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这些说事否定包产到户的,不是农村的懒汉,就是别有用心之人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4-29 20:34:38

现在网上一些人,拿包产到户后,农民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农民种地艰难等说事,质疑包产到户正确性,其实就是歪曲事实,别有用心!

下面看看他们的言论靠谱吗?

1、把农民出外打工、做生意,说的凄惨无比

一些人农民外出打工说的凄惨无比,什么抛妻舍子、背井离乡、什么受尽资本家剥削等等。

还拿以前称农民为伯伯,现在叫农民工说明地位下降了。

那么我要问,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农民过得是幸福吗?

是衣食无忧老婆孩子热炕头吗?

真实的情况是缺吃缺烧,还没有挣钱的门路!

刨过地瓜的地里,翻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为了找点落下的地瓜尾巴、挖一晌地㨎的地瓜不够一家人吃一顿的!

钳过棉花柴的地里,扫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为了扫一些碎棉花叶,做饭或炕。

那时农民不能流动,不能干其他挣钱的营生,因为那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甚至自留地里不能种菜、鸡也不能养多了,因为那样你就会拿去卖,容易造成贫富差距、容易产生私心,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我要问,那时农民为什么那么穷?

一、是缺乏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得不到提高。

二、是农民被死死拴住那点可怜土地上,只能土里刨食,虽空有一身的力气,有的还有家传的手艺,但没处施展来改善生活。

所以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生活的农民才知道,只要有挣钱的机会,只要是能吃饱穿暖,暂时的背井离乡、抛妻舍子又算什么?

我说暂时是有根据的,看看现在农村的空宅子,就是一家家的农民移民城市,原来撇妻舍子的打拼换来了在城里团聚,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

绝大多数人还是相信勤劳能致富,还是愿意靠自己辛勤的付出改变生活,只有像电影《芙蓉镇》里面的王秋赦那样的懒汉,才会天天幻想着再来次运动,在平均富人的财产。

再说包产到户后,农民出外打工已经和六七十年代,山东、河南农民下东北(闯关东),南方人逃港境遇已经完全不同,包产到户后一年后,我们鲁西北,粮食吃不了、棉花柴烧不清、棉油用缸盛,可以说已经吃穿不愁了。

如果是以前下东北、逃港只是为的一家人吃饱肚子,而如今出外打工做生意,就是要提高生活水平,就是为了改变身份,因为农村资源缺乏,靠每人一亩半地是难以过上小康生活的,因此他们离家打工或做生意是自愿的、是累苦但快乐着!

我想:那些极力贬低农民出外打工的无非是两类人,一类是农村的懒汉,自己怕吃苦,又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二是城里的失意人,改革开放后,农民工争了他们的饭碗,他们没有了做老大哥的优越感!

那些说称农民伯伯是农民地位高的,其实是无知,之所以称农民为伯伯,是因为农民的形象一般是饱经风霜的苍老的面孔,

2、包产到户造成大面积的良田撂荒

首先说,良田大面积撂荒就是造谣,种地不是不挣钱,而是耕地少、挣钱少,效益低而已。

我们鲁西北良田的租赁费一般的也要800元以上,个别种植经济作物的乡镇,租赁费不低于1200元,再说现在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即使全程雇佣机械种植,去除全部投入,至少剩一季的收成,亩纯收入1500以上。

试想,不用费劲就有这样的收入,农民干嘛要撂荒!

至于说,没有水浇条件、土壤贫瘠的山坡丘陵地,撂荒的情况的确存在。

这样的耕地之所以撂荒,是因为产量极低,种植费工费力不说,也收不了多少东西,那里的农民不走出去,就会永远受穷!

反过来说,这些土地之所以撂荒,是因为那里的农民有了更好的挣钱养家的门路,撂荒土地农民并没有挨饿,而是有了更好的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有一个时期,粮食产量上不去,国家粮食供应紧张,没法改变生产方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好围湖造田、毁山毁林造田,这些耕地大多是那种运动的产物,本不适合种植粮食。

生长在这类土地上的农民,由于那时的政策限制,只能土里刨食,这就是山区偏远地区农民最晚脱贫的主要原因。

这样的土地投入产出极低,还不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还有利于自然环境优化,减少土壤流失。

所以,这种土地撂荒是好事,农民是热爱珍惜土地的,撂荒是因为不适合种植。

感恩这个时代,给了农民迁徙的自由,农民才有机会寻找更好的生活!

我要说的,不管怎么说,把农民拴住土地上受穷是不人道的!所以也不要赞美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没有撂荒,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那时吃不饱才不会撂荒、那时的农民没有自由才不会撂荒!

现在有撂荒的了,起码证明:农民不担心饿肚子了!不是吗?

3、包产到户劳力多的乐意,缺劳力的户困苦不堪

​看到有个网友说,“像我们家这种家庭是最怕包产到户的,因为没有人会种地,也没有劳动力种地,不可能是包产到户的拥护者和积极分子。”

我想说这种话的只能是懒汉心理,有的人还常用类似下面的图片,表现包产到户后农民种地的艰难!其实这些人根本不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正常的农民是不会这么想的。

首先说,相对于吃不饱饭,苦点累点算什么?

你以为农民怕累吗?

不是!农民是怕的有力气没处使,没机会靠自己的力气挣钱糊口!

试想:农民㨎地瓜一遍遍的翻地,弯腰拾一晌麦穗,打不了几斤麦粒,不累吗?

关键是累也没有多少回报!

试想:数九寒天,农民冒着严寒去拾柴,我平原上拾什么?地里扫的溜溜光,都是卫生地,农民在扫了不知多少遍的棉茬地里,扫碎棉叶,一半土一半棉叶背回家,做饭或炕取暖,不难吗?

关键是想改变生活,也没有门路。

那时能挣外快改变生活的门路,只有拔草、拾柴、拾麦穗、㨎玉米(地瓜)。

说什么农民怕分田单干有没有人干活,

说什么没有劳力很多农活干不了,

其实说这话的就不像农民,七十年代,农民家家都有自留地,家家自留地的庄稼都比生产队长势好,你能说农民不会种地。

其次,有些人嘲笑包产到户后农民人拉肩扛,又回到了原始的劳动方式!

这怨谁?农民入社的时候,几乎家家有牲口,二十多年再分时,怎么就没有那么多了,越养越少!

包产到户农民种地的艰难其实就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渲染的,种庄稼的难也就是一种一收,那时农民亲友都散布在邻村也就是几里地的路程,自己家里没有牲口,依靠亲戚好友帮忙也能把地种上。

一些人散布的这些言论,我八几年上班时也不断的听乡镇干部议论。他们说:“当初包产到户时,也担心,农民一家一户的,有的人家连牲口都没有,地怎么种,可是农民各自有各自的办法,到时候地就种上了,该收的的时候就收家去了。”

其实有这种想法也不奇怪,那就是自己从来不站在农民的立场时考虑问题,从不设身处地的想想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

试想:还有比一年年的缺吃缺烧更难的吗?

试想:还有空有一身力气、一身手艺,没有挣口饱饭吃的机会更无奈的吗?

只要是有机会多打粮食,有机会使自己生活过得更好,累点算什么?

怕苦怕累还是农民吗?

0 阅读:5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