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谈怪论之“包产到户好,为什么头三十年,没有低保户,贫困户”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3-12-06 06:42:04

看了下面这位网友对包产到户的评论,忍不住又要说两句:

“(包产到户)好,为什么头三十年,没有低保户,贫困户,后四十年,国家供养多少低保。贫困户。”(见下图)

原以为,此人应该是位八零后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看了看这位网友的主页信息,网友已经七十多岁了,应该是过来人怎么会有这么奇葩的评论,又看了看职业是调酒师,才恍然!

原来是位“食肉糜者”,那就可以理解了,如果一直生活在城里,没有农村的穷亲戚,不了解农民真实的生活,得出这样的结论也不足为奇。

类似的语言还有:六七十年代出口粮食,现在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

以此来否定包产到户后,粮食大幅度的增产。

八十年代初,到现在才四十来年,六七十年代过来的的人都还健在,吃饱饭难道还需要数据和推论来证明吗?

我想,一些人的确不了解那时农民真实的生活,我的一位同事,父母都是大学生,母亲在县科委工作,父亲曾是我们局的局长,她比我小五六岁,说起六七十年代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她都难以置信,因为他从未在农村生活过。

今天在办公室,我把上面网友这句话念给同事听,同事笑了,同事也是农村考学出来的,她说:那时都是贫困户,怎么扶”

是啊!如果按照现在的生活标准来划分,别说农民,就是那时的城市居民,很多都是贫困户。

这话想想都可笑,那时候低保户如何划分?

农民都过着相对平均的日子,平均的穷,粮食分配是人七劳三。

有没有劳力,粮食分配差别不大,因为劳力要干活吃的多,所以劳力多的家庭可能还不如孩子多的好过,我说的是吃,如果男孩多需要盖房娶媳妇那另当别论。

我老家的西邻茂爷(茂爷比我大六七岁,辈分高,是典型的穷大辈儿),由于祖业只留下四间草房,茂爷姊妹六个,一个哥哥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吃饭还能勉强度日,盖房娶媳妇,用老爷爷的话(茂爷的父亲):你们自己想自己的办法,也别指望家里给你们盖房娶媳妇。

记得茂爷的哥哥是七三年“下的东北”,茂爷七七年也去东北投奔哥哥了,六七十年代,东北日子好过,我们五六百人的小村七十年代陆陆续续有近三十位年轻人“下东北”,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里没钱盖房娶媳妇。

别说,下东北后,都能娶上媳妇,而且还能给家里寄钱,给弟弟妹妹买文具,那时候我在上小学,班里有铅笔盒、转笔刀的,都是哥哥在“东北”的。

那时候,在我的印象里,东北就是个神奇的地方,在家里穷的叮当响的年轻人,下东北都能娶上媳妇,而且还能给家里寄钱。

前街大奶奶的哥哥,那时有六十岁左右的样子,回老家探亲,住在大奶奶家,脚上穿着皮鞋,身上穿着带毛领的大衣,说着像普通话的东北话,看着像个老干部,我曾听到大人议论,知道他就是个社员,给人家“拉帮套”。

那时候小,不知道“拉帮套”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意思大概是混的也不怎么好!

可是混的不怎么样,还穿成这样,像个城里人,而且还不断的给大奶奶寄钱,可见东北生活有多好!

我那时也暗下决心,等我长大了也下东北,反正村里这么多人在东北,去投奔他们,反正我不能一天天在这个小村里靠了,一年年没有变化看不到希望。

我和村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父亲是公社高中的老师,我能通过报纸、红旗杂志一类的书报了解外面的世界,我向往外面的世界。

说句不怕别人笑话的话:我八三年考上中专,才有机会来的距离老家一百里的大城市“聊城”,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我们县的县城。

六七十年代的农民,几乎都过着粮食只能吃八成饱标准,而且我们山东,地瓜和地瓜干包产到户前一直是主要食物。

那时穷的不敢有差别,再有差别就会有人饿死,所以,我每当看到,一些人说那时没有贫富差距,大家生活平均没有压力的话,我就有气!

你粉饰那个时代,也要说点靠谱的,穷的都类似于原始共产主义了,有什么值得赞扬的,如果穷平均也值得赞扬留恋,那社会怎么进步,我们连奴隶社会也过度不过来,因为奴隶社会和原始社会应该是进步,因为生产力提高了,食物比原始社会多了。

说“为什么头三十年,没有低保户,贫困户”?

为什么?

就是因为农民粮食不富裕,不能敞开肚皮吃,大家相对平均的分配也只能吃八九成饱!

不能敞开肚皮吃,是不是都是贫困户,那时城里虽然比农村的农民生活高的不少,但也是勉强吃饱,怎么扶贫!

那时不是扶贫,而是想的绝大多数农民如何吃饱肚子!

现在有贫困户,是因为绝大多数农民衣食无忧,农民不是白面馒头敞开肚皮吃的问题,而是没有肉、蛋炒菜就不愿吃的问题。

如今,国家富裕了,对一些老弱病残,或暂时家庭遇到困难的农民给与救助,使他们衣食无忧,做到“两不愁三保障,是国家强盛的象征”!

无论什么时代都会有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暂时贫困的家庭,都需要社会救助,只有共同贫困的时期,比如原始社会,原始社会贫困户不少吧!

但那时不存在扶贫吧!!!

9 阅读:4747
评论列表
  • 2023-12-06 22:15

    包产到户解决了农村的温保问题,我是亲历者,64年的。到目前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再也怎么着农民还有点地,打粮种莱,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用户17xxx51 回复:
    包产到户把农民周围的寄生虫甩掉了!新时代的房地产又把寄生虫请了回来,搞的乌烟瘴气,张大嘴吃人的比比皆是
  • 2023-12-07 09:16

    小编就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哗众取宠。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难道要你这种燕雀来策划?

  • 2023-12-07 14:02

    此一时,彼一时!时代在进步,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这是必然的,不能以今天去评论昨天,今天的成绩也许是昨天的努力,凡事有过程,万丈高楼从地起!

  • 2023-12-06 15:14

    都是低保户还怎么管,只能不管了,现在是挑几个管管,数量有限制,就像高考,计划之外必须淘汰,满分也得淘汰

  • 2023-12-07 20:06

    进步是社会的必然,不是包产到户的功劳,你去批判原始社会,你们那时怎么那么落后,岂不是幼稚可笑!

  • 飘渺 11
    2023-12-07 20:16

    那时大家都差不多,好也好不到那去。现在差距多大?以前一人上班养活一家人,现在一家人上班养不好一个孩子!你细品!

    墨辰 回复:
    以前叫养活,现在若只为养活养十个也轻松!时代不同,差距太大。
    飘渺 回复: 墨辰
    轻松!上几次医院试试!
  • 2023-12-07 11:37

    所言极是![点赞]

  • 2023-12-07 18:30

    小岗村养了一窝懒汉。

  • 2023-12-07 15:20

    好像全是贫困户,很少有富裕户,

  • 2023-12-07 22:27

    不做评价,不过看了某地曝光的廉租房住户,还是挺震撼的,现在的低保户很多确实都比我小时候同村的人吃住穿的条件更好。个人觉得,对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人而言,针对重大疾病和突发事件导致其困难的短期或者一次性救助其实更合理,现行低保类似于发工资然后按期评审的模式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若而言可能比较合理。

  • 2023-12-08 04:22

    此一时彼一时,包产到户提高了劳动积极性,提高生产力解决了粮食问题。还能剩余大部分青年劳动力去城里打工,解决了那些待遇低收入低的职业岗位问题。包产到户以来,农村人和城里人还是无比拟的,要不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回农村工作。现在会种地的农民老了,国家又不发退休金,孤苦无依的人只能靠低保生活,有子女靠子女。如果是像城里人有退休工资,根本不需要低保。现在土地没有人种原因是收入太低,入不敷出啊

  • 2023-12-07 22:27

    作者以为现在人没人敢批包产到户吧?!等百年以后人去评判吧。

  • 2023-12-07 21:17

    谁给你说的,刚包产到户没有明面上的贫困户,那时困难家民政也有帮扶,村里也有困难补助,只是当时国家也不富裕,补得少,前几年还多的是贫困县市呢,可不光贫困户

  • 2023-12-07 20:56

    实情实理的事实现象 说得透彻

    天天就是忘羡啊_ 回复:
    写的非常真实。我是65年,往事历历在目,包产到户后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 2023-12-07 21:57

    哪有地,我老家这里九十年代一户人家也就0.8亩耕地,现在更少了,光靠种地早都饿死了,还是资源太少。

  • 2023-12-07 20:39

    讲个笑话:我们这里一个扶贫对口老师去贫苦户家里,拿出25的芙蓉王给户主抽,结果贫困户拿出一包大龙〈50)[开怀大笑]

  • 2023-12-07 13:31

    哪时也有五保户

  • 027 4
    2023-12-07 21:11

    屁都不如的废话

  • 2023-12-08 00:32

    实质是甩包袱。头几年确实粮食产量有所增长,但远远弥补不了水利设施的破坏所带来的危害。

  • 2023-12-07 23:16

    是纸币面额缩水太大太大的原因。

  • 2023-12-07 15:23

    包产到户的基础是什么?

  • 2023-12-07 17:28

    因为人心好了还想好还想更加好,人不不足蛇吞象。

  • 2023-12-08 07:59

    那时候有五保户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