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大宋第一“吃货博主”,被贬路上的美食传奇

孤影老王头 2025-03-05 09:44:34
苏轼 “吃货日记” 上热搜

最近,苏轼的 “吃货日记” 突然在网络上掀起一阵热潮,成功登上热搜。大家惊觉,这位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不仅诗词文章流传千古,在美食领域更是有着独特的造诣。他一生宦海沉浮,被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却在这坎坷的旅程中,留下了一路的美食传奇,也难怪网友们纷纷调侃:苏轼才是美食博主的鼻祖!

“吃货” 东坡初印象

苏轼对美食的热爱,从他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中便可见一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一句诗将他对荔枝的喜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被贬惠州期间,他深深被当地的荔枝所吸引,每日品尝,甚至发出愿长久做岭南人的感慨,足见荔枝的美味让他沉醉其中。还有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仅仅十个字,就将鱼的鲜美和笋的清香勾勒出来,让我们感受到苏轼对美食敏锐的感知和由衷的赞美。

黄州岁月:东坡肉的诞生

(一)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苏轼的人生转折,发生在元丰二年(1079 年) ,这一年,他遭遇了著名的 “乌台诗案”。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新党罗织罪名,指控他在诗文中讥讽朝政。他从湖州知州任上被逮捕,押解至京城,在御史台狱中度过了一百多个日夜。

这场文字狱对苏轼的打击是巨大的,他不仅面临着生死考验,还经历了精神上的折磨。在狱中,他写下了两首《狱中寄子由》 ,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和对家人的愧疚。“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首诗读来令人心酸,从中能深切感受到苏轼当时的绝望与无奈。

好在多方营救之下,苏轼最终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只是一个虚职,没有实际权力,而且薪水微薄。苏轼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初到黄州时,他的心情十分低落,对未来感到迷茫。但苏轼就是苏轼,他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击垮,而是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生活。

(二)猪肉的邂逅

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不得不为生计发愁。他亲自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蔬菜,过上了农耕生活。而正是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苏轼与猪肉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轼发现,黄州当地的猪肉价格非常便宜,“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但奇怪的是,富贵人家嫌弃猪肉的口感,不屑于食用;而贫困人家又不知道如何烹饪,使得猪肉少有人问津。苏轼却对这种价廉物美的食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琢磨如何将猪肉做出美味。

苏轼凭借着自己对美食的热爱和钻研精神,不断尝试各种烹饪方法。他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一种独特的烹饪方式。他将猪肉切成大块,用葱姜垫锅底,加上酒、糖、酱油,用水在文火上慢焖。经过长时间的炖煮,猪肉变得色泽红亮,肥而不腻,酥软入味。苏轼对自己的这一发明十分满意,经常邀请朋友一起品尝。

(三)《猪肉颂》的故事

苏轼不仅将自己制作东坡肉的过程记录了下来,还专门写了一首《猪肉颂》来赞美这道美食。“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短短几句诗,就将东坡肉的烹饪秘诀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对烹饪的认真态度。他强调锅要洗干净,水要少放,火候要小,而且要有耐心,不能催促,要等待猪肉自然熟透。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美味的东坡肉。苏轼对美食的这种钻研精神,正是他热爱生活的体现。即使身处困境,他也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创造出令人难忘的美食。

东坡肉的诞生,不仅是苏轼个人美食生涯的一个亮点,也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道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背后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传统名菜之一 。每当人们品尝东坡肉时,都会想起苏轼在黄州的那段岁月,想起这位大文豪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惠州时光:荔枝与羊脊骨的美味

(一)再遭贬谪,南下惠州

元丰八年(1085 年) ,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苏轼被重新起用,先后担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然而,随着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新党重新得势,苏轼再次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绍圣元年(1094 年) ,苏轼以 “讥讪先朝” 的罪名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这一次,他的心情更加沉重。他已经年近六旬,身体也不如从前,却还要远离家乡,前往偏远的岭南地区。

在前往惠州的途中,苏轼历经艰辛。他先是从定州出发,一路南下,经过河南、安徽、江西等地。由于路途遥远,加上天气炎热,他的身体逐渐吃不消。在经过鄱阳湖时,他还遭遇了大风浪,险些丧命。

终于,在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苏轼抵达了惠州。惠州地处岭南,当时被视为蛮荒之地,气候炎热潮湿,瘴气弥漫。但苏轼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并且发现了惠州的独特魅力。

(二)荔枝的诱惑

苏轼来到惠州后,很快就被当地的荔枝所吸引。惠州的荔枝品种繁多,口感鲜美,让苏轼赞不绝口。他在诗中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生动地表达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也让后人对惠州的荔枝充满了向往。

在荔枝成熟的季节,苏轼经常会和朋友一起去荔枝园品尝荔枝。他们一边品尝着美味的荔枝,一边欣赏着周围的美景,谈笑风生,好不惬意。苏轼还会将荔枝送给朋友和邻居,与他们分享这份美味。

除了直接食用,苏轼还尝试用荔枝制作各种美食。他曾经用荔枝酿酒,酿造出的荔枝酒香气扑鼻,口感醇厚。他还将荔枝与其他食材搭配,制作出了荔枝炖鸡、荔枝虾仁等菜肴,这些菜肴都受到了大家的喜爱。

(三)羊脊骨的独特吃法

在惠州的生活并不富裕,苏轼的经济状况十分拮据。当地的羊肉价格昂贵,对于苏轼来说是一种奢侈品。但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美食的追求,他开动脑筋,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羊脊骨吃法。

苏轼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详细描述了这种吃法:“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 意思是说,他让屠夫把羊脊骨留给他,将羊脊骨煮熟后趁热捞出来,沥干水分,浸泡在酒中,再撒上一点盐,放在火上烤至微微焦黄,然后就可以享用了。

这种烤羊脊骨的吃法虽然简单,但却别有一番风味。苏轼在信中还得意地说,他每天都能从羊脊骨的筋骨之间剔出一点点肉来,吃得津津有味,感觉就像吃螃蟹一样满足。他还调侃苏辙,说他在京城吃的都是美味佳肴,恐怕一辈子都尝不到这种独特的味道。

苏轼发明的烤羊脊骨,不仅解决了他在惠州的饮食问题,也体现了他在艰苦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对美食的热爱。这种精神,让我们对苏轼更加敬佩。

儋州奇遇:生蚝的美味发现

(一)远贬儋州,绝境中的乐观

绍圣四年(1097 年) ,苏轼已经 62 岁高龄,却再次被贬,这次的目的地是更加偏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州) 。儋州在当时被视为荒蛮之地,环境恶劣,物资匮乏,“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苏轼带着小儿子苏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儋州。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苏轼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 虽然做好了客死他乡的准备,但他依然积极地寻找生活的乐趣。

(二)生蚝的惊喜

在儋州的日子里,苏轼经常与当地人交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一次,当地人送给他一些生蚝。苏轼第一次见到这种奇特的海鲜,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迫不及待地将生蚝剖开,发现里面的肉鲜嫩多汁。苏轼尝试着将生蚝肉与浆汁一起放入水中,加入酒一起煮,煮熟后品尝,顿时被那鲜美的味道所折服,他在《食蚝》中写道:“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除了酒煮生蚝,苏轼还尝试了烤生蚝的吃法。他将大个的生蚝直接放在火上烤,烤至外壳微微张开,蚝肉变得金黄诱人。苏轼吃着烤生蚝,觉得这种吃法别有一番风味。

苏轼对生蚝的喜爱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还专门写信给儿子苏迈,在信中详细描述了生蚝的美味,并告诫儿子:“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意思是让儿子千万不要把生蚝的美味告诉别人,生怕朝廷里的那些官员听说后,都争着被贬到海南来,和他抢夺这人间美味。苏轼的这番话,既幽默风趣,又充满了对生蚝的珍视,让人忍俊不禁。

苏轼美食背后的人生哲学

苏轼在被贬途中对美食的执着热爱,绝非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人生哲学。美食,在他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他在困境中坚守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寄托 。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然而,他始终能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美食便是他排解忧愁、寻找快乐的重要方式。在黄州,他虽然生活贫困,却能从便宜的猪肉中发现美味,创造出东坡肉,用美食慰藉自己的心灵。在惠州,尽管被贬到偏远之地,他依然能被荔枝的美味所打动,尽情享受这大自然的馈赠,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在儋州,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也能从生蚝中找到乐趣,对美食的热爱丝毫未减。

苏轼通过美食所展现出的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让我们明白,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应该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享受生活的乐趣。就像苏轼一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通过美食来治愈自己,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苏轼的美食遗产

苏轼的一生,是与美食相伴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美食画卷 。他被贬的足迹,串联起了各地的美食文化,东坡肉、荔枝、羊脊骨、生蚝…… 这些美食不仅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佳肴,更是承载着苏轼的人生故事和乐观精神,流传至今。

苏轼作为 “美食博主鼻祖”,他对美食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无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让我们看到,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东西,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能够在困境中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的精神寄托。

苏轼的人生态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生活中前行的道路。他教会我们,无论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挫折和磨难,都要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心去感受和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就像苏轼在被贬途中,依然能从美食中找到快乐,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意。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或许可以从苏轼的美食哲学中汲取一些养分。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烦恼时,不妨停下脚步,用心去品味一顿美食,感受食物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力量。也许,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我们能像苏轼一样,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快乐,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0

孤影老王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