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持续大暴雨,造成多人死亡或失联,为何雨水很难排出去?

鲁老知识分享 2024-06-26 02:30:48

自古以来,暴雨便是自然界中令人敬畏的力量之一。

它带来的狂风暴雨、山洪肆虐常常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和损失。

历史长河中,无数次的暴雨水患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这种自然现象的不可小觑之处。

然而,即便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难以完全避免其带来的影响。

2024年6月16日,梅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暴雨。

而在此次梅州暴雨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水患的影子与现代城市困境的重叠。

古时候,暴雨引发的洪水往往导致房屋倒塌、农田被淹,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而在现代都市里,虽然有了更为先进的防御设施和预警系统,但极端天气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巨大压力依然存在,内涝成为新的难题。

一、梅州暴雨情况

自2024年6月16日起,广东省梅州市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大暴雨灾害。

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此次暴雨天气来势汹汹,在短短24小时内,局部地区的降雨量就高达396.3毫米以上。

远超历史同期水平,成为有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降雨事件。

在这场来势汹汹的天灾中,梅州的多个区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破坏。

受灾地区方面,以梅州市梅县区以及平远县等地最为严重。在这些区域内,大量的民居被淹没在极深的洪水中。

特别是地处低洼地带的居民区,洪水几乎将一楼完全淹没,许多居民被迫转移至二楼或更高楼层等待救援。

同时,商业街区也未能幸免,多家商铺因进水而遭受损失,货物被泡毁,店面内部设施严重损坏。

在山区县域,尤其是靠近山体的村落,情况更为危急。

连续数日的强降水导致土壤松动,最终引发了数十起大规模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事故。

据初步统计,平远县、蕉岭县等多个县镇都有多处大型山体发生滑坡,造成周边多所房屋被压埋,道路交通中断、水电中断。

此外,由于河流水位暴涨,部分小型水库和水坝出现险情,给下游村庄带来了极大的安全威胁。

其中,大部分遇难者是在突发的山体滑坡中被掩埋不幸身亡,或是在尝试涉水逃生过程中溺水而亡。

伤员则主要集中在被落石砸伤或因洪水冲刷的次生伤害中。

目前,救援队伍仍在全力搜救失踪人员,并努力恢复通讯联络以便更精确地锁定被困者的位置信息。

面对这场空前的自然灾害挑战,梅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迅速启动了一级应急响应机制,调动各方资源投入抗洪抢险工作当中去。

同时也得到了来自邻近省市乃至全国各地的支持与援助力量,共同参与到这场抗击天灾的战斗中来。

友情提示:因为本文字符偏长,文中可能会有“广告解锁模式”,不过好在平台新出政策中,广告解锁是免费的,大家只需看完即可继续阅读,在此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以及平台。

二、来源与应对

广东省梅州市出现的大暴雨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多种气象因素与地理环境条件共同叠加的结果。

“厄尔尼诺”现象无疑是此次大暴雨的重要推手之一。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呈现出异常活跃的态势,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更加复杂多变。

具体到梅州地区,这种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使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异常增强,为持续性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另一个关键那因素则梅州市所处的地理位置。

作为广东省的东北部地区,梅州紧邻山脉且地势相对低洼,这使得它成为周边山区洪水的自然汇集点。

当大量雨水在短时间内倾注而下时,这些地形特征加剧了洪水的形成和扩散速度,进而导致了严重的内涝灾害。

除此之外,近期冷空气活动的频繁也为这次极端天气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悉,在暴雨来临前数日,就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南下影响了广东地区,与上述提及的异常强盛的西南季风相遇并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

加上局部地区的上升运动得到加强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便引发了此次罕见的大范围强降水过程。

除了这些自然因素外,城市化进程中对于自然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影响也很大。

毕竟,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扩大,原本能够吸收多余水分的绿地也都被硬化路面所取代。

同时排水系统老化、设计标准滞后等问题,也在此次特大暴雨中暴露无遗。

使得排水能力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导致严重积水和内涝情况频发。

面对如此严峻复杂的形势挑战下,政府部门展现出了迅速而有效的应急响应能力。

根据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测,梅州市在6月16日发布了红色预警信号。

17日,市政府紧急启动了防汛I级应急响应,全面进入抗洪救灾状态。

这一及时的措施为后续的救援和疏散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随着暴雨的持续,多地出现积水内涝情况。

政府部门立即组织力量,深入一线进行受困群众的搜救与转移工作。

据悉,截至17日晚间,全市已成功转移并妥善安置数千名群众至安全地带,确保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并设立了多个临时安置点,为转移群众提供了食物、饮用水和必要的医疗救助。

在交通上,政府也很快携带重型机械和救援物资,赶赴现场进行抢险。

部分关键路段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通行,有效保障了救援物资和人员的快速进出。

同时,通讯设施的修复也大大提升了指挥调度的效率。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水库、堤坝等水利设施的巡查力度。

针对可能出现的河堤决口和水库溃坝风险点,相关部门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制度。

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等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多起管涌等紧急情况,避免了更大灾害发生。

同时,有关部门还协调了上游水库开闸泄洪,以减轻下游压力确保整体防洪形势稳定可控。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暴雨对水利设施的冲击,降低了次生灾害的发生概率。

除此之外,政府还积极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安排部署。

包括清理道路堵塞物、修复受损基础设施、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等一系列行动,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三、为何雨水很难排出

梅州市因暴雨遭遇洪灾,说到底还是城市无法将雨水排出去导致的。而梅州市的雨水很难排出,是多方面原因共同影响造成的。

首先自然是地理因素。

梅州市的地理位置比较特别,北方有整整五座高山,南面却地处低洼。

这种地势低洼、四面环山的地理环境,在暴雨来临时容易形成天然的"水盆",导致大量雨水汇聚并滞留。

与此同时,梅州所属地理位置上河流也很多。

在暴雨期间,这些河流的水位会迅速上涨,甚至可能出现洪水,增加了城市排水的压力。

而从人为因素来看,城市排水系统无疑也有问题。

此次暴雨过程中,部分区域降雨量超过了历史同期平均值,甚至达到了几十年一遇的水平。

在这样的极端天气条件下,城市原有的排水设施显得捉襟见肘。

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来看,一些老旧城区的排水管网设计标准确实偏低,其建设时期并未预见到如今这样频繁且强烈的降雨事件。

这些管道往往口径狭窄,无法迅速有效地排放大量积水。

根据市政部门的统计,许多老旧小区仍在使用这类过时的排水系统。

在特大暴雨面前,它们很容易达到承载极限,管网不堪重负,出现了严重的积水和倒灌现象,导致内涝发生。

另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地面硬化问题也是造成水流难以自然渗透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水泥和沥青所覆盖,原本能够吸收一部分降水的土壤层变得密不透风。

这意味着更多的降水将直接形成地表径流,增加了下水道的负担。

专家指出,每增加一平方米的水泥地面覆盖率就会减少相应比例的天然渗水量。

长此以往,将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循环产生深远影响。

再者,人为因素导致的堵塞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

尽管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打击乱丢垃圾行,并且采取定期清理下水道口杂物等措施来保持其通畅性。

但仍有不少市民出于方便考虑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到路边及河道中,造成了严重阻塞隐患点存在。

特别是塑料袋等不易降解物品,极易挂住管道内壁,阻碍正常流动速度,甚至引发完全堵的事故!

结语

梅州大暴雨再次敲响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警钟。

在自然界的力量面前,我们既感到自身的渺小与无力,也意识到科技进步与社会团结的重要性。

这场灾害不仅是对梅州市应急响应和城市管理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对我们未来发展规划与生态保护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

让我们铭记那些在暴雨中奋战在一线的英雄们,他们的无私奉献与勇敢担当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网 2024.6.19 广东梅州暴雨已导致1436间房屋倒塌,390公里公路受损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2024.6.18 广东梅州持续大暴雨,造成多人死亡或失联,为何雨水很难排出去?

0 阅读:0

鲁老知识分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