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寻找点茶亮点18:读杨无咎《醉蓬莱》

彭克荣 2024-06-02 15:28:38

“醉蓬莱”,词牌名,又名“醉蓬莱慢”“雪月交光”“冰玉风月”“玉宇无尘”。

以柳永《醉蓬莱·渐亭皋叶下》为正体,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一句四仄韵,后段十二句四仄韵。

另有双调九十七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变体。代表作品有苏轼《醉蓬莱·重九上君猷》等。

读杨无咎《醉蓬莱 》

见禾山凝秀,禾水澄清,地灵境胜。天与珍奇,产凌霄峰顶。嫩叶森枪,轻尘飞雪,冠中州双井。绝品家藏,武陵有客,清奇相称。

坐列群贤,手呈三昧,云逐瓯圆,乳随汤迸。珍重殷勤,念文园多病。毛孔生香,舌根回味,助苦吟幽兴。两腋风生,从教飞到,蓬莱仙境。

这是一篇非常完整的茶词,运用现代长镜头方式,从禾山禾水拉至双井,再聚焦一棵茶树,从茶叶的茶品到点茶,分茶,品茶,到最后饮茶的功效及饮后感受,一一吟唱,完美地唱赞了双井茶的美妙,是一曲不可多见的对双井茶的赞美词:

一,见禾山凝秀,禾水澄清,地灵境胜。

1,禾山与禾水。

(1)禾山。又名秋山。即今江西永新县西北秋山。《舆地纪胜》卷31吉州:禾山“在永新县西北六十里,其趾五百里。昔有嘉禾生其上,故曰禾山。有甘露禅院。其巅平袤,奇峰累累,有覆舟之状者七十一。旧传唐宰相姚崇未遇时卜居于侧。元绛有诗题亭上”。

《清一统志·吉安府一》:禾山“以山在兑方,一名秋山。

禾山履船石

(2)禾水。禾水即永新江。《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永新县:永新江“在县南。源出禾山,亦曰禾江。东流合琴亭、胜业诸水,至县东,又东会群川入泰和县界,会牛吼江入赣江”。

(3)禾山山麓,禾水环绕,正是名茶好出处:

二,天与珍奇,产凌霄峰顶。嫩叶森枪,轻尘飞雪,冠中州双井。绝品家藏,武陵有客,清奇相称。

(1)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自景祐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红纱囊装:贡茶)。

双井白芽

(2)北宋名臣黄庭坚是江西修水人,双井茶是黄庭坚馈赠友人的礼物,但是经常只赠送给与他关系比较亲近的友人:

A,《双井茶送子瞻》:

“人间风日不到处,

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

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

落硙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

独载扁舟向五湖。”

B《以双井茶送孔常父》:

“校经同省并门居,

无日不闻公读书。

故持茗椀浇舌本,

要听六经如贯珠。

心知韵胜舌知腴,

何似宝云与真如。

汤饼作魔应午寝,

慰公渴梦吞江湖。”

C,《答黄冕仲索煎双井并简扬休》:

“江夏无双乃吾宗,

同舍颇似王安丰。

能浇茗椀湔祓我,

风袂欲挹浮丘翁。

吾宗落笔赏幽事,

秋月下照澄江空。

家山鹰爪是小草,

敢与好赐云龙同。

不嫌水厄幸来辱,

寒泉汤鼎听松风,

夜堂朱墨小灯笼。

惜无纤纤来捧椀,

惟倚新诗可传本。”

根据黄庭坚描述:

“家山鹰爪是小草,

敢与好赐云龙同。”当年双井茶虽然是散茶,但其品质不亚于密“云龙”。

(3)吕南公《以双井茶寄道先从以长句》:

“乃惠双井茶,

云腴品居一”。

(4)方岳《黄宰致江西诗双井茶》

黄侯授我以江西诗禅之宗派,瀹我以双井老仙之雪香。

砖炉春着兔毫玉,

石鼎月翻鱼眼汤。

夜窗搜搅十年读,

候虫鸣秋声殷墙。

乃翁诗家第一祖,

不用棒喝行诸方。

掀翻杜陵自作古,

夜半衣缽谁升堂。

单传横出二十六,

未许歙梅洪雁行。

雅闻滕阁藏墨本,

欲往从之山阻长。

牙签大册忽在眼,

荒苔茅屋森珩璜无此光。

宜州戍楼山月苦,

茫茫参到无何乡。

(5)周紫芝《子绍许分双井茶未至》

睡眼昏昏睡不开,

可怜辜负小窗梅。

须烦双井一杯雪,

唤取竹坡春梦回。

(6)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

鹰爪新茶蟹眼汤,

松风鸣雪免毫霜。

细参六一泉中味,

故有涪翁句子香。

日铸建溪当退舍,

落霞秋水梦还乡。

何时归上滕王阁,

自看风炉自煮尝。

六位高手一一阐述双井茶的美妙,美在何处,妙在何地,词中开汤:

三,坐列群贤,手呈三昧,云逐瓯圆,乳随汤迸。

1坐列群贤,手呈三昧。

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引用三昧手作为点茶高手代称:

宋·释德洪:“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

宋•张扩:“乳花元属三昧手,竹斋自试鱼眼汤。”

元代点茶在官层开始衰落,但文人中仍在流传,三昧手也是常有代称,元·张雨《游惠山寺》:“速唤点茶三昧手,酬我松风吹兔毫。”

明代、清代泡茶法占主流,点茶法仍受一些文人推崇,三昧手仍见于诗文。

明·韩奕:“欲试点茶三昧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清·纪炅:“碾就龙团谷雨前,乳香云脚逗轻烟。煎茶原有真三昧,品水常思第一泉。”

何谓三昩,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晋慧远《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指修行已经到达很高的境界。早先点茶高手一般出于寺庙僧人,五代沙门福全,北宋南屏谦师,都是一代高僧,世人尊称佛法大师谓三昧。二是点茶前有一个入定程式,禅师在悟道后,行住坐卧皆是定,可谓无时不在定,无有不定时。即定即慧,定慧等持是禅师修行功夫的境界。在点茶过程中会进入一个忘我的境界,此时正如《茶榜》中所言:

茶是法,法是茶,尽十方世界是个真心;

心即佛,佛即心,转八识众生即成正觉。

在点茶时,自内证的三昧境界在汤花变幻过程中呈现,如有神助,出现盏动,汤动,壶动,水动,筅动,通过人动达到瞬间的动态平衡,使汤面出现瞬间散灭的花鸟鱼虫走兽等等令人难以置信的动态画面,此时点茶之人与所点之茶合二为一,能所双亡,入于三昧定境,亦即禅茶一味。

2,云逐瓯圆。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所展示“七汤法点茶”第四汤时说“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真精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正是“云逐瓯园”现象。

在第四汤的击拂过程中,汤面水乳交融在继续进行,慢慢地使液面形成粘性,乳面不停地扩大而水面慢慢缩小,而在击拂时悬浮在沫饽中的水珠,而随波逐流的茶粉颗粒也悬浮在沫饽之中。此时容器中也就出现了一种“云逐瓯圆”动态的神奇画卷,宋代的点茶高手都有描述:

(1)王庭珪:

踏梯割得紫云归,

琢就双轮半尺围。

晴日午窗新睡起,

掌中轻转雪花飞。

(2).曾丰:

天拥云堆浮玉乳,

波摇日影弄金花。

诗中已醉那消酒,

饭后虽酲可废茶。

(3).韦骥:

点疑白雪盈瓯泛,

啜恐清风两腋来。

却抒短章酬雅贶,

画墁何以谢琼瑰。

(4)冯行时:

云涛雪浪有变化,

扃鐍苞宜何郁郁。

痛尝七碗岂不愿,

待营一饱终无及。

(5).许及之:

杨子长条玉作葩,

花光冻棘眩冰花。

短蓬几见空相似,

捕影图成试吃茶。

(6).强至:

苍玉碾底碎,

浮云碗面走。

一饮睡魔竄,

空肠作雷吼。

(7).黄庭坚:

乳花翻椀正眉开,

时苦渴羌冲热来。

知味者谁心已许,

维摩虽默语如雷。

(8).邓肃:

击拂共看三昧手,

白云洞中腾玉龙。

堆胸磊块一浇散,

乘风便欲款天汉。

“云逐瓯圆”是宋代点茶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随之而来的是七汤法点茶的第五汤:

3,乳随汤迸

即乳花发立。宋徽宗《大观茶论》第五汤:“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

在五汤“发立”过程中,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醉倒,为之驻足留下赞美诗篇:

吕愿中 : "茗碗已惊浮雪浪"。

蔡 襄 :"独对炎晖看雪花"。

欧阳修 : "试目向空看乳花"。

王安石:”暗香一阵连风起,知有蔷薇涧底花”。

杨万里:”瓯面云烟乳作花”。

苏轼:”觉来烹石泉,紫笋发轻乳”。

陆游:“晴窗细乳戏分茶”。

洪适:”茗花泛轻碗,烟篆度虚棂”。

黄庭坚:”乳花翻碗正眉开”。

汤花的“发立”操作也是在整个“七汤法点茶”中难度最大的一个步骤,最后以完美呈现浚霭凝雪的晴窗细乳。如果我们把第四汤描绘成“云逐瓯圆”的话,则第五汤则是杨万里:水乳交融的“瓯面云烟乳作花”。

乳花成功发立后,用茶筅筅丝轻推盏面,向下推只见乳花不见水,平推平面起波澜,往上推堆乳成花。第五汤的奇观是三汤和四汤注汤击拂效果的积累。

四,珍重殷勤,念文园多病。毛孔生香,舌根回味,助苦吟幽兴。

明代许次纾说品饮点茶乳花:“乳嫩细滑,香郁鼻端,病可令起,疲可令爽”。

文园即司马相,如患糖尿病,吃茶祛病身起成典故。文人苦吟无果,疲惫不堪,吃茶后毛孔生香舌根回味助幽兴。唐代卢仝吃茶三碗,高歌:“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再吃下去不得了:

五,两腋风生,从教飞到,蓬莱仙境。

唐玉川子卢仝:“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醉蓬莱》不知蓬莱在何处?

蓬莱山,不知何人醉蓬莱?

八仙已在蓬莱醉,

人间仙境醉蓬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