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寻找点茶亮点19:读杨无咎《玉楼春·茶》

彭克荣 2024-06-05 02:11:22

“玉楼春”,词牌名,又名“归朝欢令”“呈纤手”“春晓曲”“惜春容”“归朝欢令”等。以顾夐词《玉楼春·拂水双飞来去燕》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另有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两仄韵等变体。

读杨无咎《玉楼春 · 茶》

酒阑未放宾朋散。自拣冰芽教旋碾。调膏初喜玉成泥,溅沫共惊银作线。

已知于我情非浅。不必宁宁书碗面。满尝乞得夜无眠,要听枕边言语软。

一,酒阑未放宾朋散。自拣冰芽教旋碾。

1,酒阑未放宾朋散。

酒阑:酒筵将尽。

文史出处:

(1)《史记·高祖本纪》:“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2)裴駰集解引文颖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3)唐·杜甫《魏将军歌》:“吾为子起歌《都护》,酒阑插剑肝胆露。”

(4)鲁迅《集外集拾遗·诗之二》:“皓齿吴娃唱《柳枝》,酒阑人静暮春时”。

(5)宋代筵席往往在酒席将尽时茶宴开始。

苏轼《行香子·茶词》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2,自拣冰芽教旋碾。

(1)“拣冰芽”:

茶品名,宋代贡茶“龙团凤饼”中的极品,又名“拣芽”、“银丝水芽”和“银丝冰芽”。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 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款可以说是旷世绝品的新茶,把前面的大小龙凤团都给比下去了。这就是用“银丝水芽”精制而成的,“银丝水芽”又叫“银丝冰芽”。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宣和庚子岁,漕臣郑公可简始创为银丝水芽。盖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其制方寸新銙,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园胜雪”。历经三榨十六水十二宿火始成,时人称:“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每斤计工值四万,造价惊人”。

(2)“教旋碾”:

把“龙团凤饼”碾磨成粉,宋徽宗《大观茶论》阐述用“罗碾”而不用石磨。

“罗碾

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掏拣捶磨所成,间有黑屑藏干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已细青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之色”。

拣芽中的冰丝水芽研磨成粉后:

二,调膏初喜玉成泥,溅沫共惊银作线。

1,调膏初喜玉成泥。

“调膏”:

(1)古藉中茶的膏和胶也有记载:

A,陆羽《茶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

B,苏痹《十六汤品》:”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若手颤臂亸,惟恐其深,瓶嘴之端,若存若亡,汤不顺通,故茶不匀粹。是犹人之百脉,气血断续,欲寿奚苟,恶毙宜逃”。

C,蔡襄《茶录》:“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

D,宋徽宗《大观茶论》:”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量茶受汤,调如融胶”:

茶粉不溶解于水,而是茶粉颗粒中内含物在水中浸出,茶学界把这种物质叫“水浸出物”。当今虽然可以利用现代粉碎技术,把茶粉粉碎到2000目,但茶粉微小颗粒在水中仍然以悬浮状的形态存在而不溶解于水。

茶叶的水浸出物还是要从茶粉颗粒的中心向表面渗出。茶叶中茶蛋白以及果胶、糖类等物质渗出现于茶粉颗粒的表面,让茶粉颗粒与颗粒之间的胶状物质重新咬合。而我们随后注汤击拂的并不是茶粉颗粒的本身,而是茶粉与茶粉之间重新咬合体。以至在注汤击拂过程中出现“白乳浮盏”和“如疏星淡月”奇观。

出现“白乳浮盏”和“如疏星淡月”奇观。

水浸出物在水中析出的速度与茶叶和水的接触面积成正比。当茶粉在水中其水浸出物析出完毕,成为茶汤时,任何外力作用均可使其乳花再现。

(2),“拣冰芽”这种茶品的颜色是玉白色的,以致研磨的茶粉呈玉色叫“玉尘”,调膏会“玉成泥”。

A,袁说友:

武夷十月尝先春,

风生两腋撩诗人。

玉尘一缕轻且纯,

不与凡味争比邻。

铛中碧玉涛涌银,

七碗不厌烹啜频。

书窗假寐熟欠伸,

重煎倍觉滋味匀。

B,刘才邵:

炉烟尽日飘香雾,

茗盌浸汤搅玉尘。

莫怪更深寒力减,

瑶墀今日布王春。

C,李吕:

中坻出盘陀,

曲突非刻画。

仙翁碾玉尘,

盈瓯试春色。

D,傅察:

不但蠲烦起醉仙,

能令古莽失多眠。

春风乍拂千岩上,

晓雨初沾百草前。

绛缕缝囊包紫璧,

玉尘凝盌照清烟。

今人嗤点前人拙,

未肯须依古法煎。

E,赵汝腾:

东风未经无边草,

北苑先抽绝品芽。

六辔行山清雾潦,

一枪入焙带烟霞。

凤呈奇羽名仙麓,

龙护香泉供帝家。

万碾玉尘飞动处,

鬼犹劳矣阅人耶。

调膏。

当你调膏开始,慢慢推动茶筅,推至‘’如胶‘’状物体的产生大约需要半分钟左右。

此时,明显的推动茶筅在手中的阻力感产生。这种阻力感越强,说明茶粉的品质越优秀,实质是茶粉中水浸出物越丰富。而宋徽宗在九百年前去论证“调如触胶”的论点,是茶粉品质与操作方法的有效统一。

2,溅沫共惊银作线。

银作线

让沫饽站起来呈“银作线”的物质是茶叶中有粘性的胶状物。

茶叶中以胶状存在的物质或改性后成为胶状物有哪些:

(1)蛋白质(占干物质总量的20%~30%),能溶于水直接被利用的蛋白质含量仅占1%~2%,但茶蛋白98%是疏水蛋白,不溶解于水。

(2)糖类(占干物质总量的20%~25%)

茶叶中的糖类物质包括单糖、寡糖、多糖及其少量其他糖类。其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20%~25%。

单糖和双糖又称可溶性糖,易溶于水,含量为0.8%~4%,茶叶中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物质,含量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以上,多糖不溶于水。

(3)果胶(占干物质总量的4%)

茶叶中的果胶等物质是糖的代谢产物,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4%左右。

但果胶大部份不溶解于水,茶叶中的果胶含量与茶叶的生长期长短有关,高海拔的古树茶最高可达15%。

锹作线

宋代的制茶工艺采用鲜叶蒸茶制团工艺,没有杀青而极大地保持了蛋白酶的活性,从而在一个月的生产周期中使茶蛋白水解。二是采用三榨茶精工序,三是采用了十二道水水磨茶粉工序,四是采用了过黄的十二宿火烘焙工序。对不溶于水的茶蛋白、糖类和果胶实施了生物改性和物理改性,成为一种“融胶”的水溶性物质,而“银作线”就是这种水溶性胶状物。

银作线

三,已知于我情非浅。不必宁宁书碗面。满尝乞得夜无眠,要听枕边言语软。

上景下情。

上片讲的是当时的点茶;

下片抒发的是一种情怀。

这不仅是宋诗的格律,更是宋式点茶的程式:

董嗣杲·《周孚与高伯庸同游王氏庵归而闾丘仲诗至因次其二》

“法水堪湔垢,

僧庐自辟尘。

饭炊云子熟,

茶泛乳花匀。

草草情何厚,

匆匆迹易陈。

他年辋川上,

为画两纶巾”。

诗中道出了点茶茶宴礼仪:礼茶七步:

第一步:净手,“法水堪湔垢”。

净手

第二步:净心,“僧庐自辟尘”。

净心

第三步:奉食,“饭炊云子熟”。

奉食

第四步:奉茶,“茶泛乳花匀”。

奉茶

第五步:交流,“草草情何厚”。

交流

第六步:道别,“匆匆迹易陈”。

道别。

第七步:怀念,“他年辋川上,为画两纶巾”。

九百年后,盛景重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