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 年 11 月 29 日 23 时 08 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 F 遥十五运载火箭喷射出炽热的火焰,托举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划破夜空,飞向浩瀚宇宙。飞船舱内,56 岁的邓清明眼神坚定,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时刻。经过 24 年的漫长等待,他终于踏上了飞天之旅,实现了自己的航天梦。
回首这 24 年,邓清明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执着。他是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从 1998 年入选航天员大队的那一刻起,飞天的梦想便在他心中生根发芽。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和他开玩笑,在多次任务中,他都以备份航天员的身份,与太空失之交臂。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进行着高强度的训练,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逐梦起点:少年壮志,结缘航天
1966 年,邓清明出生在江西宜黄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家中兄妹五人,他作为长子,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辛与责任的重量。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读书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邓清明深知这一点,因此学习格外刻苦,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
高中时期,邓清明的生活被学习和帮衬家庭填得满满当当。学校离家有 20 多里的路程,为了节省路费,每个周末他都选择步行往返。一路上,他或是思考着课堂上的难题,或是计划着回家后要帮父母做的农活。艰苦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对未来的憧憬,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
1984 年,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高考前夕,空军到邓清明所在的学校招飞。这一消息如同一束光照进了他平凡的生活,在父母的鼓励下,邓清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经历了层层严格的考核,从身体素质测试到文化知识考试,每一项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幸运的是,邓清明凭借着出色的身体素质和扎实的知识储备,顺利通过了各项考核,成为了一名飞行学员。
这个消息在小小的村子里引起了轰动,乡亲们纷纷前来祝贺,父母脸上也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家人的责任,邓清明踏上了北去的火车,前往保定飞行员预备学校,开启了他与星空的不解之缘。
在预备学校的日子里,邓清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强度的训练和严苛的要求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飞行的热爱坚持了下来。每天,他都要进行大量的体能训练,长跑、俯卧撑、仰卧起坐,每一项都力求做到最好;同时,还要学习复杂的航空理论知识,从飞机的构造原理到飞行力学,每一个知识点都烂熟于心。
1985 年,我国进行大规模裁军,空军规模也随之缩减,那一届的淘汰率高得吓人,很多人都打起了退堂鼓。但邓清明没有丝毫退缩,他凭借过人的素质和刻苦学习,咬牙坚持了下来。此后,他前往空军第八飞行学院进行飞行训练,在训练之余,他还会给家人写信,分享自己的训练生活。弟弟清华还记得哥哥在信中写道:竞争带来的压力,更胜过身体上的劳累,我是农村走出去的孩子,能吃苦也肯吃苦,不想让家人失望。
邓清明更加刻苦训练,“我坚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努力做好,一个科目一个科目认真攻克”。凭借着这样的信念,1987 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了吉林省延吉市的某歼击机团,正式成为了一名空军飞行员。在接下来的十年飞行生涯中,邓清明不断磨练自己的飞行技术,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还担任了飞行大队副大队长。他的飞行技术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多次出色完成各项飞行任务 。然而,邓清明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飞向更广阔的宇宙,探索未知的太空 。
入选航天员:荣耀开端,严苛挑战
1996 年,我国开始选拔首批航天员,从 1500 多名空军飞行员中进行筛选,其选拔标准之高、过程之严,堪称万里挑一。邓清明凭借着过硬的飞行技术、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出色的心理素质,成功脱颖而出,成为了 14 名预备航天员之一。1998 年 1 月 5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邓清明光荣地成为了其中一员,从此开启了他的航天员生涯。
当邓清明第一次穿上带有航天徽标的航天服,佩戴上那象征着荣誉与使命的航天徽章时,心中的自豪与使命感油然而生。他深知,从这一刻起,自己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与未知的航天之路。
成为一名航天员,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这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身体素质,还得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扎实的知识技能以及卓越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邓清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身体素质方面,航天员要承受火箭发射时的巨大过载、太空的失重环境以及返回地球时的冲击。为了适应这些极端条件,邓清明需要进行各种高强度的训练。离心机训练是其中最为残酷的一项,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中,他要承受高达 8 倍重力加速度的压力,脸部因强大的离心力而严重变形,呼吸也变得异常困难,但他始终咬牙坚持,从未按下那代表放弃的红色按钮 。
心理训练同样不可或缺。在狭小密闭的空间里,长时间的孤独与寂寞容易让人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为了提高心理适应能力,邓清明会参加隔绝训练,在狭小的隔离室中独自生活数天,按照既定的作息时间表进行心理和生理测试,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孤独的能力。
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航天员需要掌握近 60 门学科的知识,涵盖高等数学、力学基础、气象学、电子学、自动控制、航天医学等多个领域 。对于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邓清明来说,这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白天,他认真聆听专家授课,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晚上,当别人都已入睡,他还在挑灯夜战,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做着大量的练习题。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直到完全理解为止。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邓清明还要接受各种实操训练。从飞船的模拟驾驶到出舱活动的演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他熟练掌握。在模拟失重水槽训练中,他身着重达 200 多公斤的水下训练服,在水中模拟太空的失重状态,进行舱外转移、设备组装等操作。每次训练结束,他都累得精疲力竭,但他从不抱怨,反而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自己的操作技巧。
多次备份,失之交臂
2010 年,经过层层选拔,邓清明终于入选了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这是他第一次离飞天梦想如此之近 。得知这个消息的那一刻,邓清明激动得彻夜难眠,他深知,这是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也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认可。
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邓清明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每天,他都早早地来到训练场地,进行各种模拟飞行训练和技术操作练习。在模拟飞船座舱里,他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反复熟悉各种仪表的操作和应急情况的处理流程。那些密密麻麻的操作手册,他早已烂熟于心,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步骤都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离心机训练是最为艰苦的项目之一,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中,他要承受高达 8 倍重力加速度的压力,脸部因强大的离心力而严重变形,呼吸也变得异常困难。但他始终咬牙坚持,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为了飞天,再大的痛苦都能忍受。每次训练结束,他都累得瘫倒在地,但稍作休息后,又会继续投入到下一轮训练中。
然而,命运却在此时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最终的选拔中,邓清明以微小的分差落选,与神舟九号的飞天之旅失之交臂。当得知这个结果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了失落和无奈,多年的努力仿佛瞬间化为泡影。但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他深知,航天事业是一个集体的事业,每一个航天员都是这个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无论主份还是备份,都是为了完成任务。
“神九” 发射升空的那一刻,邓清明在地面上默默地注视着天空,心中满是对战友的祝福。他在地面按照手册,跟天上的航天员一起把所有程序都走了一遍,做到哪一步就打一个勾。他说:“作为备份的任务,不是从基地回来了,任务就结束了。我的战友安全回来了,这才是做备份的结束。”
神十再度擦肩:咫尺之遥,梦碎瞬间神九的落选并没有让邓清明气馁,他很快从失落中走了出来,重新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等待着下一次机会的到来。2013 年,神舟十号任务的选拔开始了,邓清明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再次入选了任务梯队。
这一次,他更加刻苦地训练,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深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离飞天梦想更近一步。在训练之余,他还会主动与其他航天员交流经验,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共同进步。
然而,命运似乎又一次捉弄了他。在最后的选拔中,邓清明再次以毫厘之差落选。当结果公布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迷茫。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如此努力,却总是与梦想擦肩而过。此时的他已经 47 岁了,年龄的增长让他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他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机会能够实现飞天的梦想 。
“就这样一个很小的差距,让你失之交臂,让你止步发射塔前。” 邓清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心中依然充满了遗憾。但他没有被挫折打倒,他告诉自己,只要还在航天员大队一天,就不能放弃飞天的梦想。
神十一的沉重打击:全力备战,终成遗憾2016 年,神舟十一号任务的消息传来,邓清明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选拔。这一次,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他知道,这可能是他离飞天梦想最近的一次,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机会。
为了这次任务,邓清明进行了大量艰苦的训练。他参加了 33 天模拟验证试验,和另一名航天员陈冬住进了不到 10 平方米的密闭舱内,与外界完全隔绝。在密闭舱内,灯一直开着,机器的震动与噪声环绕不歇,他们不能出去,不能洗澡,无聊时只能两两相对。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要完成各种模拟任务,考验着身体和心理的极限。
在模拟失重水槽训练中,他身着重达 200 多公斤的水下训练服,在水中模拟太空的失重状态,进行舱外转移、设备组装等操作。每次训练结束,他都累得精疲力竭,但他从不抱怨,反而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自己的操作技巧。
然而,命运再次对他露出了残酷的一面。在发射前一天,总指挥部召开会议,宣布由景海鹏、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邓清明再次成为了备份。当听到这个结果的时候,邓清明整个人都懵了,他感受到整个大厅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那一刻,他的内心五味杂陈,有失落、有不甘、有痛苦,但更多的是对战友的祝福。
他转过身面对景海鹏,紧紧地抱在一起,说了一句:“海鹏,祝贺你!” 景海鹏也深情地回了一句:“谢谢你,兄弟!” 接近两分钟的时间里,整个问天阁大厅非常安静,这一幕,令在场的许多人流下了泪水。多年后,邓清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表示:“个人的荣誉、个人的得失,在这一刻真的不是特别重要。谁完成任务,都是完成任务。谁在飞,都是航天员在飞。因为只有航天员把任务完成,哪怕是作为备份,你的付出是值得的。”
背后的付出与支持
在逐梦飞天的道路上,邓清明不仅要面对精神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挑战,还要承受身体上的病痛折磨。2013 年年底,也就是 “神十” 任务后不久,邓清明在一次例行体检中,被查出肾脏中有细小的结石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小结石或许并不会引起太多关注,甚至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对于航天员而言,这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在太空的失重环境下,结石很可能会游离出来,导致疼痛、血尿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为了不因为这个 “小石头” 影响自己的飞天梦想,邓清明毅然决定接受手术。
手术的过程并不顺利,他选择了疼痛难忍的超声波碎石手术,希望能尽量减少对身体的创伤,不留下明显的伤痕。然而,第一次碎石手术并没有完全成功,结石没有被全部取出,这让他持续剧痛、尿血了一个多月。那段时间,他的身体和精神都遭受着巨大的折磨,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尽快康复,重返训练岗位,继续追逐自己的飞天梦想。
终于,在第二次超声波手术之后,结石被成功取出。那一刻,邓清明感到自己的梦想重新被点燃,他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为飞天做准备了 。
家人的默默支撑:理解包容,温暖港湾在邓清明漫长的航天逐梦路上,家人始终是他最坚强的后盾,给予他理解、支持和鼓励。妻子满颜红,这位温柔而坚强的女性,默默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自从邓清明成为预备航天员以后,他要不断参加各种各样的训练,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即便回到家中,邓清明也是一头扎进书房学习,想和父亲说说话,女儿邓满琪都找不到机会。家庭的琐事、女儿的教育,都落在了满颜红一个人的肩上,但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每次当邓清明作为备份航天员返回北京,妻子满颜红都会专门穿上一身红色衣服,和女儿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用最灿烂的笑容给他鼓励和安慰。2016 年 10 月,邓清明第三次入选神舟十一号任务备份乘组,最终却又一次与太空失之交臂。妻子去机场接他回家后,邓清明去洗手间放声大哭,妻子满颜红安慰他说:“不管结果怎样,我们这些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努力了,奋斗了,我们无怨无悔!”
女儿邓满琪,在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从对父亲的不理解到理解、崇拜的转变。小时候,她总是抱怨父亲总是忙碌于训练和任务,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每次学校开家长会,看到其他同学的父亲都能出席,而自己的父亲却总是缺席,她的心里难免会有些失落。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当她自己也成为一名航天人后,她开始逐渐理解父亲的执着和坚守。她深知,父亲所从事的事业是多么伟大,他的每一次训练、每一次努力,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2013 年神舟十号任务时,邓满琪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代职。“神十” 发射的前几天,邓清明也作为任务备份乘组成员来到了酒泉,入住问天阁。由于航天员乘组在飞行前要进行医学隔离,两人只能隔着问天阁的围栏见面。邓满琪对父亲说:“爸爸,飞天的梦想只离你一步之遥,不管结果如何,你都要加油啊!” 转身离去的那一刻,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
2016 年,邓清明再次落选神舟十一号任务,回到家后,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卫生间里放声大哭。邓满琪看到父亲如此难过,心中满是心疼。当晚,她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看到了你染过的头发里面暗藏的白发,为你在这一岗位默默奋斗的这 20 年而心疼。爸爸,你把你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是我见过最敬业的人、最无私的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与你并肩奋斗的日子让我迷恋,你永远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 这封信,不仅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理解和支持,也成为了邓清明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 。
永不放弃的守望
在多次落选的巨大打击下,邓清明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始终坚信,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一定有机会实现飞天的梦想。
“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这句话成为了邓清明的座右铭,也激励着他在无数个日夜中坚持训练。他深知,作为一名航天员,无论是主份还是备份,都肩负着同样的责任和使命。每一次训练,他都全力以赴,将其视为真正的任务来对待。
在日常训练中,邓清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律和专注。他每天早早地来到训练场地,进行各种体能训练和技术操作练习。长跑、游泳、力量训练,他一项都不落下,不断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提升身体素质。在模拟飞行训练中,他反复练习各种飞行操作和应急处置程序,力求做到熟练掌握、万无一失。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数据都要做到精准无误。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失误,他都会反复琢磨,找出原因,加以改进。
除了完成日常的训练任务,邓清明还主动给自己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他还积极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和试验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模拟失重水槽训练中,他主动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训练次数,不断提高自己在失重环境下的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每次训练结束后,他都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与其他航天员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提高。
“宁可备而不用,决不用而无备。” 邓清明时刻以这句话来提醒自己,无论训练多么艰苦,无论等待多么漫长,他都始终保持着最佳的状态,时刻准备着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挑选。他就像一颗默默坚守的螺丝钉,虽然没有在聚光灯下闪耀,但却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他的心中,航天事业是无比崇高和伟大的,个人的得失与荣辱在国家的利益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只要能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他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圆梦神舟十五:坚守终得回报
2022 年,命运的齿轮终于开始转动。这一年,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的选拔工作拉开帷幕,56 岁的邓清明再次报名参加。此时的他,已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但他对飞天的渴望依然炽热如初。在为期两年的封闭训练中,邓清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每天早起晚睡,刻苦学习新的知识,反复练习各种操作技能。面对高强度的训练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之意。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 年 11 月 28 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人员名单,邓清明的名字赫然在列。那一刻,他激动得热泪盈眶,24 年的等待,终于迎来了这一刻。
2022 年 11 月 29 日 23 时 08 分,随着一声令下,长征二号 F 遥十五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邓清明坐在飞船舱内,看着窗外逐渐远去的地球,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多年的付出和坚持都化作了此刻的自豪与骄傲。
11 月 30 日 5 时 42 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成功对接。7 时 33 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首次实现 “太空会师”。两个乘组的 6 名航天员在空间站里紧紧相拥,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的笑容。这一刻,不仅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邓清明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在接下来的 182 天里,邓清明和他的队友们在空间站里完成了一系列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他们进行了 4 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他们开展了多项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为我国空间站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们还通过天地通话、太空授课等方式,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中国航天的伟大成就,激发了无数人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向往 。
2023 年 6 月 4 日 6 时 33 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当舱门打开的那一刻,邓清明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地走出舱门。他向现场的工作人员和迎接的人群挥手致意,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这一刻,他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诠释了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精神。
致敬航天精神
邓清明的故事,是一部关于梦想、坚持与奉献的传奇。他用 24 年的坚守,诠释了中国航天人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航天事业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付出与努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的载人航天精神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不会像邓清明一样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和漫长的等待,但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当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妨想想邓清明,想想他在面对一次次失败时的坚定与执着。他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
让我们向邓清明致敬,向所有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航天人致敬!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