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字体《千字文》在书法史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图景!

书法世家 2024-12-19 21:50:34

《千字文》的蒙学价值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影响

文|杨 勇 胡成诗

《千字文》作为一篇由1000个不同汉字组成的韵文,其四字一句,朗朗上口,且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成为继《急就章》之后的重要童蒙读物。同时,又因隋代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广泛传播,加之历代书法家的“千字文热”,众多字体《千字文》在书法史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图景。

《千字文》是中国传统蒙学历史上非常著名且流传久远的一部著作,据传关于《千字文》的由来有三种,一为临锺繇的《古千字文》,二为萧子范所撰写的《千字文》,三为梁周兴嗣所撰写的《千字文》,前二者均已失传。我们今天所说的《千字文》,指的就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命周兴嗣所作的《千字文》。

《太平广记》记载:“梁武帝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王羲之)书中搨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赏赐甚厚。”即梁武帝令殷铁石从王羲之真迹中选搨出不重复的1000字,“搨”不同于“拓”,“搨”为用纸覆在字迹上摹写,而“拓”为用纸覆在石碑刻石表面,然后用拓包蘸墨捶打纸面,使纸面呈现“白色”字迹。但是这1000字杂乱无序,梁武帝便让有才思的周兴嗣用这1000字写成一篇韵文,即今日我们所见之《千字文》。

董其昌楷书千字文(局部)

《千字文》是由1000个不同的汉字组成的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且押韵的四字长诗,它是继《史籀篇》《仓颉篇》《急就章》后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蒙学读物。《千字文》在当代的影响同样很大,虽然它成书时间离如今非常遥远,成文时的社会环境也与现代截然不同,但作为国学读本,其内容中仍然还是有很多价值有待发掘。

在隋代智永大量书写《千字文》并赠江南诸寺院后,历代均有书家热衷于书写《千字文》,如唐代有怀素的《大小草千字文》,元代有赵孟頫的《六体千字文》、钱逵的《四体千字文》、陆士仁的《四体千字文》,明代有文徵明的《四体千字文》,等等,甚至还有书家将不同字体的《千字文》收集编纂成字典,如清代汪以成《同文千字文》以及清代孙枝秀的《历朝圣贤篆书百体千字文》。至此,众多名家书写的诸体《千字文》构成了书法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千字文》在传统蒙学上的价值

《千字文》是传统蒙学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作品之一

宋御书院行书千字文(局部)

历史上最早的识字文本是战国时期秦国太史籀编写的《史籀篇》,但是到汉代《史籀篇》仅剩许慎《说文解字》中引用的籀文223字,字数不足以支撑识字需求,于是西汉史游撰写的《急就章》成为当时的主流蒙学读本,但因为《急就章》篇幅短小,仅1394字,只是生活常识及物品名的简单罗列,所以自南朝周兴嗣《千字文》产生后,从隋朝开始,便成为蒙学读本的主流,周兴嗣《千字文》虽然篇幅也十分短小,仅1000字,但其内容异常丰富,自然常识、历史典故、道德教化等都包含其中。

古今教育制度和识字教学方法不同,但是通过研究比较可以发现,现代教材大多通过理解式记忆在阅读中分散识字,并不符合儿童成长时期的记忆特征,反而是古老的《千字文》具有快速高效、识字量大、易于记忆的优势。《千字文》具有押韵、用典的特点,所蕴含历史文化信息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蕴含了如此丰富的知识却仅仅用了1000字,而且几乎不重复,它的识字效率是比较高的,这也是《千字文》作为蒙学读本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千字文》中蕴含的儒、释、道思想

《千字文》中体现出的主体思想是儒家思想,有学者从《千字文》为什么会取代《急就章》的角度作了研究,其中一点就认为“《千字文》中灌注了浓厚的儒家伦理观念,充满了儒家道德训诫的内容”,如“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三纲五常”“尊卑有别”等,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儒家思想,它们穿插在全文的各个部分,对正处于启蒙教育的孩童来说是非常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这也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所以《千字文》取代《急就章》成为蒙学读本的主流。

俞和篆隶千字文(局部)

除了儒家思想外,《千字文》也有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体现,如佛教虽然以“出世”思想为主,但通过因果轮回观念在生之修为和死之归宿之间建立连接,以此引导人去恶行善。“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和“指薪修祜,永绥吉劭”;道家思想如“索居闲处,沉默寂寥。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即离君独居,悠闲度日,整日不用多费口舌,清静无为岂不是好事。探求古人古事,读点至理名言,就可以排除杂念,自在逍遥。喜悦一增添,牵挂就排除了;烦恼一丢开,欢乐就到来了。虽然“归隐”“无为”“清净”其表面是道教的主张,但是在《千字文》这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韵文中仍有体现。

《千字文》中蕴含的教化功能

《千字文》开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至“海咸河淡,鳞潜羽翔”的18句主要介绍了自然常识;“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至“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的18句介绍了三皇五帝和夏、商、周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历史规律;“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至“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的30句描画了长安和洛阳两京华美轩昂的宫廷建筑、繁华文雅的宫廷生活和权臣们的气派奢侈生活;“磻溪伊尹,佐时阿衡”至“旷远绵邈,岩岫杳冥”的30句回顾了先秦和秦汉时期的一些名臣名将、历史事件和典故。

祝允明草书千字文(局部)

同时,《千字文》中关于社会关系规范的内容很多。关于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作为子女,对待父母要“曰严与敬”“孝当竭力”“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作为侄子,对待姑母、伯伯等长辈,要像对待父母一样敬重,“诸姑伯叔,犹子比儿”。作为兄弟,彼此之间要互相关爱,“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作为后辈,要按时虔诚地祭拜祖先,“嫡后嗣续,祭祀烝尝。稽颡再拜,悚惧惶恐”。作为臣子,应“忠则尽命”;最后结交朋友一定要志向相同,即“交友投分”。

这些自然、历史、文化的知识排比,以及社会关系的规范等,占到了全书篇幅的绝大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

二、《千字文》在书法史上的影响

启功先生有《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一文,列举了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写本、临本和刻本。一是写本也就是墨迹本(原件之一唐代流传到日本,现有影印本);二是敦煌发现的唐人蒋善进临本残卷;三是宋人薛嗣昌的摹刻本(碑刻现存西安碑林)。由此可见法书文献为保存而采用的各种复制方式。近代出现了影印出版技术,现今有了数字出版技术,这使法书文献的复制效果更为逼真,甚至能达到下真迹一等的效果,这为法书文献的长久流传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智永书《真草千字文》是法书文献流传的典型例证。

梦瑛篆书千字文(局部)

智永书《真草千字文》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经典的一本法帖,僧人智永本姓王,是“书圣”王羲之第7世孙。唐代张怀瓘《书断》评智永“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可见张怀瓘最推崇其草书,智永《真草千字文》中草书与王羲之草书气息非常相似,高古纯正,可见其在草书上所下的功夫之深。智永在书法上极用功,他曾在浙江吴兴永欣寺住了整整30年,每天深居简出,把时间都用来临摹王羲之的字帖,最后用坏了的笔头被埋进了一个深坑,砌成了坟冢,称之为“退笔冢”。

其楷书功力也极为深厚,起笔笔势十分明显且变化丰富,成为后世书家破解王羲之笔法的桥梁,让书法学习者“有迹可循”。其线条提按动作明显,对比强烈,类似写经体,结体端正中含变化,整体风格灵动飘逸,妩媚婉转,是后世书家学习楷书,上溯“二王”所绕不开的一个关键。

智永书《真草千字文》对中国书法史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延续了“二王”一脉的帖学道路。“二王”一脉在南朝之后逐渐衰微,北朝至隋朝时期崇尚碑刻,智永作为王羲之7世孙,苦学王羲之30年,写成《真草千字文》800本,分散给浙东诸寺,为后世留下了“王字”的式样,让其不至于中断。而后隋唐之际的虞世南学习智永书,成为初唐四大书法家,在书法上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师,这也形成了唐太宗极其推崇王羲之,赞其“所以详察古今,精研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至此,因为帝王的推崇,又一次开启了书坛崇“王”的热潮,帖学也慢慢回到了主流。

书法史上诸多书家都留下了以《千字文》为内容的作品,除了智永《真草千字文》,最著名的还有怀素《大小草千字文》、赵孟頫《六体千字文》、文徵明《四体千字文》。《千字文》作为作品内容来说,篇幅足够长,这也为后世学书者提供了更多了解书法家风格的机会。时至今日,以《千字文》为内容的创作作品也层出不穷。

《千字文》作为一篇韵律优美、内容丰富且字字不重复的四字韵文,在传统蒙学领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又因智永书《真草千字文》带动了历代书法家书写《千字文》的热潮,使其在书法史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如今,国家倡导对传统文化中优秀经典作品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千字文》无疑值得我们去了解、学习和转化。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0

书法世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