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走南阳,哪个是第一星宿?”
“襄阳南阳,用什么分辨?”
“诸葛亮的老家,是在南阳还是襄阳?”
1958年,毛主席在河南实地考察,询问了时任南阳县委书记的魏兆铭这三个问题。魏兆铭为了毛主席的考察做了精心准备,信心满满,却被这几个问题难住。
毛主席看了看不发一语的魏兆铭,又转头看向远方的大片农田。在毛主席远眺的目光里,意味深长。魏兆铭后来说:“毛主席向我提出的问题,令我永远难以忘怀。”

1958年5月5日,中共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召开。会上,人大代表们对于农业发展做了许多探讨。毛主席一直以来都在思考中国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问题,此次大会更坚定了他亲自到农村考察的决心。
1958年8月,毛主席做好了规划,决定先到中原一带看看。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都是此次考察的目标。各地相关负责官员得知此事以后,纷纷开始准备,因为他们深知,主席是出名的实干派,对于他所要考察、调研的方面,绝不能敷衍了事。
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地方进行考察呢?原来,毛主席向来酷爱读书,在以前和反动派作斗争的时期,哪怕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他也是手不释卷。读书这个爱好就如同毛主席喜好的辣椒、红烧肉和茶叶一般,成为了他鲜明的个人特征。

而就是在书中,毛主席得知了中原地区的重要性。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究其根本,就在于农业。在古代的农耕社会,粮食产量的多寡就直接与人口挂钩,可以直观地反映社会生产力。而中原地区的农业向来发达,故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在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脚步飞快,而这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业。发展农业,一是保证广大劳动人民的温饱,二是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毛主席深知,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兴衰关乎民生,故此才在1958年对中原各省份进行农业考察。

在决定去中原之前,毛主席于1958年3月先去了四川考察。在那里,问了当地前来迎接的干部两个问题:
“成都名字,从哪里来?”
“都江堰坐落在岷江,怎么叫作都江堰?”
这一连串问题问得当地干部一时有些发懵,当天下午回去以后,便针对主席的问题搜集相关资料。等到第二天再见到主席时,官员们终于解答出了这两个问题。
成都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史记》中。书中记载,古时的大舜在历山耕种,由于他能力出众,他所在的地方,“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逐渐发展壮大,成都正是由此得名。
而关于都江堰的名称,“都江”并不是江名,而是有“总辖各江”之意。

毛主席见众人回答了自己前一天问的问题,点了点头,说道:“看来你们下了功夫,这很好。也希望你们多关注历史人文的问题,对于治理和开发都有好处。”
这番话引得众官员深思,后来才明白其中的道理。成都名字的典故,意思是说政通人和,自然就会得民心,就会团结。从成都的形成历史上看,这和人民的力量也是密不可分的。
而都江堰的名字,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就对这里专门做了加固。后来四川发生大地震时,都江堰果然成功挺了过去,大部分设施安然无恙。
经过这一次的考察,毛主席觉得人文历史是个很好的切入点。等到1958年8月他考察河南时,便也向时任南阳县委书记的魏兆铭三个人文历史方面的问题。
在工作方面,魏兆铭能力出众,政绩也比较出色,因此派他来接受毛主席的考察。可是,魏兆铭对于这些人文历史的问题却不甚了解,因此一时间无法回答。

毛主席见他窘迫,又说道:“这些问题你不太了解,那我问你,南阳农村社员,每人一个月内粮油消耗多少?他们平常上工下工,爱走哪条路?”
作为父母官的魏兆铭,这才发觉自己太重政绩,却忘了要以民为本,对于百姓生活不够关注。主席这一句话,就点醒了他。
毛主席知道他的情况,知道他并非不作为的懒官闲官,故此没有再批评他,只是意味深长地说:“今后,我希望你多了解一下本地的历史文化,要融入到人民中去,重视人民的诉求。”
魏兆铭连连点头,并向毛主席做了保证。

毛主席的伟人眼光,早就看出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并且能将其融入到实践中去。毛主席以史为鉴,点明了为官者应该融入人民群众,要脚踏实地。
毛主席对待问题的解决方式也从来不是一味的批评指责,而是让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并悟出做事的道理。
这一点,无论再过多少年,都值得人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