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季,为了表彰那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作出重要贡献的将领们,我国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授衔。这次授衔的依据除了1952年的定级之外,资历、职务和战功也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此外还要考虑一定的山头因素。由于参加这次评衔的人很多,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又各不相同,因此以罗荣桓为首的总干部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毛主席对总干部部的工作给出了充分的肯定,但当他看到拟授少将及以上名单的时候,还是“干预”了四个人的授衔,这四个人当中有两位还是他的老熟人。第一位是皮定钧。皮定钧是安徽金寨人,14岁就走上了革命道路,红军时期担任过团长,八路军时期担任过129师特务团团长和太行军区军分区司令,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旅长、纵队副司令和副军长。
新中国成立后,皮定钧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第九兵团担任军长兼政委。从朝鲜回国后,他进入福州军区任职,担任副司令。以皮定钧的资历和职务来说,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他授少将并无不妥之处,因此总干部部把他的名字列入了拟授少将的名单当中。但毛主席认为皮定钧在中原突围时立下了大功,以数千人的兵力牵制了数万敌军,不仅为主力部队顺利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自身还保留了建制,这是极为难得的。

因此毛主席认为皮定钧授少将有点低了,于是亲批“皮有功,少晋中”,皮定钧就这样由少将变成了中将。第二位是贺晋年。贺晋年是陕西安定人,14岁参加革命,初期在军阀部队从事兵运工作,后来跟随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和敌人斗争,累积战功升任团长,1935年秋季调到徐海东的红15军团担任师长,成为红军的高级将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贺晋年进入八路军留守兵团任职,担任警备第一团的团长。
1942年冬季,他进入贺龙率领的晋绥联防军工作,担任警备第三旅的旅长。抗战胜利后,贺晋年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担任过东野第11纵队司令和四野15兵团副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东北军区工作,深受高岗的信任和器重,担任了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贺晋年是副兵团级,至少也是中将起步。如果再考虑到陕北红军的山头因素,他授上将也不为过。

但由于受到了高岗的影响,贺晋年在预授衔的时候,只被授予了大校军衔。彭总得知此事后,认为贺晋年的军衔低了,于是和贺老总等人一起找到毛主席反映。贺晋年也算是毛主席的老熟人了,延安大生产运动期间,贺晋年的表现十分突出,毛主席不仅亲自接见了他,还亲笔为他写了“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奖状。听完彭老总和贺老总的反映后,毛主席很不高兴,说:贺晋年怎么能是大校呢?最起码也是少将。
在毛主席的过问下,贺晋年最后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并获得了三枚极为宝贵的一级勋章。第三位是徐海东。徐海东是湖北大悟人,早年时期为了谋生,曾在国民革命中任职,并参加了北伐。1927年冬季,他参加了黄麻起义,后来还领导过“年关暴动”。红四方面军时期,徐海东作战勇猛,多次立功,很快就升任了师长。1932年冬季,由于张国焘的错误指挥,红四方面军未能打破敌人的围攻,被迫离开鄂豫皖向川陕一带转移。

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大别山后,徐海东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斗争,牵制了敌人大量兵力,后来红25军重建,他担任军长。1934年11月,红25军也被迫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经过艰苦转战,最终胜利到达了陕北。之后红25军和陕北红军一起合编为红15军团,徐海东出任军团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进入八路军115师任职,担任344旅旅长,后来还担任过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4支队司令。
从1940年春季开始,徐海东就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了战场,开始长期养病,并缺席了之后的抗日战争和整个解放战争。1955年预授衔的时候,徐海东由于已经不在军中任职,因此他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拟授将官的名单当中。后来毛主席在审阅大将名单时,亲自把徐海东的名字添了上去。徐海东虽然从1940年的春季开始就一直养病,但他的资历很老,是红25军的灵魂人物。

红军时期,徐海东担任过红25军的军长和红15军团的军团长,八路军时期担任过115师344旅的旅长,这份资历足以授大将,而且他在红军时期还帮了中央红军的大忙。草地分兵之后,中央红军经过艰苦转战到达了陕北,此时正值隆冬季节,但中央红军的官兵们还穿着单衣,后勤部门也拿不出购买棉衣的钱。无奈之下,毛主席只得派人向徐海东借钱。
徐海东是四方面军出身的将领,属于张国焘的部下,而张国焘在草地分兵的时候和中央红军闹得很不愉快。同时毛主席之前也没有和徐海东打过交道,因此对于这次借钱,毛主席并没有把握。但徐海东的做法却让毛主席十分感动,当时整个红15军团只有8000个大洋,徐海东二话没说,就送给了中央红军5000个大洋。中央红军的近万名官兵因此免受了寒冬的侵袭,锦上添花固然可喜,但雪中送炭更让人难忘。
徐海东此举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红15军团也为中央红军把最后的落脚点选在陕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主席因此称赞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虽然从1940年春季开始徐海东就一直养病并缺席了整个解放战争,但在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毛主席亲自拍板,授予徐海东大将军衔,而且他的排名在十大将中高居第二。对于徐海东这位为中国革命立过大功的老熟人,毛主席此举充满了温情。

第四位是阎红彦。阎红彦是陕西安定人,早年时期为了谋生,曾在陕北军阀井岳秀的部队当兵,当时谢子长在这支部队当连长。在谢子长的影响下,阎红彦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参加了著名的清涧起义。之后他长期在刘志丹和谢子长领导的陕北游击队中任职,担任过支队长。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阎红彦担任过红30军的军长和政委。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进入八路军129师任职,担任留守处主任,不久后改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团长,后来还担任过警备第一旅政委。抗战胜利后,阎红彦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担任过二野第三兵团副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他离开部队来到四川任职,担任过省委书记和副省长等职。1955年大授衔时有明确的规定,已经不在军中任职的原则上不参加这次授衔。

按照这个规定,总干部部没有把阎红彦列入拟授将官的名单当中。但贺晋年由于受到高岗的影响,无缘上将。而陕北红军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不能没有上将的代表,最终毛主席亲自拍板,授予阎红彦上将军衔,并任命他为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在之后的授勋仪式上,阎红彦又获得了三枚极为宝贵的一级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