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体”年代,农民生活无压力,一点儿也不值怀念!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4-21 20:28:55

一些怀念大集体的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那时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是没有压力、没有贫富差距!

他们之所以向往南街村,也只是希望享受“平均的供给制”的生活!

说穿了就是自己没有压力,不用担心失业、不用担心买不起房、不用担心看不起病,不用四处奔波挣钱云云。

归根结底就是什么心也不用操,就可以过上富足的、没有压力的生活。

在这人眼里,贫穷不是压力,那什么是压力哪?

贫富不均是压力,这是他们常说的一句话!

我认为有这种压力!那只能说明感觉自己不如人,所以希望平均来求得心理平衡!

在他们看来,大集体时期,别看张三有一身祖传的手艺,别看李四高中毕业文化程度高、别看王五力气大如牛,别管我那里都不如他们,但生产队一样出工,都拿一样的工分,都分一样的粮食!

哈哈!你们再能!也上不了天,所以心里没有压力!好!

南街村之所以好,也这样,村干部都是能人吧,拿的工资还不如一般的村民高,都是“二百五”干部,无处不均匀,没压力!好!

他们自己不愿意到处奔波找工作挣钱,不愿意离开老婆孩子,愿意过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炕头生活,即使在家里穷一点,吃的差一点,只要周围的人和我一样就行;但是包产到户后,大家自由了,有的人“贪心”,有的人心野,不满足地里的收入,喜欢到处打工或做生意挣钱,显得我不如人了。

还是像生产队那样,谁也不能出去挣钱,贫富差距不大!好!

我想,怀念大集体的,向往过那种没有贫富差距、没有压力、没有竞争的人,其实都是一些缺乏上进心的懒汉,不敢挑战生活的懦夫,嫉妒心强的仇富者。

这些人大多都是司马老师的粉丝或支持者,为什么?

因为司马老师骂名人、骂企业家、质疑改革开放,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在他们看来就是改革开放给那些能人自由,给了那些贪心(勤劳)的人挣钱的机会,才造成了贫富差距,他们富了才显得自己那么“无能”,才衬托了自己的穷,所以,他们穷就是这些成功人士、资本家闹得!

想想也是!大集体时代,能力差、懒的,可以心安理得的的不求上进,因为一是没有努力的地方,二是自己也不愿意多出力,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

那时饺子不容易吃到,但舒舒服服倒着很容易实现,除了生产队出工,其他时间都可以倒着,因为也不让干别的。

那个时候,能力强的人也没有上进的机会,而且不仅没有激励,有时还会受打击,说你是“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这些人说,如果大集体坚持到现在,比现在要好一百倍!

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因为凭什么!一个懒人不出力,勤快人能力无处施展的体制,只能是多干不多得、勤快迁就懒的,结果是效率不会高、质量不会好,说一块穷、平均的穷,我信!

但懒人不怕穷,他们的信条是不患贫而患不均!

我比你们富,我能接受,你们比我富,这我受不了,我富不了,宁可大家一起穷!

所以,说起包产到户给农民最大的好处是自由,这些人“不感冒”,因为自由对他们来说无所谓,他们不愿意干活,更不愿意背井离乡出去打工,嫌吃苦!

没自由更好!我不愿意出去挣钱,你们最好也别出去,所以还是大集体好,谁也别想出去。

上面说过,这些人听着司马老师说的话很舒服,认为司马老师是他们的贴心人,敢于为他们仗义执言!

司马老师话契合了他们的心理:那就是勤劳不能致富,富人的钱都不是好来的,我们穷,不是没有本事挣钱,只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堕落。

我猛然意识到,只在乎共同富裕,喜欢享受免费,不愿意操心的人,其实还是满脑子奴隶意识的人!

奴隶社会可以满足这些人绝大多数的条件:

第一奴隶社会,奴隶基本上都是平等的,而且都是共同富裕,因为都是享受着供给制。

他们没有私有财产,一切都是奴隶主免费供应,包括:工作安排(不用担心失业)、食品、住房、教育、医疗等虽然不是很优越,但一切都是免费的,奴隶除了干活根本不用操心,我想就是干不动活了,也会给口吃的,不会饿死人吧!

还有一些抱怨包产到户后,农民背井离乡四处打工,受资本家剥削的人,他们谈起包产到户,总会嘲笑包产到户是小农经济;但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封闭的、不流动的!

所以凡是说农民包产到户后背井离乡,四处打工,受人剥削的都是满脑子封建思想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小农意识。

现在的农民生活环境是自由开放的,农民不但种地,还从事多种经营,现在的农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都是互相服务,密切联系的 ,请问这是小农经济吗?

话说回来,没有压力好吗?

咱先说一些人向往的生产队大集体没压力,那是没压力吗?

那是没有出路,没有改变的机会!

称心灰意冷可能更合适!现实就是有压力也没用,因为你没有改变的机会,努力的方向,只能正视现实!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这话真是没错!所以生活一年年的没有起色。

说起这话,我想起了我老家西邻老爷爷(辈分大,比我爷爷小十几岁)家的境遇。

老爷爷家有六个孩子,三个女孩、 三个男孩,只有四件破草房,一间放柴草做饭,三间居住,孩子大了都要到别人家借宿。

我奶奶不止一次说,你看西院,老大都快到了说媳妇的年龄了,人家也不着急!

爷爷说:着急有什么用,他能干什么变钱?这些年家里的树能刨的刨了,连房梁都换成细的了!

七十年代中期的一天晚上,西院老爷爷把三个男孩叫到一起,叹了口气说:咱家的情况就这样,别指望大人给你们盖房娶媳妇,不是你爹娘无能,有能的现在也没有能挣钱的门路,你爷爷就留给我这几间破房子,你们以后娶媳妇就自己想自己的办法。

听说东北地多人少日子好过,看看是不是也下东北,老爷爷说这话的时候眼睛盯着老大,因为老大二十了,到了说亲的年龄了。

这事我是听茂爷说的,茂爷是老爷爷的二小儿,比我大六七岁。

茂爷也曾下过东北,是1977年,这事我印象特别深,因为哪一年恢复高考,为农家子弟改变命运开了一扇门,茂爷没有信心,父亲还是鼓励他试一试,有枣没枣打一杆子,那时的学生学习都不怎么样,万一考上哪?娶媳妇肯定就不是事了!

茂爷那一年考的是中专,在预料之中的落榜了,考完时间不长茂爷就要下东北,去投奔哥哥,哥哥在哪里已经结婚了,这给茂爷带来了希望。

茂爷走以前,我家请茂爷吃了顿饭,还喝了点酒,喝的是甜酒,我至今记得酒的名字“桂花酒”,因为那个时候村里大喇叭上经常播毛主席的诗《蝶恋花·答李淑一》,里面有一句:问询吴刚何处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说起下东北,茂爷说:说实话,我也不想去东北,听说哪里冬天特别冷,但在家里也没有出路,哪里能挣来钱盖房子,吃饭都是事儿!

在家里没有出路,这话对我印象特别深,要不是恢复高考,我也有大了下东北的想法。

六七十年代,农家子弟的出路就是参军或下东北。

招工、推荐上大学一般的农家自己根本没有指望。

我说这些就是想说明,其实那个时代都有压力、都愁 !

只不过是六七十年代愁的事少一些,主要是两件事:吃饱饭和盖房娶媳妇!

这是生活最基本的两件事!

这两件事,尤其是第一件事解决不了,人们一般不会愁别的!

饿的半死的人最想得到是肉包子,窝窝头、地瓜也可以凑合,而不会想穿皮鞋、裘皮大衣。

如果愁也没有办法,那就会平静的等死了,躺着保存体力!

没有办法想,论堆了,不能称之为“没有压力”!也不能称之为心态平和!

现代人的确是比以前压力大了,烦恼多了,这是事实!

但现代人的烦恼不是吃不饱饭,而是整天胡吃海塞,吃什么都不香了!不知道吃啥了!

现代人的烦恼不是没有房子住,不是城市职工烦恼什么时候自己能分到房子,而是农村人烦恼什么时候在城里买房,小城市的居民烦恼什么时候把小房换大房!

原来愁的是什么时候能敞开肚皮吃 ,现代愁的是节食减肥坚持不住。

总之,原来满足有就不错了,能吃饱就不错了,可以说“饥不择食”,因为你也没法“择”!

现在是有了还要好的,有了好的还要更好的!

原来没有压力,是因为饿的,是因为没有自我努力的方向和机会,靠开放搞活、发展经济就能解决!

现在的压力和烦恼是吃饱了撑得,是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人的贪欲心造成的,是靠提高心性来解决!

现在压力和烦恼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我们现在的很多的压力和烦恼大多是六七十年代“生活艰辛”的后遗症,这就跟频临饿死的人,突然得到食物容易撑病和撑死一样,是一种潜意识里缺乏安全感造成的,是我们必须经历的阶段!需要慢慢调理!

所以大集体时代的没有压力,没有贫富差距是不值得赞誉的,因为那也值得怀念,那社会就不会发展了,就没有发展的动力了,因为这种压力,原始社会更小!

压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压力证明你有奋斗目标,有选择的余地。

0 阅读:4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