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人们都叫他李闯王,是从农民起义开始起家的。在起义路上,他势如破竹,最终给了已经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重重一击,让它彻底倒下。
崇祯帝去世后,他就顺势进了北京城,着手张罗起当皇帝的事情来。
但这时候,李自成对国内政局还是放心不下,特别是驻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成了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吴三桂原先是打算向大顺军低头认输的,可就在山海关大战的紧要关头,他却突然改变主意,跑到多尔衮那边去了。
因此,山海关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终究是无法躲掉的。
山海关那一仗究竟有多残酷?李自成在那场对决里被打得落花流水,说到底,到底是啥导致了他的大败?
咱们聊聊明末清初那段历史吧,一块儿剖析剖析。
【短命皇帝,自作自受】
明朝晚期,李自成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反抗。他可能做梦也没想到,这场斗争走到头时,竟会是他亲手送走了崇祯皇帝。
那时候,李自成带着的大顺军眼看就要攻进北京城了,还在皇宫里的崇祯皇帝心里头明白,自己的日子不多了。
他已经无力再与大顺军抗衡,同时也不甘心成为李自成的俘虏。因此,他给自己策划了一个归宿。
崇祯皇上走进了后宫,把宫里头的妃子、公主这些女眷,一个不留,全给处决了。
接着,他领着自己的心腹太监溜达到了后山,写下一封带着血迹的信,叮嘱李自成要对北京城里的百姓好一点儿。
最终,他选择在一棵树上吊死了自己,为这遗憾重重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崇祯帝其实不算是个糊涂的君王,要是他没摊上明朝那个最糟糕的时候,说不定还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然而,明朝在自然灾害的连续打击下,其实早就已经在之前的皇帝治理时,慢慢走向了衰落。
崇祯皇上哪怕有通天彻地之本事,也挽回不了明朝的衰败局势。
他过世没多久,李闯王就攻进了北京城。
李自成是个农民出身,身上带着不少农民阶层固有的局限性。
他没怎么上过学,也没啥了不起的治国本事。
因此,他擅长的只有打仗这一件事,但对于攻入北京城后,该如何去慰藉那些因战乱而家园破碎的老百姓,他却一无所知。
一般来说,李自成得先给老百姓露一手他的好心肠,让手下军队去稳定大家的情绪。
然后,他得把明朝晚期那套官僚制度重新搞起来,借着那些老官员对管理国家的那一套熟悉劲儿,给自己搭个结实点的台子。
但他就是爱咋咋地,非得跟常人唱反调,结果给自己以后的日子惹了一堆麻烦。
李自成身上最突出的转变,那就是他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头换面。
他手下的那些大顺兵,天天跟他待一块儿,都觉得他跟换了个人似的。
以前,他管理军队特别认真,手下士兵要是想玩乐而影响了打仗,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现在,他不仅不管将士们找乐子的事儿,反而还加入他们的行列,一块儿尽情享受,放纵自己。
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根本不想着提升自己,努力向前。
李自成身边确实也有出谋划策的人,不过讲真,他们跟刘伯温那样的高手比起来,那真是差得有点儿远了,显得有些不够看。
他们也没能看破阶层的束缚,因此想不出法子来劝导李自成,只能放任这位命不长久的皇帝沉溺于一时的快乐之中。
再者,李自成对手下的军队不加约束,任由他们在民间横行霸道,疯狂抢夺百姓财物,这给普通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大顺军里头有位将领,攻进北京城那会儿,直接抄了一户商家的绸缎铺子,把里头的东西抢了个精光。
这个商人四处求助,却没人能给他一个公道,最后还遭到了将军的报复,害得他一家子都惨遭不幸。
在北京城里,商人的遭遇可不是个孤例,好多普通百姓也都碰上过这种事儿。
李自成心里明镜似的,啥都明白,但他就是放手不管军队,任由他们胡来,结果把老百姓的心都给伤透了。
老百姓就像那不断流淌的水,统治者坐在上面,水可以平稳地托举着他们前行,但也可能瞬间把他们掀翻。对于掌权者来说,普通民众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就像那水流一样,既能助力也能造成威胁。
尽管上层的掌权者往往自视甚高,对民众的疾苦视而不见,但只要有人能稍微放下身段,试着从百姓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不易,哪怕就那么一点点,也能赢得民众的心。
不过,很明显,李自成在这方面没啥长处。
所以,北京的老百姓心里头时刻盘算着要把他拉下马,有的人还开始念叨起那个虽然糟糕但熟悉的明朝皇家的日子来了。
上述那些行为,导致李自成没法在北京城里站稳脚跟,长久地管下去。
接下来发生的这事儿,直接让他败得一塌糊涂,成了他彻底垮台的重要转折点。
李自成进了北京城,他二话不说,就把明朝那些当官的都给炒了鱿鱼,一个不留。他觉得这些官僚都不行,全都得靠边站。所以,他一到城里,马上就动手,把他们的官职都给剥夺了。
而且,他还公开表示,大顺军为了推翻明朝的暴政,确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军队里面资金短缺得很厉害。
所以他让贵族和当官的,把家里藏着的好东西拿出来,不用给钱,直接捐给军队用。
李自成没硬逼官员们掏钱,但他用的法子可狠了。
大顺军队一到某位官员家门口,他就得赶紧把财物交出来。要是不肯,那他和他的家人可能立马就没命了。
吴三桂他老爹吴襄,因为这事儿,被李自成给关进了牢房,还遭到了大顺军的百般折磨。
李自成心里盘算着要把吴三桂拉到自己的阵营,因此他没敢把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儿透露给吴三桂知道。
而且,他让手下的人去阻止吴家给吴三桂送信的人,保证吴三桂没法知晓京城里局势的变动。
但事情终究会露馅,李自成劝动后的吴三桂,最终还是发现了事实的实情。
【立即反目,联络清军】
李自成在京城站稳脚跟儿后,就赶紧派人去山海关找吴三桂,想跟他说一块儿搭伙干,两个人一起建个新朝廷。
大明王朝不复存在后,吴三桂面前就剩下俩选择了。
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向清军低头,那样就会被人骂作汉奸和卖国贼,遭到众人的唾弃。二是跟李自成联手,这样以后或许能因为助他一臂之力,而获得高官厚禄,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
很明显,吴三桂挑了第二条路走。
拿到李自成秘密来信后没多久,他便带上自己的心腹,启程去北京,想和李自成当面聊聊接下来的打算。
世事难料,尽管李自成费尽心机拦截信使,但那信使还是在半道上撞上了从山海关匆匆赶来的吴三桂。信使一股脑儿地把家里头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跟吴三桂说了个遍。
吴三桂火冒三丈,对李自成的野心勃勃咬牙切齿,同时也恼怒自己差点儿就被奸人的诡计给坑了。
以前的合作方案,现在肯定是被他彻底否定了。他跟李自成的关系,也恶化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当吴三桂改变主意那会儿,李自成也得知了京城外面的事儿。
吴三桂都打算跟他彻底翻脸了,那他也犯不着再跟对方装模作样地保持那种假和平了。
接着,李自成进了大顺军的队伍,他自个儿挑兵选将,又亲自领头,带着一大队人马,气势汹汹地朝着山海关进发。
史书上说,李自成那时候带的兵马,大概有个18万上下。
说到实际有多少人,我们这些后来的人就无从知晓了。
打仗前安排战术时,李自成主要盯住了两个关键区域。
首要的是山海关的战术安排,他认为身经百战的大顺军,肯定能毫不费力地击败他心目中的那些明军弱旅。
说到第二个关键点,那就是得挡住敌人的增援部队。
说白了,敌人的对立面往往能成为你的盟友。李自成心里琢磨,吴三桂既然铁了心跟自己过不去,那他肯定会琢磨着勾结清军来对付自己。
他的任务就是在清军还没到山海关的时候,半路把他们给拦住。
为了不让士兵们太过劳累,他没有让部队拼命加快速度,而是合理安排休息和工作,确保战士们有足够的休整时间。
李自成心里清楚,战争这事儿,不能操之过急,得慢慢来。
到了山海关,他把手下的兵分成四队,其中三队分别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这三个副城的位置往山海关城里头包抄过去。
说到第四条策略,就是在山海关南边的石河那里悄悄安排兵力,等着吴三桂往外冲的时候,给他来个前后夹击,把他的退路给截断。
吴三桂被困在山海关里头,心里头明镜似的,知道光在那儿磨时间根本没用。
他的部下在和清军打仗的过程中逐渐磨练出了战斗力,不过大顺军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对付的。
呆在关里头,就等着被困死吧。
结果,他最终决定从南面的石河那条路冲出去。
同时,他吩咐手下人通过隐蔽的通道偷偷溜出去,秘密地和多尔衮取得联系。
吴三桂带着他的关宁精锐骑兵,跟李自成的大顺军终于面对面干上了一仗。
两边率领的战士都是自个儿手里的精兵强将,所以战斗一时之间打得难解难分。
最终,大顺军靠着人多力量大,成功占了上风,硬是把吴三桂又给赶了回去。
吴三桂肯定不会轻易放弃,他把石河当成了唯一的逃生之道。要是这儿行不通,那他可就真的要在山海关走投无路,等死在这儿了。
因此,两边队伍稍微喘了口气,关宁铁骑紧接着就发起了第二轮猛攻。
这次,大顺军队跟上次一样,士气高涨,又一次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吴三桂想要冲锋陷阵,结果没成功,反倒折损了几位重要将领。
那天上午,吴三桂带着兵马一次次往前冲,但每次都没成功,最后还是打了败仗。
关宁铁骑和大顺军打得难解难分,两边都有伤亡,谁也没能压倒对方。
但是,吴三桂并不慌张,他手里还有张王牌。他的救兵,就是多尔衮。
【致命一击,战况激烈】
多尔衮收到吴三桂偷偷送来的信后,没急着下结论。
这位老练的将军心里清楚,山海关可不是随便就能跨过的关卡,吴三桂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就低头投降。
在战场上,他得时刻小心着点儿,免得一不小心就中了吴三桂的圈套。
吴三桂写信告诉他,说他能带着八旗兵马,从山海关那个狭窄的地方进去。
他会早早地就让士兵们守在这里,跟多尔衮的军队配合默契,内外夹击。
尽管多尔衮心里头一万个不情愿去信赖吴三桂,但他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吴三桂并不是清军当前最头疼的对手,真正的难题在于李自成。
现在要是能跟吴三桂联手,比跟李自成合作强多了,那满清的兵马就能一路畅通无阻了。
因此,尽管这事儿有点胆大包天,他还是打算搏一搏。
多尔衮心里早有盘算,觉得李自成的部队肯定会拦住增援的路,所以他二话不说,策马扬鞭,火急火燎地就在李自成之前奔到了威远台。
他压根儿没打算自己动手,也不想立马掺和到那乱战里头去。
站在一旁看两虎相争,最后捡个便宜,这才是现在最聪明的做法。
他就这么直勾勾地盯着吴三桂一次次发起猛攻,眼瞅着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关宁铁骑拼得不可开交,一个接一个的战士倒下,又立马有人顶上去继续战斗。
没别的办法了,吴三桂只能亲自去找多尔衮,求他出兵帮忙。但多尔衮对他半信半疑,非得让他拿出点实际行动来证明诚意不可。
实在没办法,吴三桂只得把自己头发给剃了,同时也叫手下的士兵们都这么干,好让清军能一眼分出哪些是敌人,哪些是自己人。
他自个儿带着八旗军冲进了山海关,把皇太极他们一直攻不破的天然屏障,直接送到了多尔衮的眼皮底下。
这时候,多尔衮心里头那个激动啊,他早就琢磨着,这回自己能干成一件老祖宗们都没能搞定的大事儿。
等关宁铁骑和大顺军拼得两败俱伤,没力气再战时,八旗军就瞅准时机,像索命的恶鬼一样冲上来,大肆斩杀大顺军的士兵。
他们冲劲十足,行动起来快如闪电,压根儿拦不住。
这时候,多铎带着的另一帮人从石河的下游突然袭击了李自成。
这里是李自成大军最后面,防守最薄弱,队伍也最容易乱套。
八旗军把大顺军前后都包围起来后,李自成那些平时觉得很牛的精兵就开始乱了套,完全没法再跟敌人对抗了。
在山海关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中,李自成带着的18万精兵强将,差点被关宁铁骑和八旗兵打了个全军覆没。
跟他一起出生入死、共患难过的15位大将兄弟,在那场战斗中不幸牺牲了。他们都是与他有着深厚情谊的战友。
山海关一战,大顺军的雄风被彻底击溃了。
李自成带着一帮子被打散的士兵灰溜溜地回到了北京,火急火燎地自个儿封了皇帝,紧接着又溜达到了西北地区。
他曾经追求的宏伟霸业,现在跟他没啥关系了。
多尔衮顺利闯过山海关后,把路上的绊脚石都踢开了,心里美滋滋的,领着清军大步流星走进了北京城,那可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地界儿。
世间皇位轮流坐,局势又一次大变样了。
【结语】
李自成确实是被吴三桂和多尔衮打败的,但要说他最后为啥会输得那么惨,主要原因其实还是在他自己身上。
他缺乏自我约束,管理军队的本领也不够强,没看清当前的形势就贸然得罪了那些关系复杂的官员们。
他亲手把自己的未来给毁了,还是他挑起的那个山海关之战,给清军大开方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