2018年的16677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19805亿美元,预计2027年达25432亿美元。
- 中国:中国医药及医疗器械研发支出从2019年的139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61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6.9%,预计2023-2028年以14.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5123亿元;营销支出从2019年的630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42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5%,预计2023-2028年以5.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11058亿元。2023-2028年,中国医药及医疗器械研发和营销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将按20.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发展趋势
- 数字化加速: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对研发和营销数字化需求持续增加,推动行业向更深入、全面的数字化方向发展。
- 智能化应用:AI、大数据等技术将更多应用于临床研究数据处理、药物警戒、营销精准定位等,提升行业效率和准确性。
- 一体化服务:提供从研发到营销的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成为趋势,满足企业全流程需求。
上下游情况
- 上游:包括基础软件、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硬件设备供应商,以及数据服务提供商等,为行业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
- 下游:主要是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CRO、临床研究机构等,是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需求方和使用者。
供需情况
- 需求:随着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监管趋严,企业对提高研发效率、优化营销效果、确保合规的需求强烈,对数字化解决方案需求持续增长。
- 供给:市场上有太美医疗科技等一批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随着行业发展,供给不断增加,但能够提供高质量、一站式服务的供应商相对有限。
市场集中度
据灼识咨询资料,以2023年的收入计算,太美医疗科技是中国医药及医疗器械研发和营销领域最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市场份额为5.9%。整体来看,行业内供应商较多,但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全面服务能力的头部企业相对较少,市场集中度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公司实控人情况
太美医疗科技实控人是赵璐。毕业于吉林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和沈阳药科大学制药系,具备生物医药学科背景。
创业经历
赵璐毕业后在先灵葆雅的工作,后于2008年创立上海捷信医药,该公司此后成为国内患者招募和管理领域的头部公司,并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2013年,赵璐又创立太美医疗科技,该公司是国内生命科学SaaS服务商,2024年10月在港交所上市。2025年2月11日,赵璐因工作重新安排不再担任太美医疗科技总经理一职,但继续担任执行董事及董事长,主要负责公司整体的战略规划、执行及公司海外业务发展。
四、股东与管理层关系评价
太美医疗健康股东与管理层的关系呈现出多面性,整体相对稳定,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况:
- 紧密的利益关联:从股权结构看,公司创始人赵璐是大股东及实控人 ,持股比例达16.5033%,通过直接持股与众多持股平台间接控制公司相当比例的股份,合计控制约33%股权 。这种高度的股权掌控使得赵璐在公司决策中拥有关键话语权,其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深度绑定,在推动公司战略实施、业务拓展上,能从自身利益出发积极作为,有强大的动力引领公司发展。
- 投资机构的支持与监督:太美医疗健康历史上完成8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近20亿元。腾讯、经纬创腾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都是重要股东。这些投资机构投入大量资金,期望获取回报。
- 曾出现的股权变动插曲:公司早期创始人之一肖亮在2019年离开公司时,其股权转让存在一定折价情况,将剩余股权以较低估值转让给创始人赵璐和唐丽莉控制的SPV新余深空 。另外,老虎环球旗下基金internetfundv在2019年6月成为股东,同年10月就将股权全部转让 。虽然这些事件没有明显影响公司整体股东与管理层关系走向,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不同股东对公司发展前景判断存在差异。
总体而言,太美医疗健康股东与管理层基于股权纽带和利益诉求,维持着相对稳定合作关系。但随着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挑战,如上市后市值下跌、经营亏损等问题,未来股东与管理层需更紧密沟通协作,共同应对困难,平衡好各方利益,推动公司持续发展。
五、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点评
2013年公司成立:太美医疗在嘉兴范蠡湖公园旁的三居室诞生,开启了在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数字化探索的征程。在成立初期,就精准定位生命科学领域数字化,展现出管理层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为后续发展筑牢根基。
2014 - 2019年产品布局与战略升级:从2014年起陆续推出电子数据采集系统、临床试验项目管理系统等数字化解决方案,构建起产品矩阵,满足生物医药行业多方面需求,在行业内逐渐崭露头角,积累了一定客户资源和口碑 。2019年,推出专为生命科学研发设计的数字化协作平台Trial OS,将平台战略升级业务模式,成为全球首家生命科学领域推出基于平台综合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公司,这一举措突破传统软件模式,创造高效协作环境,实现各方数据互通,是公司发展的重大战略转折点,提升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多轮融资(2014 - 2020年):在2014 - 2020年期间,太美医疗完成多轮融资,累计金额超20亿元,投资方有经纬创投、北极光创投、腾讯、高瓴等知名机构。这不仅为公司发展提供充足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团队建设,也体现出资本市场对公司商业模式和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可。
冲刺科创板失败(2021 - 2023年):2021年太美医疗申请科创板上市,2023年被否,主要因营收增幅放缓、毛利率下滑、期间费用率高、SaaS产品收入占比低等问题。这反映出公司在盈利模式、成本控制和业务结构上存在挑战,需优化调整。
港交所上市(2024年):2024年10月8日,太美医疗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市值超55亿港元。上市使其获得更广阔融资渠道和品牌影响力。
AI技术融合(2020年 - 至今):自2020年成立弗莱明研究中心以来,取得诸多AI研究成果并应用于SaaS产品和服务,如智能建库、智能医学监查等。2025年2月完成Deepseek大模型接入,丰富底层AI模型能力。
六、品牌知名度、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
品牌知名度
- 行业内知名度高:作为中国专注于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中国首批基于云端的医药及医疗器械SaaS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也是全球首家生命科学领域推出基于平台的综合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公司。
- 资本市场关注度高:完成8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20亿元,投资方包括腾讯、高瓴创投、云锋基金等知名机构,这使其在资本市场上备受关注。2024年10月8日在港交所上市,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品牌认可度
- 客户覆盖范围广:截至2024年3月31日,已为1400多家医药企业及CRO提供服务,覆盖全球前25大医药企业中的21家及中国医药创新100强中的90家,客户覆盖范围广,说明其产品和服务得到了众多大型医药企业的认可。
- 客户留存率较高:2021年-2023年,客户留存率均逾77%,核心客户留存率逾87%,较高的客户留存率体现了客户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和依赖。
- 产品服务能力强:能够为行业各方提供超过40项软件产品和数字化服务,满足医药研发到营销的多样化市场需求,其推出的Trial OS和Pharma OS平台,有效连接产业各方,推动在线协作与交流,助力行业数智化转型,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社会影响力
- 推动行业发展:在医药数字化领域不断创新,推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了医药产业的数智化转型,提升了行业整体运行效率。例如,2022年及2023年以及2024年一季度,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批准上市的一类创新药物中,由公司的医学科学研发软件提供支持的药物占比分别达到30.0%、44.1%及33.3%。
- 获得行业奖项:荣获“2024中国医药智能化企业top10”,董事长兼CEO赵璐荣获“2024中国大健康产业创新者top10”,这些奖项体现了行业对公司的认可和肯定,也提升了公司的社会影响力。
七、核心竞争力及竞争对手
- 数字化协作平台优势:公司拥有Trial OS和Pharma OS两大数字化协作平台,是全球首家生命科学领域推出基于平台综合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公司。这两个平台是公司SaaS产品及数字化服务的核心载体,能连接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链各方,为行业提供从研发到营销的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
- 客户资源丰富:服务网络广泛,截至2024年3月31日,已为1400多家医药企业及CRO提供服务,覆盖全球前25大医药企业中的21家及中国医药创新100强中的90家,客户覆盖范围广,客户忠诚度和留存率较高,2023年核心客户留存率87.3%,整体客户留存率77.8%。
- 技术研发实力强:公司坚持把研发置于首位,拥有一支专业研发团队,不断投资于先进技术。截至目前,公司于中国拥有220项已授权专利(包括112项发明)和195项计算机软件版权。
- 行业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璐在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拥有逾20年经验,管理团队成员在医疗保健、技术或其他相关领域具有不同背景,形成互补的人才结构。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
- 卫宁健康:是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知名企业,专注于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在医疗数据处理、电子病历系统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广泛的客户基础,其AI产品渗透率超30%,服务全国超6000家医疗机构,数据覆盖超3亿患者诊疗记录。
- 创业慧康:长期致力于医疗信息化软件的研发和推广,提供包括医院信息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等多种产品和服务。在临床信息系统、医保接口等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开发了商业用AI辅助诊疗系统,结合临床决策支持。
- 东软集团:是社保医疗行业最大的解决方案与系统集成提供商,医疗健康业务占营收16%,医疗信息化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前三。与华为联合推出AI医疗云平台,AI影像诊断系统装机量超1500家医院,在医疗影像处理、远程医疗等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
八、最新财务报告的解读:
收入方面
- 2021年至2024年截至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分别约为4.66亿元、5.49亿元、5.73亿元及2.73亿元,逐年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10.88%。整体来看,公司营收呈稳步向上的态势,反映出公司业务规模在不断扩大,市场对其产品和服务有一定的需求。
利润方面
- 2021年至2023年,公司净亏损分别约为4.80亿元、4.23亿元、3.56亿元,短短3年时间累亏约12.6亿元。公司亏损主要源于各业务发展迅速,人员扩张导致工资薪酬和股份支付金额大幅增长,叠加业务发展相关的各类费用增加,营业收入无法覆盖成本和费用。不过,亏损幅度有所收窄,2024年上半年亏损幅度也在收窄,这或许是公司在成本控制和业务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毛利率方面
- 2024年第一季度毛利率为37.5%,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40.7%,相较2023年上半年增加近10个百分点。其中,云端软件毛利率由2023年上半年的65.5%上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70.0%,数字化服务的毛利率由2023年上半年的12.0%大幅上升至24.3%。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更注重利润率较高的SaaS产品,提高了运营效率,以及收入增长产生的规模经济。
资产负债率方面
- 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资产负债率为24.01%,处于较低水平,说明公司长期偿债能力较强,财务风险相对较小,在债务融资方面可能还有一定的空间。
现金流方面
- 2021年至2024年截至3月31日止三个月,公司经营活动所用现金流分别约为-2.12亿元、-3.29亿元、-3.51亿元及-1.13亿元,持续为负,这显示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现金流出较多,可能在资金回笼或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同期,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约为13.24亿元、6.79亿元、6.68亿元及5.78亿元,呈现缩水状态,这也反映出公司现金流动性表现不佳。
订单方面
- 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在手订单金额为16亿元人民币,涉及软件产品及数字化服务项目约3,500个,这为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表明公司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客户认可度。
整体而言,太美医疗健康虽然在营收增长、毛利率提升和订单获取方面有一定的亮点,但也面临着净利润亏损、现金流紧张等挑战。
九、存在的问题、负面消息及风险评估
持续亏损
2021年至2023年净亏损分别约为4.80亿元、4.23亿元、3.56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净亏损1.18亿元。亏损主要源于业务发展带来的人员扩张,致使工资薪酬和股份支付金额大增,叠加各类费用增加,营业收入无法覆盖成本和费用。
现金流紧张
2021年至2024年截至3月31日止三个月,经营活动所用现金流分别约为-2.12亿元、-3.29亿元、-3.51亿元及-1.13亿元,持续为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也呈缩水状态。这可能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和日常运营,限制其业务拓展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市场竞争激烈
国内医药及医疗器械研发和营销数字化解决方案市场高度分散,2023年太美医疗按收入计市场份额为5.9%,第二名、第三名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7%、4.1%,差距不大,竞争压力不容小觑。
高层人事调整
2025年2月11日起,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璐不再担任总经理,由万韫鋆接任。新的管理团队在战略执行和业务推进上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磨合和适应,这期间公司的发展方向和运营效率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市值表现不佳
自2024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以来,太美医疗的市值已蒸发超过61%。这反映出市场对公司的信心不足,也可能影响公司的融资能力和股东的利益。
并购策略存在不足
公司在过去的收购活动中积累了大量商誉,截至2024年一季度,已累计进行商誉减值1.14亿元。如2019年收购太美星环和诺铭科技后,因太美星环未达业绩承诺,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计提了高额的商誉减值。这暴露了公司在并购时对目标公司的评估和整合可能存在问题,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