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那会儿,皇宫紫禁城里头,到处都是吓人的红布条子挂着。年轻的同治皇上,就安安静静地躺在养心殿那儿,御医讲,他染上了天花这病。
根据老规矩,为了快点好起来,宫里得搞个送痘神的活动。到时候,两位太后娘娘会亲自走到景山的寿皇殿,求祖宗们保佑。
大臣贵族们都换上了五彩斑斓的华服,这套华服他们会连续穿上十二天。宫里响起了热闹的锣鼓声,挂满了红灯笼和彩带,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看他们脚步匆忙,脸上愁云密布,这模样更像是生命尽头前的无力抗争。
那时候的清王朝,真的是摇摇晃晃,问题一大堆,里面外面都不安宁。新上位的年轻皇帝,命也不长,没过多久,太监就喊话说同治帝死了。这一喊,大清啊,就算是走到了头,最后的钟声也响起来了。
同治是大清朝的第十位皇上,他6岁那年就当上了皇帝,可惜命短,19岁就没了。根据正式的历史记载,还有他老师翁同龢写的日记,都说同治是得了天花没的,里头还仔仔细细讲了从他得病到去世的整个过程。
不过,老百姓中间一直有这么个说法,说同治皇帝因为私底下生活不检点,最后其实是梅毒害死了他。慈禧太后呢,为了遮盖皇家的丑事,就对外说他是死于天花。
关于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外面传得沸沸扬扬。要知道,清朝的皇上们普遍都活得挺长,那到底是啥原因,让同治皇帝才19岁就没了?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历史那层神秘面纱,深入了解同治皇帝那坎坷的一生,揭开他离世的真相。
【年幼登基,傀儡皇帝】
说到清朝那会儿,铁定的皇位继承人,那就是同治皇帝了。他是咸丰皇上的独苗,咸丰皇帝一去世,同治就顺顺当当地当上了皇帝,没人能拦得住。
可对于同治皇帝而言,坐上龙椅这事儿,既是福气,也是倒霉。
好在,他不必像其他皇上那样,跟亲兄弟斗得你死我活,皇位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手到擒来。但糟糕的是,他老妈是个权力瘾特别大的主儿,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
1861年那会儿,咸丰皇帝走了,留下个六岁的小同治当上了皇上。小同治呢,就封自个儿的亲妈慈禧为西太后,还有那位养母,也就是咸丰的皇后,成了东太后。
那时候,咸丰皇帝特别选了八个大臣,他们是同治皇帝的得力助手,一起帮他治理国家。
权力的较量历来残酷无情,慈禧这人霸道惯了,玩弄权术有一套,她自然不会甘心被那八个辅政大臣束缚手脚,尤其是他们还拼死反对她幕后掌权。
慈禧为了把大权抓在手里,自己说了算,她和恭亲王奕訢联手在宫里搞了个大动作,一下子干掉了八个负责辅佐皇帝的大臣,这事儿后来被人们叫做辛酉政变。
这次宫廷变动,给慈禧铺平了长达48年的掌权道路,同时也把同治帝变成了个彻头彻尾的没有实权的皇帝。
八位辅政大臣遭罢黜后,小皇上年幼无知,没法亲自打理国家大事。这时,同治皇帝的亲妈慈禧,就很自然地站了出来,挑起了管理朝政的大梁,开始幕后掌权。
跟她一块儿的还有东太后慈安,但慈安太后一直以来对搞政治、争权力没啥兴趣,所以到头来还是慈禧在说了算。
慈禧掌权后,同治皇帝就不用天天为那些国家大事烦恼了,他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但可能他天生就不爱学习,或者真不是块读书的料,总之,同治的读书经历,用两个字来总结,那就是“离谱”。
有一回,调皮的同治在学堂里头东张西望,老师李鸿藻看到了,心里头想教训又不敢,结果愣是给气哭了。
原本以为同治帝会有所改进,没想到他竟然拿起书,指着“君子不器”这句话,还调皮地用手遮住“器”字的下半截,转头问李鸿藻:“君子不‘哭’是啥意思?”像这样顽皮不改,李鸿藻对他感到极度失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有些皇上要是连书都念不利索,那肯定得被老百姓笑话。慈禧也时常关心同治的功课,但她在大臣们面前手握大权,作风强硬,同治皇帝见到这样的母亲心里头更是害怕,连说话都结结巴巴的了。
慈禧越是对同治严苛,同治心里头就越发害怕。这样一来二去,情况就越变越糟,最后,同治干脆破罐子破摔,书也不肯念了,结果到后来,连看奏章都变得磕磕巴巴,读不顺畅。
据说在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一种说法,慈禧是为了能借同治皇帝不务正业为由,继续把大权抓在手里,才对他那么严厉。但不论事实到底咋样,同治帝长大后确实没能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尽管他16岁时按规矩已能亲自处理朝政,但实际上还是得听慈禧的,就像个被操控的皇上,没啥实权。
可哪位君王愿意被他人摆布呢,就算同治心里对慈禧既尊敬又害怕,他心里还是琢磨着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当慈禧和亲儿子之间闹起了权力之争,她会怎么摆平这事儿呢?是母子情深盖过了对权力的渴望,还是说对权力的追求把母子情给比下去了?
【权力斗争、母子离心】
实际上,同治打小跟慈禧就不怎么亲。清朝那会儿有规矩,怕外戚插手朝政,亲妈不能养自己的孩子。孩子刚满月,就得送去给别人带。除非碰上大日子,母子俩很难见上一回。
因此,同治帝年幼时,主要是慈安太后在照顾他,从情感上讲,他和慈安太后更为亲密。
小时候,同治每次在外面疯玩够了,或者挨了训,就会一头扎进慈安怀里,呜呜咽咽地说个不停,反倒是对自己的亲妈慈禧,总是保持点距离,不太亲近。
碰到这事儿,慈禧心里头琢磨着,同治到底是她亲骨肉,她得想办法把同治的心给拽回来。
另外,慈禧这时候最看重的就是同治这个政治上的王牌,他绝对不能出问题。所以嘛,不管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自己,慈禧都想跟年幼的同治把关系处好。
然而,慈禧真是个厉害角色,在外面她爱搞权力游戏,拉帮结派,在家里头也是严得要命,一点人情味都不讲。同治要是稍微放松点,立马就会遭到她一顿猛烈的训斥。
日子久了,同治一看到慈禧,心里头就跟小兔子见了老鹰似的,别说想靠近了,简直就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巴不得立马转身开溜。
看看慈安那边,她没有孩子,对权力也不感兴趣。对于亲手抚养长大的同治皇帝,慈安向来是非常疼爱,宠爱得很。
结果就成了,一边是个总护着自己的养母慈安,另一边则是那个严厉苛刻的亲妈慈禧。同治心里头的秤砣,慢慢就偏向了慈安那边,以至于到后来,慈禧对同治的感情变得特别复杂。
同治皇帝日渐长大,眼瞅着就到了该自己掌权的岁数。想当年,他的老祖宗康熙皇帝,十四岁就开始亲政,十六岁那会儿,鳌拜一党都已经被他给收拾了。可瞧瞧现在的同治,都十六岁了,婚事还没个着落呢。
说到底,慈禧心里头就是馋那权力。虽说她挺佩服孝庄太后,也想学着孝庄的样儿,留下个好名声,但权力这东西对她来说,就像个大钩子,钩得她心里痒痒,想放手都难。
她总是拿同治年纪小、啥也做不了当借口,一次次地拖着不让同治皇帝自己管事儿,就想多占着点儿权力不放。一直拖啊拖,拖到同治帝满18岁了,实在没法再拖下去,慈禧这才动手准备给同治办婚礼。
那时候,同治皇帝选妃子,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慈禧太后挑中的富察氏,来自贵族家庭,脑袋灵光,长得也俊;另一个是慈安太后相中的阿鲁特氏,举止大方,看着就高贵,气质特别。
不过说到年龄,阿鲁特氏其实比同治皇帝还要年长一岁,慈禧压根儿没想过,到头来她儿子竟然会挑阿鲁特氏做皇后。
这算是慈禧这辈子对同治做出的唯一一次妥协。
在同治的婚礼大事上,慈禧没咋插手他的决定。可她做梦也没想到,正是这场婚礼,最后竟成了同治早早离开人世的起因。
同治皇帝大婚后,开始亲自管理国家大事,这时候,慈禧太后按理说应该交出手中的权力。不过,由于她在朝廷里经营多年,早就把大权紧紧攥在了自己手里,同治皇帝说到底,也只是她在台前的一个摆设,实际决策权还是在慈禧手里。
同治琢磨着怎么削弱慈禧手中的权力,于是想了个招儿,说要重修圆明园。他心里头打的算盘是,让慈禧挪窝,离权力远点,这样他就能自个儿说了算了。
可慈禧在权力的游戏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哪能瞧不出这点小伎俩。说到底,慈禧心里最爱的还是那权力。日复一日的争斗,早把慈禧对同治的那点亲情给磨没了。
她叫那些大臣,特别是领头的恭亲王奕訢,接二连三地上书表示不赞成。她自己呢,就在中间和稀泥。同治皇帝没啥根基,很快就没辙了,只能作罢。
不只是政令难以推行,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身旁暗中监视的人报告给慈禧太后。在朝廷上无法大展拳脚的同治皇帝,心里头非常憋屈,只好跑到后宫里,找点慰藉。
皇后阿鲁特氏长得漂亮,心眼也好,特别能懂同治的心思,同治对她那叫一个着迷,差不多就是只宠她一个。可这事儿没过多久,就让慈禧给知道了。
她一直就不赞同同治挑阿鲁特氏当皇后,现在看来,阿鲁特氏还真是会勾引人,把皇上迷得神魂颠倒。
慈禧立马把同治叫来,对着他就是一顿责备,让他对所有人都公平点,别偏心。还吩咐太监时刻盯着同治和阿鲁特氏两人的私下生活。
长时间的严厉管制让同治最终忍无可忍,彻底爆发了。
说起来,同治皇帝年纪轻轻就没了,跟慈禧太后有着不小的关系。外面还有人传,说是慈禧把同治给害了,虽然这种说法早就站不住脚了,但也能看出,他们俩母子关系差,这事儿大家都知道。
皇宫里头走路都难,后宫里头规矩又多,同治心里憋屈又没地方撒气,干脆就往外头找乐子。打那以后,同治就过上了放纵不羁的日子。
按理来说,同治皇帝住在深宫大院里,是不可能了解外面的繁华世界的。那么,是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领着皇帝出去逛窑子呢?追究起来,这事情还得从慈禧那里说起。
【英年早逝,死因成谜】
同治小的时候,因为学习不咋努力,慈禧太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觉得这孩子真是太不争气了。于是,她打算给同治找个学习好、品行也好的小伙伴,一起读书学习。
慈禧把朝廷里那些年龄合适的王公大臣家的孩子们都叫了过来,仔仔细细地挑了一遍,最后看上了一个名叫载澄的小孩。
他是恭亲王奕訢的骨肉,个性豁达开朗,骑马射箭无一不晓,加上恭亲王与自己政治立场高度一致,亲如盟友,因此让他担任同治的陪读,确实是最佳选择,没有之一。
可慈禧压根儿没料到,她费尽心思挑的这位陪读,非但没能让同治皇帝回心转意,好好学习,反倒让他更加放纵,一头扎进烟花之地,整日花天酒地,最后把自己的命都给搭进去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起来,载澄比同治皇帝年长十多岁,他早就经历过很多事情。他常给同治讲宫外的那些事儿,说外面有好多宫里见都没见过的好吃的、好看的地方,还有那些热闹的花街柳巷,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载澄讲起来那叫一个滔滔不绝。
对同治来说,慈禧一直把他管得紧紧的,载澄给他讲的宫外生活,简直就像另一个世界一样新鲜。那里没有慈禧的管束,也没有那些总跟着的太监宫女,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让同治心里头特别向往,因为他从来都没体验过。
这时候,宫里宫外乱糟糟的,同治心里烦得很,只想找个地儿躲躲。他回想起载澄以前跟他说的话,心里有了主意。从那以后,紫禁城里头就只剩个空壳子皇帝了,而外头呢,却多了两个穿着华丽衣裳,夜里头悄悄溜达的少年。
同治帝跟载澄一块儿沉迷于玩乐之中,那地方真跟他心里想的一样,美女环绕,温柔乡让人沉醉。那些艺伎给同治带来了他从未体验过的轻松感。
在那些黑漆漆、连灯光都照不进去的地方,同治彻底放开了自己,他对那里简直着迷得不行,都不愿意离开了。
他在外边认识了许多不三不四的朋友,他们天天在繁华的街区和风月场所里晃荡,年轻的同治皇帝还不知道要收敛点,结果就越走越偏,最后深陷其中,根本出不来了。
同治皇帝除了爱好喝酒玩乐、贪恋美色外,还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嘴馋爱玩。他每天都得吃上好几大盘各式各样的甜食,只要有人一提踢足球,他立马就把手头的国事抛到九霄云外,兴高采烈地去踢球了。
日子久了,他那原本就不硬朗的身子骨儿是越来越差。直到有一天,同治真的病倒了,全身起了好多红疹子。有的人就在那儿嚼舌根,说他这是因为私生活太乱,染上了梅毒,因为看他那浑身溃烂的样子,跟梅毒的症状挺像。
那位年轻的皇上因为梅毒丢了性命,这简直就是清朝历史上最丢人现眼的事儿了。虽说清朝那时候已经是一天不如一天,可皇家的尊严哪能让人这么糟蹋呢。
有人就讲了,说正史上关于同治皇帝的死因被动手脚了,他们愣是把天花说成了致死原因。要知道,在清朝那会儿,天花可是个要命的病,这么一来,皇家的面子才能保得住。
大家各有各的说法,每个人都只信自己心里认定的那个事实。但话说回来,1874年那会儿,同治皇帝确实没了,他亲政还不到两年时间呢。这位年轻的皇上,命运多舛,早早地就走完了自己这坎坷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一大堆解不开的谜。
一个曾经非常厉害的王朝,不会一下子就垮掉,它都是慢慢变得腐败,到最后实在没法挽救了。清朝在康熙皇帝的时候,那是多么威风,周围的国家都服它,都来朝拜。但到了同治皇帝的时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整个王朝就像随时都会碎的鸡蛋一样,特别危险。
国外有强敌盯着咱们,国内农民起义也是一波接一波。在这种情况下,掌权的慈禧那些人,不想着怎么让国家变得更好,就只知道混日子。同治皇帝就算心里想改变现状,也没办法挽回大局。
同治帝的悲惨人生,可以说是清朝衰败的必然产物。要想不再重蹈覆辙,唯一的出路就是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