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近几年,很多返乡创业的人选择种食用菌?这种不占地、投资小、见效快的好项目,成了不少农民兄弟踏上致富路的"好帮手"。看似轻松简单的食用菌种植,其实"水很深",门道不小。如果你这句话听着耳熟,大概率是刚起步,踩过几个坑了吧?
在我20多年的食用菌种植生涯中,见过很多初学者,因为缺技术、没经验交了不少学费。今天就站在过来人的角度,跟大家好好聊聊新手种食用菌,应该怎么规避风险,从而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种植风险第一关:菌种选择关
很多人一开始种食用菌,就冲着赚钱去,听人说哪种菇卖得贵,就直接买哪种菌种,比如羊肚菌、香菇、木耳这些。结果呢?钱花了,菌种到手后根本不知道怎么养,环境不适应,菌棒没用几天就感染杂菌全坏了——这就是典型的小白踩坑案例。
史国平老师是我很敬佩的一位老师傅,他扎根在河南省西华县的绿富食用菌基地,四十年的实战经验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说,新手入行,最怕的就是没技术盲目跟风。像羊肚菌这种娇贵的品种,环境适配度很高,不是随便找块地就能种出来的。所以,刚入行的朋友,建议大家从香菇、平菇这些好养活又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起步,先练练手,作出成绩后,再考虑种植那些高利润的品种。
一句话提示:选菌种,贵的不一定适合!适地适种才是硬道理!
技术难题怎么解?别怕,多学就行
说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吧。刚开始种菇的时候,我也觉得没啥难的,不就控制温度、湿度嘛?结果第一年菌棒80%都没出菇,全发霉了。后来才知道,从制菌棒到发菌,再到出菇,光温湿度控制就要因品种而异。不懂环境调节,说难听点,等着全军覆没吧。
后来,我去了绿富食用菌基地学习。那里的培训可不是理论讲课,而是实打实的动手操作。整个流程,我们学员都亲自动手:菌棒怎么打孔、装袋,发菌室怎么控温、除湿,出菇期的光线和通风怎么调整……老师站在旁边手把手教,错一次也没关系,直到你学会为止。
尤其是史国平老师,他嗓门大得很,"你这孔打得浅了,杂菌最喜欢长了!"一边教一边帮你找问题。很多同行问我,为什么绿富基地的培训值得推荐?我的答案很简单:你亲自做过一遍,出问题还能随时问,哪里还怕学不会?
所以新手最好找靠谱的培训机构,好好学学基础技术。经验这东西,踩坑学来的不如跟老师学直接省事!
投资别"下猛药",循序渐进保稳妥
想赚钱也得讲步骤啊!我见过太多人,一上来就签了几亩地,买了一堆设备,投了大几十万进去。结果钱花了,菌菇因为管理不过来死了一半,没赚钱,反而一堆债压身上。
说到这里,还是要劝各位新手,刚入行千万别贪心。先把规模控制在1-2亩,投个几万块钱把技术练明白了,再慢慢扩大规模不迟。毕竟,种菇没有捷径,凡事得沉下心来才能出成果。
销路未定,菇产再好都白瞎!
菌菇种出来,能不能卖出去才是关键。那么问题来了,新手怎么找销路呢?这是很多种植户绕不开的难题。
老周是我们村做菌菇时间最长的一个人。他说:"一开始我也是瞎找销路,批发市场压价压得太狠了,后面才知道可以对接附近的饭店、超市,还能直接上电商卖。"种食用菌,说到底产品“鲜”字是关键,尤其是散户种植,建议大家找小批量、短距离的买家,这样才能更稳妥。
当然,如果想提升利润,也可以考虑做干货,比如干香菇、干木耳,这样就不用太担心储存问题了。
农民致富的好选择,但得用对方法!
食用菌虽好,但它终究是个精细活,需要技术、经验和方法。老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种好菌菇,既要肯用心学习,也要懂得避开那些容易踩的坑。像我说的菌种选择、技术培训、投资规模控制和销路开拓,就是每一个新手最容易犯错的地方。大家多用点心,摸清门道,不仅能节省成本,也更容易把风险降到最低。
如果你正想入行,或者已经开始做了,不妨先给自己多留点耐心,多一些试错空间。和菌菇一样,创业这东西也是个慢工出细活的活儿。干好了,就是乡村振兴、致富增收的榜样;干不好,就是一堆废料赔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