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幼女李优优,美国临产之际,父亲:回北京来让孩子抱紧祖国

多才柑桔 2025-04-12 10:41:34

好多老一辈的革命前辈,他们不光自己一辈子都在为国家打拼,还特别上心下一代人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深知,要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热爱祖国、为国家的未来努力是多么重要。所以,这些前辈们总是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把爱国的种子种在孩子们心里,希望他们能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份爱国精神。

说起咱们国家的开国少将李德生,他有个小女儿叫李优优。当李优优在美国快要生孩子的时候,李德生给女儿打了个电话,他说:“优优啊,你还是回北京来生吧。这样一来,孩子一出生就能拿上中国国籍,从小就能跟祖国紧紧相连。”

【李德生的革命生涯】

1916年那会儿,李德生降生在河南新县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里。

那时候的中国,军阀们连年打来打去,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大多数家庭都过得非常艰难,李德生家也是其中之一。那时候,到处都是战乱,民不聊生,大家伙儿都为了生计发愁。李德生他们家,情况也差不多,过得挺不容易的。由于军阀们不停地争斗,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李德生家虽然努力过日子,但也难以摆脱这种困境。总之,那时候的中国,真的是一片混乱,老百姓都希望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到了李德生十二岁的那一年,他的老家新县迎来了红军,从此被解放了。

李德生早前就听说过红军的大名,晓得他们是专门为穷苦老百姓出头的。因此,年纪轻轻的他就打心底里向往红军,还积极靠拢,后来更是一跃成为了童子团的领头人。

李德生这小子,年纪轻轻的,但脑子灵光,手脚也勤快。给红军站岗、指路的活儿,他干得那叫一个漂亮。到了十四岁那年,他就堂堂正正地成为了一名小红军战士。

打从加入红军那一刻起,李德生就在心里默默发誓,这辈子要跟定党,为党的事业拼到底。他深知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意味着什么,也明白这一路上的艰辛与挑战。但李德生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他始终坚信,只有跟着党,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从红军到后来的革命历程,李德生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在这条为党奋斗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他都始终保持着那份初心和信念,为党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他看来,为党奋斗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生的承诺和追求。李德生深知,只有不断地努力和付出,才能让这份承诺变得更加有意义。因此,他始终保持着那份热情和干劲,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就这样,李德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为党的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和典范,激励着更多的人为党的事业不断前行。

李德生可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和保卫行动中的一份子。在那段日子里,他冲锋在前,毫不畏惧,奋勇杀敌,赢得了部队头头和战友们的一致好评。

在一次对抗敌人“围剿”的激战中,李德生的左胸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了。尽管他很快就得到了救治,但因为伤势实在太重,还伤到了神经,结果他的左手就留下了残疾,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灵活使用了。

李德生不光打仗时是个猛将,还特别有拼劲儿,就算是受伤了在家休养,他也不闲着,总是抓住能抓的每一分每一秒,去读像《列宁学校读本》这样的好书,想让自己脑袋里的想法和学问都更上一层楼。就这样,他的思想和学识都悄悄地进步了一大截。

到了打鬼子那会儿,李德生已经是八路军某个军区的一把手了,他带兵参加过不少大战,像夜摸阳明堡机场、响堂铺那些硬仗,还有数不清的小战斗,加起来有近千次,都是为了打退鬼子的“大扫除”。更厉害的是,他曾用一个营的兵力,就把鬼子一个大队给收拾了,这事儿让上面的领导都夸他,给了他不少奖励。

话说李德生啊,他从参加土地革命那会儿起,就一路走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有抗美援朝。这一路上,他打了数不清的仗,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兵,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最终成为了少将。这一路走来,可真是不容易。

【李德生长子的坎坷晋升路】

李德生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此外,他还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李德生凭借出色的指挥和英勇的战斗,赢得了无数的荣誉。而这些战功的背后,是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忠诚。与此同时,在家庭生活中,李德生也同样收获满满。他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家人之间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个大家庭不仅给了他无尽的温暖和力量,也成为了他坚强的后盾。总的来说,李德生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战功显赫;在家庭中,他又是那个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好丈夫、好父亲。他的生活既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也洋溢着家庭的温馨。

李德生的爱人曹云莲,同样是一位铁了心的革命斗士。她来自太行山里头的一户穷苦农家,打小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让人没想到的是,她十三岁那年,就已经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了。

她碰到李德生那会儿,李德生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但他心里那股子信念可一点没动摇,就是“一辈子跟着党”。

曹云莲对这个意志坚强的小伙子渐渐有了好感,后来在战友们的帮助下,两人走到了一起,成为了革命路上的伴侣。他们一起生活,先后迎来了六个新生命,一家八口,过得幸福美满。

说到教育孩子,李德生那可是出了名的严格。他对自己家的小孩,在钱物上从不偏爱,就是其他方面也一样,坚决不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不能搞特殊。他始终秉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孩子们得跟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没有什么特权可言。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李德生都要求孩子们自力更生,不能依赖父母,更不能仗着自己的身份搞特殊化。在他看来,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地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所以,李德生教育子女的方式,那就是严格要求,不溺爱,也不搞特殊,让孩子们在平等、公正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李德生的六个孩子,从落地到后来的成长道路,都没沾过他身为高干的半点光。特别是他的两个儿子,那可是在基层实实在在地历练了好多年。他们几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没享受过什么特殊的待遇。别人可能会因为父母的地位而得到一些便利,但他们却没有。尤其是两个儿子,更是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地积累经验,锻炼自己。这么多年来,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努力,凭借着自己的实力闯出了一片天。李德生的这两个儿子更是如此,他们在基层摸爬滚打,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才走到了今天这一步。这样的经历,让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也更加懂得如何为人处世。

不过,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打拼,在各自的行业里都混得风生水起。不管他们现在在哪里,做着什么样的工作,都继承了父辈那种革命到底的精神,一生都紧跟着党的步伐。这可是他们家里代代相传的老规矩了。

李和平读完初中后,老爸就紧跟国家的脚步,让他去参了军。

老爸在他要走的那天,很认真地叮嘱他:“你到了部队里,得夹着尾巴做人,别老想着靠我的名头去搞特权。”

李和平聊起在部队的日子,提到了他的“三个迟来”。头一个就是成为党员的时间比较晚。他说,那时候在部队,战士们入党相对容易,速度也挺快,有的人参军没几个月就戴上了党徽。

不过,我爸为了磨练自己,非得让他在部队里待了三年半,这才被批准加入党组织。但就算这样,要想成为正式党员,还得再经过一年的预备期。这么一来,他前前后后加起来,差不多得当四年半的兵,才能正式成为党员。这种情况,在部队里真的是少之又少,说他是入党比较晚的,那是一点都不夸张。

另外一个问题是,在部队里晋升成干部比较慢。说白了,能不能提干,关键还是得看个人表现。要是表现得好,大概两年后就有机会晋升了。当然,要是表现得特别出色,一年半载的也可能就提干了。

然而,当李和平得到晋升机会的时候,他已经是个有着五年半军龄的老战士了。

其实,李和平本人挺出色的,但问题出在父亲那儿。他老爸心里头有个疙瘩,生怕部队领导是冲着他这个老面子的情分,才打算给李和平开后门,特别关照。这么一想,父亲干脆利索地就把李和平的名字从提干的名单里头给划掉了。

当军机关打算调李和平去军作训处当参谋时,却被他父亲给阻止了。父亲直接以司令员的身份给机关发了话:“让李和平去基层锻炼,得挑最苦最累的地方安排他。”

后来啊,因为老爸的插手,李和平在基层连队待足了八年时光。他又在团级以下的单位摸爬滚打了整整二十年,这一路走来,他历经了各种考验,好不容易才一步步通过了所有的评估,最终得到了晋升的机会。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后期啊,国家重新搞起了高考,而且部队还有个特别政策,就是可以直接招收工农兵当学员,不用考试。这样一来,我们团里就空出了一些原本打算给考试入学的名额。说白了,就是那时候上学的时间推迟了点。为啥呢?因为部队直接招了一部分人,团里的入学名额就多出来了,咱们这些原本可能得通过考试才能上学的人,就有了新的机会。

李和平心里头一直有个念头,那就是再去读书提升自己。说来也巧,他正好也达到了那个报名的要求。

李和平心里琢磨着,既然老爸不让他提干,那去上学总该行得通吧。可没想到,老爸竟然亲自给部队的领导打了个电话,里头就说:“别让李和平因为啥特殊待遇就去上大学,他啊,还是得在基层多锻炼锻炼才是。”

大家看到父亲这样对待他,心里都挺不是滋味的,纷纷开口劝道:“和平明明就符合要求,也没享受到啥特殊待遇,你这样对待他,实在是不太公道啊。”

老爸叹了口气说:“谁让他摊上个叫李德生的爹呢?他要是去上大学,别人能不怀疑他是靠我走后门吗?为了党的声誉着想,也只能让他吃点亏了。”

那段时间,李和平心里头真是憋屈得慌,感觉自己在啥事儿上都成了特例。你说这事儿怪的,别人都不想读书,偏偏自己想,怎么就偏偏不被允许呢?他怎么想也想不通,为啥到了自己这儿,正常的想法就变得不正常了。别人都能随心所欲,到自己这儿怎么就非得按规矩来,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他真是觉得憋屈,感觉自己被区别对待了,心里头那个郁闷啊,都快憋出病来了。他就纳闷了,读书这事儿,明明是自己想做的,怎么就不能如愿呢?这世界有时候真是让人琢磨不透。

以前,当兵这事儿大家都不怎么乐意干,可那时候,父亲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硬是让李和平去参了军。但没想到的是,父亲自己却觉得这是在给领导的孩子开后门。就这样,李和平在父亲的坚持下,虽然心里有点无奈,但还是踏踏实实地在部队基层待了十多年。

一九八五年之后,经过总政治部的一番仔细筛选,李和平总算是拿到了去国防大学学习的入场券,这所大学那时候也才刚建起来没多久。这下子,他算是走上了心心念念的求学旅程。

【李德生其他子女们】

李德生的第二个儿子李南征,也是个当兵的。他高中一毕业,就直接进了部队。在部队的日子里,李南征一直没停下学习的脚步。他特别努力,后来成功进了防化研究院工作,还在陆军参谋学院待过一段时间呢。

1994年那会儿,李南征被提拔成了少将。

说起来李南征,他行事的方式最像他老爸了,干啥都特别认真,一丝不苟。他对待事情总是特别负责,从不给自己开后门,搞什么特殊待遇。

李德生的四个闺女,个个都是了不起的女性,不比男儿差。特别是他的大女儿李远征、二女儿李雅雅,还有三女儿李晓沪,三人都选择了医护这条道路,成为了医护人员。

李优优跟她的姐姐们不太一样,她没走上学医这条路,而是决定去北京语言学院学习法语。这丫头特别出色,靠着自己的本事,赢得了公费去法国深造的机会。

当她兴冲冲地跑回家,想和爸妈分享这个喜讯时,没想到爸爸却给她浇了盆冷水,劝她还是别要这个辛苦得来的机会了。他的理由还是老一套:高干家的闺女能用公费去国外读书,你说没走后门,谁信呐?

李优优这个人特别犟,她才不会轻易认输呢。于是,她开始行动起来,先是找哥哥姐姐帮忙,后来又拉上了母亲,大家伙儿一块儿去劝说她老爸。

老爸最后松了口,答应让她去法国深造,不过同时也跟她讲了实话:“老爸我虽然是个干部,但只是个没啥积蓄的干部。家里头拿不出太多钱来支持你留学。既然你铁了心要去,那我就得跟你约法三章,到了那边儿,你得记住自个儿是中国人,可别做出啥让祖国丢脸的事儿!”

在法国,李优优这个将军的小女儿,她的留学生涯比多数留学生都要坎坷不少。她特别看重这次留学机会,因为得来真的不容易。李优优非常刻苦,每天忙得连轴转,晚上只舍得眯上几个小时的眼。

凭借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李优优最终顺利完成了学业,成绩还特别出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李优优一直都很努力。他靠着坚定的决心,一步步克服了遇到的困难。每当有挑战摆在面前,他从不轻言放弃,而是咬牙坚持,直到问题解决。就这样,凭借着这股子顽强的毅力,他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顺利毕业了。

后来啊,李优优在美国安顿下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一晃眼,她都四十多岁了,这时候,她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小宝宝。但因为是高龄产妇,她经常感觉身体挺累的。眼看就要到预产期了,她碰到了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到底是在美国生娃呢,还是回国生呢?

那时候,美国有个规矩,挺简单的,就是说只要孩子在美国出生,那他就自动成了美国公民。

拿不定主意的李优优,最后决定给老爸打个电话问问:“老爸,你说我是该在美国把孩子生下来呢,还是回中国生啊?”

平时对小女儿宠爱有加的爸爸,突然态度坚决地说道:“优优,回北京吧,让孩子深深扎根在我们的祖国大地上。”

听到老爸这么说,李优优心里头就浮现出小时候老爸常常叮嘱她们的话:得紧跟着党的步伐,啥时候都不能忘了自个儿是中国娃。

后来,李优优鼓起勇气,不顾巨大的危险,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国内,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她心里头其实不盼着自家娃一落地就成了美国人,她觉得那样的话就对不起老爸一直以来的教诲了。

李优优从国外回来后,不久就开心地迎来了一个小公主的诞生。

每天,李德生爸爸都会抽空来看看这个招人喜欢的小宝贝李优优。优优能从爸爸的眼神里,读出他对咱们国家那种浓浓的深情,还有对孙辈那份藏在心底的爱。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