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恢复人民公社大集体,是没有撂荒了,但你不一定能吃饱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1-01 03:56:02

“我们生产队 只有4-5家人种粮食 其他的全荒起的……”

上面是一位网友的评论,类似的语言评论区不少,意思是包产到户不如人民公社大集体,因为包产到户造成大面积的良田撂荒。

咱姑且承认你说的是事实,那么我不仅要问你:你们村,只有4-5家种粮食,其他的全荒起,也没有饿着吧!肯定不是都去逃荒要饭去了吧!

还有不少人拿很多农民也买粮食吃,以此来证明包产到户后粮食不够吃!其实,仅凭这话就知道不是农民,不了解农村的实情,现在即使在粮食主产区河南、山东等地的农民,也都买着吃,而且还大多是买馒头,大多数的农民都是到饭时,去村里超市“拿”馒头,因为很多农民也不再自己蒸馒头了,家里存点面粉(也是超市买的)只是为了改善生活,包包子、水饺、烙盒子用。

现在农民种植的小麦、玉米都是机械化收获,收获完,和收割机配套拉粮食的三轮车直接拉着去过地磅,直接卖给了粮食经销商,全程户主只要跟着监督,最后拿钱回家就行,农民把粮食变成了钱,当然要“买粮吃”。

这种做法其实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现在的农民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谁也离不开谁,粮食生产也成了分工合作的社会化大生产,比如:现在帮农民种地已经形成一种产业,也就是分布在乡村各个角落的“农机专业户”或者“农机合作社”,现在粮食种植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不管是旋(耕)地、播种、打药、还是收获,只需要一个电话,就会有机械“上门服务”,只需要个健康的老人全程操心、监督就行。

一些人诟病农村很多年轻人都不种地了,其实这正好证明社会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年轻的农民再也不需要牵挂哪平均每人一亩半左右耕地的种植了,他们可以放心的打工、做生意、搞养殖,家里的耕地可以放心的交给老人,有的直接把土地的收入归了老人,作为老人的日常开销。

现在的农村,随着农业机械化专业户的增多,通过竞争,服务越来越好,而且现在即使农民的老人普遍都有手机,手机里都存着几个农机专业户的号码,需要时直接打电话联系好,在地头等着、看着就行。

很多的农机专业户也会主动联系农民,招揽客户,现在的农机专业户由于都是庄乡邻居或邻村的熟人,因此服务质量一般都有保障,不然以后就很难找到活。

一些人,无视今天主要农作物种植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的现实,还在拿包产到户无法实现机械化,来否定包产到户的优越性,这些人一部分的确不了解农村现状,只是为了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人云亦云,而另一部分人是别有用心的歪曲事实。

一些人无法回避农业生产已经实现机械化的事实,酸酸的说:雇佣机械要花钱,分田单干不如大集体有利于大机械作业。

其实这种说法非常的可笑,机械化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机械的大小、机械化程度的高低是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相适应,我国这农业人口多,首先要保证农民都有饭吃、有活干,只追求机械的大、先进,其实和当年农业大跃进的思维类似。

实践证明:把土地使用权交给农民,有市场的调节,农业机械化才会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多少而稳步发展,而农村劳动力的多少,受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经济发展了,劳动力供求紧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其它行业转移,才会有农业机械化的需求,而一些有资金、有技术的农民就会抓住商机,自然的购置机械,搞农业机械化服务,农民花钱雇佣机械、购买服务,其实是劳动力的交换,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已。

一些人在评论包产到户是小农经济的时候,是否想过,现在的农业生产除了每户土地面积较小以外,那条适合“小农经济”的特征,现在其实已是分工协作的大农业生产。

现在农民的生活已经不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现在农民手里拿的手机、做饭烧的煤气、吃的馒头蔬菜油盐酱醋、庄稼管理雇佣机械等等无不体现着“各尽所能”,一个社会只要能各尽所能,不会不发展,而大集体不管“各自所能”,个人能力差异的大呼隆,注定会形成“浪费劳动力、抑制个体的聪明才智发挥”的局面,也注定社会发展缓慢。

咱还是把话说回来,还是说说土地撂荒的问题。

那些为土地撂荒忧国忧民的网友,你现在能在网络上发评论,你是不是用着智能手机,有闲心玩手机,不会比六七十年代生活水平低吧!你家地荒着,也没有耽误你吃白面馒头吧!恐怕没有炒菜也吃不下去吧!

别总扯那些“高大上”,又是担心国家的未来,又是担心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你还是多替自己操操心吧!

你天天在网上、在大街上高谈阔论、吐沫星子四溅,指点江山的时候,人家张三养猪赚了四五万、人家李四打工一个月挣了五六千。

你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连自己生活都搞不明白,还整天为国家未来担心,你想过你能做什么吗?

还不是幻想重回大集体,想和比你能力强,肯吃苦出力的人过同样的没有差别的生活吗!

正像评论区一位网友说的:“灾荒年饿肚子时花盆里都种菜也吃不饱!地更不会荒!今天这么多地荒了照样丰衣足食,说明不缺粮!进口粮食证明中国很富裕,不缺外汇。这就是实力。”

荒了证明你日子过得好,六七十年代四海无闲田,社员依然吃不饱。

我从一些网友的评论看的出来,所谓的撂荒的大多是山坡丘陵地,自然条件差,产量低、收益低,本不适合粮食种植,年轻人只有走出去才能摆脱贫困。

你幻想如果是大集体不会撂荒,那只能是像人民公社生产队那样,不会让你流动、不让你打工,不计成本的只种那点地,那是没有撂荒,但你照样饿肚子!

那会出现什么局面,到时候,网上就看不到你的评论了,连饭都不一定吃饱,根本不会有手机了。

0 阅读:4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