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有那么一个挺平常的下午,但因为一件事情突然冒出来,让这个普普通通的藏族家庭,一下子变成了红军的“债主”……
这天,仁青卓玛的孩子们正忙着把老屋里的物件一一往外挪,打算彻底翻新一下这个他们从小长大的地方。他们动手收拾起家中的每一样东西,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搬到屋外,生怕弄坏了什么承载着回忆的宝贝。仁青卓玛的家,这个他们从小生活的地方,如今需要好好修整一番,以便能让它焕然一新。孩子们干得热火朝天,每个人都尽着自己的一份力,希望能让母亲的老房子重新焕发生机。
眼看就要把所有东西都搬空了,这时候,她突然被一块木板给吸引住了。
这块木头板子她以前根本没见过,要不是这回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压根儿不会碰到。这木板材质挺一般的,但上面写的字那就不简单了。
仁青卓玛拎起木板走到屋外,对着阳光瞅了瞅木板上的字,没想到竟然看到上面清清楚楚写着红军长征路过这儿时,从她家借走了整整1000斤青稞的事儿。
这事儿没多久就传到了当地政府的耳朵里,他们立马行动起来,派了几个工作人员到仁青卓玛家去瞧瞧。一看那木板上的借条,嘿,还真是当年红军留下来的宝贝。工作人员当场就表态了:
仁青卓玛能拿着这块木板,去对应的部门换些价值相当的东西或者钱。
听到那个消息,在场的孩子们都兴奋得不得了,满心欢喜。可仁青卓玛呢,她却显得格外冷静,一点也没激动。
她想了一会儿,然后对工作人员说道:“我这儿没啥需要再换的了,当年红军欠我们家的账,早就一笔勾销了。”
为啥仁青卓玛会讲出这种话?这背后是不是有啥咱们不知道的事儿呢?
【红军长征步履维艰】
1934年那会儿,中央的根据地遭遇了第五次大围攻,结果没扛住,失败了。
没多久,敌人的攻势凶猛,前线阵地就失守了。红军因此不得不放弃他们坚守多年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踏上长征的艰难路途。
在乌江强行渡河那场战斗中,红军的人数从离开中央苏区时的八万大军,大幅度下降到了三万,让中央红军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好在红军转移到了贵州,打下了遵义,随后党中央赶紧在遵义开了会,选了一班走对路的领导。会议过后,红军来回四次过了赤水河,又机灵地过了金沙江,总算是甩掉了敌人的追赶。
不过,真正的挑战这才露面呢。
拿下泸定桥战役后,红军继续前进,踏入了四川西北的地界。那地方尽是连绵起伏的大山,好多山头都披着终年不融的白雪,千百年来,压根没人敢打这儿过。
红军之所以挑上这条坎坷的道路,就是为了甩掉敌人的紧追不舍和重重封锁。
大雪山上风雪猛烈,红军那时候真是啥都缺,好多人连保暖的厚衣服都没有,脚上就蹬着些破草鞋。那种天寒地冻,再加上手里那点儿简陋家伙,他们走得有多难,想都能想出来。
要是路上只有一两座雪山,红军战士们咬咬牙或许还能挺过去,可问题在于,他们前面挡着的,是整整好几十座大雪山啊。
他们像点燃革命的火星,承载着新中国的憧憬,同时也是一支信念如磐的部队。
靠着坚定的决心,红军士兵们翻过一座接着一座感觉无法攀越的冰雪高山。路上,不少红军士兵的脚被严寒冻得溃烂,还有很大一批人直接被冻僵,长眠在了雪山之上。
红军经过重重困难,好不容易穿越了雪山地带,踏入了广阔无垠的松潘大草原。本以为接下来会一路顺畅,可实际情况却远远比想象中糟糕得多。
这片草原正处在青藏高原跟四川盆地的接壤地带,由于雨水特别充足,这儿的草长得特别茂盛,草的高度都快赶上大人的个头了。
而且,有些地方因为地势太低,水老是积在那里,野草就把这些地方都给长满了,变成了草甸子和沼泽地。你踩上去,下面可能就是好几米深的烂泥,真的是走一步都得小心,危险得很。
从1935年那年的秋季起,红军队伍走进了这片大草原。那时候,红军对这里的地形不太了解,再加上在草地上行军没啥经验,结果导致不少战士都在这片草原上失去了生命。
红军老战士回想起那段经历时说:“那时候在草地上走,感觉脚底下空空的,跟飘着似的。我们肩并肩地往前走,有时候就稍微回个头,边上的兄弟就不见了,连声招呼都没打……”
隐藏在茂盛草地下的泥潭,让不少历经重重困难的战士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但更让人感到恐惧的是,疾病的肆虐以及医疗资源的极度匮乏。
那时候,红军从瑞金启程,一路上不停遭到敌人的偷袭,经过一连串的战斗,队伍里的药品和医生都变得特别紧缺。
在这片草丛里,虫子毒物到处都是,它们就像疾病的快递员,把病传来传去。那时候的红军战士们,不少人得了疟疾、痢疾,甚至还有败血症。可在那种苦日子里,想找个法子治好这些病,真是比登天还难。
所以,当不少红军战士生了病,他们的战友只能无奈地站在一旁,看着这宝贵的生命一点点消逝。
另外,军队给养的事儿真是个头疼事儿,特别是翻过了雪山,红军的粮食少的可怜,都快没了,那他们究竟要咋解决吃饭问题呢?
【红军向藏民借青稞】
爬大雪山那会儿,战士们得多吃东西来保暖,所以物资用得特别快,原本就不多的粮食在山上很快就快没了。等红军走到松潘草原,全军粮食几乎都吃完了。
战士们没了军粮,就开始想办法解决吃的问题。
松潘草原上,草多得是,战士们没得吃,就开始挖起草根来填饱肚子。不少长官心疼手下,干脆把自己的马给宰了,就为了能让战士们尝点肉味,解解馋。
但这终究不是个可持续的办法,士兵们根本分不清草的种类,也不晓得哪些有毒,结果导致好多士兵因为误食毒草而生了病。
不过就算这样,战士们愣是一声不吭,还是靠着心里那股子倔强劲儿继续往前走。
红军队伍踏进松潘毛尔盖的地盘时,意外撞见了一大片绿油油的青稞地。看到这满眼的好收成,战士们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别提多足了。
中央决定在毛尔盖镇暂时停留休整一下。一方面,是想让军需部门跟当地老百姓借点东西,用来当作军队的给养;另一方面,也得商量商量接下来的行军计划。
红军队伍纪律严明,心中有坚定的信念,他们是专为贫苦大众打拼天下的战士。这一点,正是红军和国民党军队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部队里,规矩严得跟铁一样,士兵们早就形成了“绝不沾老百姓一点便宜”的好习惯。所以,就算眼前那片青稞地广阔无垠,战士们心里也根本没有想过要占为己有。
军需处接到上级指示后,立马行动起来,安排士兵一家一家地去跟老百姓借粮食。
毛尔盖镇坐落在松潘县,是个挺小的地方,人口稀少。这儿住的大多数都是祖祖辈辈都在此生活的藏族朋友。
他们平时主要靠种青稞和放羊过日子,因为地方偏僻,很少跟外面打交道,所以这儿会说汉语的藏族朋友挺少的。
而且那时候,红军对藏民来说就像是突然到访的陌生人。镇上的土司老早就从县里那些敌对的人那里听到了风声,他就跟藏民们说:“红军啊,其实就是一帮强盗,他们是来抢钱抢人的。”
好多藏民被误导了,有的干脆带着一家老小,连夜躲进了山里头,另外有些呢,就直接把大门一关,不出来了。这种情形,给红军找粮食带来了好多麻烦。
毛尔盖镇那边有好几百亩的青稞地,那时候正好是雨多的季节,青稞眼看就要熟了。可奇怪的是,藏民们都不敢出门,所以那些青稞就没人去收。
红军在毛尔盖逗留的日子里,碰上了连绵不断的雨天,一连下了好几天。要是再不赶紧把青稞收起来,眼瞅着它们就要在地里发霉浪费了。
在红军看来,这些青稞可重要了,不光能救红军的命,还是藏民兄弟姐妹们接下来整整一年的吃饭依靠呢。
没办法,军需头头只好下命令,叫红军兄弟们先帮藏族老乡把青稞给割了。就这样,上千个红军战士跑到青稞地里,立马开始忙活起来,割青稞割得热火朝天。
很久以前,红军就已经在毛尔盖镇的政府那里搞到了一些关于当地老百姓的信息。这些信息详细记录了镇上有多少户人家,每户有多少人,还有他们家里各自有多少田地。
根据这份材料显示,士兵们首先动手收割了那些土司地主的青稞地,然后挑了些出来,当作自己的军粮用。
不过,土司家的田地那点收成,压根儿不够红军接下来的吃饭需求。所以,红军战士们只能从那些普通藏族老百姓已经收好的青稞堆里,再匀出点儿来。
借粮食那会儿,上头特别叮嘱去借粮的士兵们,拿粮食时必须瞧清楚藏民家中有几口人,得确保给他们留下够吃一年的粮食,还有播种用的种子。
红军有规定,不能随便拿藏族老乡的东西。所以,他们每到一户人家田边,就会立起一块牌子,写上从这块地里收了多少粮食,然后又从里面留了多少作为军粮。
而且跟他们说,拿着这块木板,以后到咱们的根据地,能换到同样多的粮食或者钱物。
这次在毛尔盖那边搞借粮,咱们红军一共搞到了40万斤粮食。多亏了这些救命的粮食,红军才能硬着头皮走出松潘大草原,最后成功在陕北会合。这事儿,简直就是行军打仗史上的一个大奇迹,也给新中国的建立留下了那么一股子倔强劲儿的火种。
时间过得飞快,眨眼就是八十年。仁青卓玛家里头翻出了以前红军借粮的单据,可为啥仁青卓玛就是不肯按这单据来要粮呢?
【拒绝兑现真相浮出】
这块木板是仁青卓玛的孩子们找出来的,上面刻着“老庚”这个名字。说起来,这个“老庚”其实就是仁青卓玛的公公。
她刚嫁到这个家那会儿,公公就跟她讲过,说有一年,好多人来帮他们家收青稞,然后还拿走了一部分去当军需粮。
不过,仁青卓玛压根没想到,那些借走粮食的人,恰恰就是正好路过这里的红军队伍。
那时候,红军从好多户人家那儿借了些粮食,然后给每家都留了一块木板,上面写了些话。不过呢,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革命的路还没看清,好多藏民心里头都不大信那木板上的承诺,所以也就没怎么放在心上。
日子一天天过去,不少木板莫名其妙地坏了、不见了,甚至还有人把它们当柴火烧了来取暖。
仁青卓玛家里找到的那块木板,加上另外一块,整个松潘县总共就只有这两块木板被好好保存下来了。
另一块已经被军事博物馆收藏起来,现在民间仅存的,就只有仁青卓玛家里的那一块了。
政府人员问仁青卓玛想不想换点东西,仁青卓玛立马摇头,直接说:“那笔债啊,早就已经结清啦。”
就在大伙儿一头雾水的时候,仁青卓玛慢慢跟大家讲起了事情的经过。
仁青卓玛是在解放前来到这个世界的,那时候的她,一出生就像被绑上了枷锁,注定要成为地主土司家里的苦力。从小就得挨着饿,还得不停地为他们干活,这一辈子算是搭进去了。就算以后嫁了人,也逃脱不了这个命运,因为农奴的女儿,也只能嫁给另一个农奴。
仁青卓玛出落得越发标致,成了个大姑娘,就在这时,传来了解放的好消息。
那时候,她压根没琢磨透“解放”这俩字对她究竟有啥影响,就是觉得那些曾经欺负他们的地主和土司,就好像突然间蒸发了一样,全都不见了踪影。
现在,没人能硬逼他们干不愿意的事儿,也没人能随便抢走他们辛苦种出的青稞了。
这儿的每家每户都分到了自家的田地,可能只有当自家仓库里粮食堆得满满当当的时候,仁青卓玛才真切体会到了“解放”这个词的分量。
但实际上,真正的自由可没那么简单。
没过多久,镇上迎来了几位新面孔,镇长介绍道,他们是县里专门派来的教育工作者,目的是来教大伙儿读书认字的。
不光是小孩子,大人、老人只要想学,都能去那个临时搭建的学校上课,而且一分钱不用花。老师们啥都教,不光是中文汉字,连藏文也一并传授,这对仁青卓玛来说,真的是一辈子都用得上的宝贵财富。
岁月悄悄溜走,仁青卓玛从青春少女慢慢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不过,她那平静安稳的日子却始终如一,而且生活还一天天地更加美满起来。
在共产党的指引之下,毛儿盖这块地方建起了大道,小伙子们要是想往外头瞅瞅,再也不用颠簸在牛车上了;
如今,每个村庄都接上了电,路上也装上了照明灯,晚上走夜路回家的人再也不用担心不留神会失足掉进河里被水流冲走了。
说起仁青卓玛家,那块广阔的青稞地还好好地在那儿呢,每年的谷种都越挑越好,收成自然也就跟着一年比一年棒了。
仁青卓玛家里现在牛羊成群,这些都是共产党解放后给她的生活带来的新气象。所以她总说,红军以前欠下的那些情,现在都算是报答完了。
那时候,红军意外地得到了些粮食,说起来也是碰巧了。但靠着这点儿救命粮,他们硬是挺过了那片辽阔的大草地,后来竟然成功建立了新中国。
留下借据,这彰显了红军那如钢铁般坚硬的规矩。就算天寒地冻,他们也绝不拆百姓的房屋取暖;哪怕饿得要命,他们也绝不抢夺百姓的一针一线。这就是咱们军队能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原则与底线。
这块不起眼的木板,默默记录着老百姓和红军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是人民军队不懈奋斗、谋求民众福祉的历史印记。
它现已化作连接党和人民情感的桥梁,不惧岁月变迁,无论身处何方,这块不起眼的木板,承载的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