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在我国就有着极高的声誉,它被誉为“百草之王”“百药之王”“百补之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人参的国家,人参作为医药应用的历史达2000多年,栽培历史近500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35e16c55c78b8f5a0ec6aec48085e55.png)
在人类发现人参药用价值的早期阶段,主要是通过随采随用的方式使用人参鲜品。然而,随着过度采摘和栖息地的破坏,野生人参数量急剧减少。
为满足药用,先民们开始探索并发现确保人参供应的最好办法就是变野生为家植。人参栽培学的雏形就此诞生,它承载的不仅是一味药材的种植技术,更是对自然生态、文化传承与技术融合的深刻思考。
历代古人对野山参的移植尝试一直没有停止。唐代诗人陆龟蒙在他的诗文中就有这样描述:
《奉和袭美题达上人药圃二首 其一》
陆龟蒙(唐)
药味多从远客赍,旋添花圃旋成畦。
三桠旧种根应异,九节初移叶尚低。
山英便和幽涧石,水芝须带本地泥。
从今直到清秋日,又有香苗几番齐。
这首诗的意思是:很多味中药是远方客人寄送来的,在花里作成畦床,把不同根形的野生人参幼苗栽种。从立春起第90天,把野山参移栽到山间峡谷和幽静的石涧旁边。移栽时野山参的幼苗须用苔藓包裹好,还要带点原产地的泥土,以保证移栽成活。到初秋时可以看到茂盛的人参苗了。由此可见,唐代已经掌握移山参栽培技术。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创新性的栽培方法与技术被引入到人参生产中,使得人参栽培逐步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
近年来,我国人参种植面积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种植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公顷到现在的2万公顷,增长100倍;种植模式也由原来的采伐迹地种植到现在的采伐迹地、非林地和林下种参3种方式相结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f191b433f0fbee5208e5fde1be96bb8.jpg)
此外,人参栽培的精细化管理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人参栽培不仅仅局限于播种和采收,更强调在每一个生长阶段进行科学的监测与管理,比如:如何有效地进行种质资源的保护与育种,如何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调整土壤营养,如何精准应用最新的生产技术,以及如何实施精确的绿色防控措施。这些问题都已成为人参栽培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70976eaa5279f03e65e721264f0596a.jpg)
为了总结长久以来
中国人参栽培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成就
促进我国人参生产的发展
我社出版新书
《中国人参栽培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18ac0e4a9cd655ca5d40f11fea5fd59.png)
内容介绍:本书为我社重点图书,是“中国当代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精品专著”系列丛书之一。本书由吉林省人参协会专家组副组长编写,系统介绍人参栽培历史、经济药用价值,生物学基础,遗传育种技术、生产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以及采后的包装与加工等内容。
全书配合科学理论与实践操作,以作者团队研究的大量数据、图表和操作规程为主,富有创新性;同时梳理人参科研历程与发展现状,总结人参目前面临的科研挑战和产业困境,宣传人参学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