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武,1973年出生,温州人。现供职于温州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从陈寅恪挽王国维联稿说起
文/陈胜武
中国文化注重慎终追远。《幼学琼林》有《疾病死丧》章节云:“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内容很丰富,篇幅很长。《弟子规》云:“丧尽礼,祭尽诚”。可见古人在童蒙教育中就十分注重哀丧礼仪,古人有一系列完整严格的丧葬文化及哀挽书仪。书画界经常遇到同仁过世需要表达哀挽,得体地书面表达、撰书挽联是书画家的基本人文素养。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有一张1927年陈寅恪挽王国维联稿手迹,内容如下:
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馀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观堂先生灵鉴,后学陈寅恪拜挽。
请大笔一书为感。字傍加圈者,有“纍”及“玄”两字。若写作“累”,恐人读仄声,若写作“玄”,则犯庙讳故也。求书时注意及之。礼拜三日下午来取此联。口口叩。
陈寅恪挽王国维联稿手迹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号观堂)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其遗书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当时不少名流同仁纷纷撰写诗联,从各自角度评论和哀挽。陈寅恪此联一出,被誉为挽联中最佳者,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深刻价值。
这副挽联在书面礼仪方面有以下特点值得关注:
一、文辞古雅艺术精湛。
上联描述王观堂投水自尽的心态,下联描述王观堂的学术成就。“家国”指被辛亥革命推翻的清朝,至1927年已经十七年,民国北洋政府高层你方唱罢我登场,政局更替如棋局,王观堂为之魂销。《国语·越语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陈寅恪认为王观堂把政权更替的“世变”视为君之辱,臣下当以死尽忠。剩水残山,原意是残破的山河,多形容亡国后的或变乱后的土地景物。陈寅恪在联稿上直接加注,剩水指昆明池,残山指万寿山。“累臣”用的是“湘累”的典故,典出汉代扬雄《反离骚》:“钦吊楚之湘累。”根据旧注,所有“不以罪死”的人都可以称为“累”。此处是把王观堂比作屈原。上联的意思是清廷灭亡,王观堂如同亡国之臣,眼前的山水,只是殉身尽忠之所。
下联中“牙签”是指书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书籍用竹木简制作而成的,富贵之家用象牙做成书签,上面雕刻图案,再穿上不同颜色的丝线,读书人看到卷轴中重要的地方,便在它的一端插上“牙签”,便于以后回过头来查考。联中牙签出自一个典故,唐代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唐代大才子李泌的很多藏书都光洁如新,这些书都插满了书签。是因为李泌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所以书保存得“新若手未触”。古人留下了“牙签三万轴”“邺侯架”等典故。用这个典故,是指王观堂博学多才。“玄文”是指可以传世的文章著作,“奇字”泛指古文字,连起来是指王观堂在甲骨文、古文、诗词等领域的造诣成就。谬,是谦词。是陈寅恪指自己接受了王观堂的遗命,内心倍加伤神。
清代在文化史上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对联,包括对联文学和对联书法的兴盛,一直延续到民国,完全可以和唐诗、宋词、元曲等相提并论,可惜被当代文学史忽略了。清代民国的对联中,挽联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长联很常见。长篇挽联很适合表达复杂的评论和情感。本联采用七、六、七的句式,用典古雅贴切,句内对仗严整,句法错落有致,读来有词的长短句节奏,富有起伏对称的声韵之美。
二、文字音形义暗藏立场。
这幅对联中个别用字的音形义,隐藏着作者的政治立场。
陈寅恪的自注强调“累”读平声léi,而不是仄声的lěi 或lèi。此句的格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累”字所在第三个字,属于可以不论平仄的格律位置。但是陈寅恪怕别人误解自己的本意,特地指出读平声,因为是用“累臣”的典故。
这幅对联中用了“玄”字,但是写作这个字的古文的楷化写法,《说文解字》中记载了这个字形。
后面的自注说明,这样写是为了避讳不犯庙讳。庙讳,古代是指皇帝的父祖的名讳。在“敬之不名”的大原则下,古代对于君主或长辈,绝对不能称其名,要用一系列严格方式进行回避,否则就是“大不敬”“大逆不道”,这就是避讳。避讳起于周,定于秦汉,唐、宋和清朝,极为盛行,逐渐形成了完备而严苛的避讳制度。康熙皇帝名“玄烨”,在康熙及其以后的清代要避讳,清代把历史文献中的“玄”改为“元”,玄鸟、玄武、玄黄均改为“元”,比如《千字文》中“天地玄黄”改作“天地元黄”。1927年,清代已经灭亡了十七年,陈寅恪还在遵循清代的避讳制度,这暗藏了他在撰写此联时要遵循的政治立场。
名流去世,各色人等围绕丧事处理往往会有一番角力,争夺话语权和主事权。结合王观堂最终以前清官服下葬的史实,这张草稿是请他人书写的文稿,说明遗老群体最终主导了王观堂的葬礼。王观堂的死因众说纷纭,各人撰写的挽联都有各自的理解和评论。王观堂去世后,陈寅恪先后写了几篇文字,除挽联外还有《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和《海宁王观堂先生纪念碑文》。传世有三方碑刻,折射出三个视角中的王观堂,也可以视作不同社会群体对王观堂生平及学术的阐释话语权争夺,颇为引人深思。
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师生共同树立了陈寅恪撰文的《海宁王先生之碑铭》,指出:“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写道:“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钜劫奇变;劫竟变穷,则经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他认为王观堂乃是为衰落的中华文化殉道、为捍卫独立自由之精神而死。这两块碑文的立场,较之挽联或许是陈寅恪的真实观点。
后来清华大学立了一块碑记,由王观堂的温州籍学生、古文字学家戴家祥撰文,沙孟海书写。
另外有一块鲜为人知的墓志铭,篆盖为《诰授奉政大夫,赏食五品奉,南书房行走,特谥忠慤公墓志铭》,拓片现存日本早稻田大学。王观堂去世后,废帝溥仪特批谥号“忠慤”,慤,是指诚实、谨慎。墓志铭撰书者均为王观堂在溥仪宫中任职时的同僚,内容也阐述了王的学术成就,更着重于其人格与学术的本源——君臣大义。这块墓志铭反映了清末遗老立场,这一群体把获得皇帝(已废)批准的谥号以及封赏的官职作为最大的哀荣,他们需要把王观堂盖棺定论塑造成既忠且慤的臣子形象。
三、称谓礼仪值得关注。
写给逝者的挽联、挽幛称谓有什么讲究?当今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并不太关注,也不太清楚。今人撰写挽联、挽幛,姓名称谓使用不合礼、不得体的情况比比皆是。
本联署款:“观堂先生灵鉴,后学陈寅恪拜挽”。对于逝者王国维,避讳称其号“观堂”,自己则连名带姓卑称“后学陈寅恪”,行为“挽”前再加敬辞“拜”。挽联挽幛中经常用到“灵鉴”、“灵右”、“灵席”等提称语,意思是希望供逝者之灵观看。比如马一浮挽友人联:“诸法不相知,识面今成身后事;孤吟曾枉和,同时或是梦中人。癸叔先生初未相识,近荷惠诗,旋闻奄化,礼无不答,何间幽明,聊顺世缘,敬希灵鉴,壬午秋九月,马浮拜挽。”“灵鉴”是哀挽对象的行为,因此本联稿上面加空格以阙表敬。
再来看古人的另一个实例:张自忠(1891-1940),字荩臣,后改荩忱,山东省临清人,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殉国。从当时的挽词挽联中,可以管窥哀挽中姓名称谓礼仪。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身份发通电:
张总司令荩忱殉国之噩耗传来,举国震悼。今其灵柩于本日运抵重庆。中正于全军举哀悲恸之余,谨述其英伟事迹,为我全体将士告。追维荩忱生平与敌作战始于二十二年喜峰口之役,迄于今兹豫鄂之役,无役不身先士卒。……其功虽未竟,吾辈后死之将士皆当志其所志,效忠党国,曾其敌忾,翦此寇仇,以完成荩忱未竟之志,是荩忱虽死犹不死也。愿我全体将士其共勉之。
蒋中正手启
民国二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
其他贤达撰写的挽词、题词:
荩忱将军殉国纪念题词。李济深敬撰并书。
荩忱不死。张上将自忠弟千古。冯玉祥题。
吊荩忱将军。董必武敬题,民记卅三年九月。
1943年5月16日《新华日报》刊载周恩来《追念荩忱上将》文云:“张荩忱上将于民国二十九年5月16日在襄樊战役中殉国,至今整整三年。……”
1947年6月国民政府国葬令:
故陆军上将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英毅超伦,矢心报国,于抗日期间督军保卫疆土,勋劳炳著,见危授命,壮烈忠贞,允为军人模范。令抗战成功自宜,特予国葬,用慰英灵而昭懋典著。内政部依法筹办定期举行此令。中华民国卅六年五月十日。
综上可见,以个人身份悼念张自忠的挽词、挽幛、题词,都尊称其字为“荩忱”,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葬令,则如古代朝廷文书、国史,直呼其名“张自忠”。
因此,挽联、挽幛等是写给逝者的,而不是写给家属的。挽联挽幛上面的姓名称谓,要遵循称呼逝者的礼仪规范,免姓避名,或称字,或称号。
清人非常擅长撰写挽联,有不少佳作传世,此风延续到民国早期。陈寅恪挽王国维联,受到当时名流贤达的一致好评,就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鲜活表现。
挽联长联的特殊书写样式
通常情况下,挽幛、挽联等会随葬礼焚化,文字内容也许会由家人、弟子整理,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整理刊行的文字会去掉称谓署款,只留内容,后人难以了解哀挽类姓名称谓使用习惯,也看不到挽联的书写格式。陈寅恪撰写的这副长联是请他人书写的,书者已不可考,当时也不知道书写成了什么样的字体和格式。
挽联的长联有特殊书写样式。普通的长联,需要写成龙门对样式,上联从右往左写,下联从左往右写,形式像是繁体的门字,因此成为龙门对。挽联长联的写法与此相反,上联从左往右写,下联从右往左写,和平常龙门对相反,两联形成相背之势,寓意“阴阳相背,生离死别”。
只有极少数好古博雅的人坚持这种格式,比如
方介堪先生挽夏鼐联稿:
念平生肝胆相照,苦乐连心,恸哭向京门,别未兼旬惊噩耗;
看今世旷代奇才,中西名宿,奇文传考古,天何不佑夺斯人。
方介堪挽夏鼐联联稿
挽顾公振乐前辈联:
生于衰世,躬历盛世,树桃李,得令终,积闰已经过茶寿;
以彼有涯,追求无涯,结善缘,赠书翰,承恩犹待说东嘉。
顾公前辈灵鉴,温州晚生马亦钊、沈国林,再晚生陈胜武拜挽
马亦钊、沈国林、陈胜武挽顾振乐先生联
挽叶嘉莹先生联:
毡裘真苗裔,进临中国四百年,剃发易服成往事,方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哀悼黉门失宗匠;
海宇女先生,泽被后学无算数,弱德莲心尚宽柔,忍看弦歌寥落,文脉陵夷,弘扬诗教仰斯人。
迦陵先生灵席,后学东嘉陈胜武拜挽。
挽叶嘉莹先生联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