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没想到?中国“一线城市”、“经济特区”,房价竟然也失守了

巧谈大楼市 2023-09-01 20:05:14
文|王二宝

深圳楼市开始全面调整

就在上个星期,我国一个重量级的城市,二次放宽了人才房的申请条件,直接降至大专学历。

至于原因,相信很多人都猜到了。除了此前门槛太高,只有一部分人群能享受之外(已经降到了大专)。

更为关键的还是现如今整体遇冷的市场。

事实上,内行人早有表态,从2022年初开始,我国楼市就进入了全面转型阶段,并且相比以往,这一次时间会长得多。

有人甚至直接和日本做对比,表示当下和泡沫破灭前的日本楼市,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日本楼市泡沫在破灭之前,行业股市一度达到巅峰,但是随后就快速下跌。其实房地产也是如此。

首先,新房待售面积规模庞大。

事实上,我始终都这样认为:待售面积多和少是我们观察民众对楼市预期的窗口。有数据为证,截止到7月份底,我国新房待售面积达64564万平,同比涨幅17.9%。

均算下来,月均增加约9220万平,相比上一年同期的约7800万平,涨幅更是达到了18.2%。

在过去规模已经非常庞大的基础上,依然还在增加,说明民众对于楼市预期很低。

想要扭转这个现象,自然也就需要更长的周期。大家要知道就连深圳,其实也没能例外。

其次,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为负。

从去年开始,开发投资增速就持续为负,说白了就是一直在下跌。在我看来,就是开发商信心也不足。

就连“经济特区”深圳楼市,也失守了

其实早在三年前,也就是2020年底开始,深圳楼市就已经出现了失守的苗头。重要体现就是挂牌量和成交量的“背道而驰”。有数据显示:

挂牌量方面,当下深圳二手房挂牌量在9万套左右,加上新房就得翻一倍,也就是共计18万套房产等待消化。

成交量方面,首先是新房月均5000套左右,即便是低水平时期,保底也有2000套,再加上二手房的话,每个月成交7000-8000套并不难。

这样对比就非常明显了,就算是此后挂牌量不再增加,按照目前的规模计算,大约需要近2年才能全部消化。

可是坏消息是根据深圳住建局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8月,新房仅网签了2616套,二手房更是只网签了2000套。

两者相加也只有5000套不到,在今年各月份排名中,明显中等偏下。

再来看看房价,就连房价也失守了,有些小区和房源的降价幅度甚至超乎了想象。

就在此前,上观新闻就曾经发表了一篇题为《深圳二手房价跌回三年前,网红盘普跌,业主降价出货》的文章。

请大家注意3个关键词:1、跌回三年前;2、普跌;3、降价出货。

作为2020年以来深圳房价上涨幅度较大的片区,虽然八卦岭片区楼龄普遍较老,但得益于学区+旧改加持,房价巅峰依然达到了10.77万元/平。

可是自2022年开始,就逐渐大幅下滑,已经降至8.26万元/平,跌幅达23.3%。

代表性房源是一套面积31.48平的楼梯房,在三年前以总价348万元成交,可是到了当下,成交价已经大幅降至200万元,下跌了42.5%。

最为关键的是这个情况并不是个例。

按照从业人员表述,大概短短两年时间,45平左右的小户型成交价下跌了足足37.5%,房价直接一夜回到了三年前上涨前的水平。

其实不止是深圳,国内多个重点城市均出现了学区房价缩水的现象,例如杭州、上海、广州等地。

就以上海为例,在短短两年时间里,“顶级学区房”价格就下跌了30%。

到底该如何调整?

归根结底,在我看来,调整的核心就是减少泡沫,而不是主动刺激,这两者有本质区别。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区房是无法绕开的领域。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学区房集中了更多的泡沫,如果不进行调整,问题可能会更多;二是学区房集中了大量的人口、资源和精力。

在城镇化过程中,房子往往和学区捆绑在一起,也就是说想到城市定居,就必然要解决上学问题,就逃不开买房的结局。

回顾过去25年房地产史,从某些方面来说,买房并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获得相应的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资源只掌握在一部分人手上,资本就会大量进入,就会被金融化。于是,学区房也就变成了天价房。

综上所述,本篇文章内容的核心就是警示大家,不要再自我安慰。

对于手持多套房的纯投资客来说,随着房价泡沫缩小,成本不断增加,而利润却在不断减少,甚至直接变成负数,也就是亏本。

告诫大家适可而止,能卖掉就尽快卖房,不要贪心。

对于刚需族来说,就以自住为根本,只要能够满足未来10年的居住需求,这房子就买得值。

对此,你怎么看呢?

欢迎友善讨论!

0 阅读:9

巧谈大楼市

简介:只讲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