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人》是青年作家魏小河的一部文学随笔集,书中收录了他创作于2020年至2023年间的一系列文学随笔。
“读书的人”这个书名就颇具匠心,作者魏小河自己解释说,用“读书的人”来取代“读书人”,意在将读书视作是他所做的一件事,而不是一种身份。
这种诠释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联,我们都是读书的人。

在内容上,《读书的人》也明显有别于其他文学随笔作品,一个突出的特点在于,这是一本非常新鲜的文学随笔,这种新鲜来自于作者魏小河的阅读经验。
《读书的人》中谈及了许多近几年新近出版的作品和作家,其中就包括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以及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诺。
另外,《读书的人》第三辑“汉语的一种风度”,是对华语文学的集中介绍,书中谈及了包括陈春成、班宇、郑执以及黄丽群等在内的华语青年作家,为读者绘制了一幅青年作家群像。
《读书的人》在内容上分为四辑,除了上述提及的第三辑,第一辑“星辰时刻”是对作家的描绘,第二辑“多元世界的可能”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第四辑“生活在别处”则是对游记文学的解读。
魏小河老师将对2022年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解读置于第一辑当中,在解读中他将埃尔诺的写作与她的生活联系到了一起。
如果读者提前阅读过埃尔诺的文字,就会明白这样写的用意,因为对于埃尔诺来说,她书写的就是她的生活经验。
坦白说,这是一种极其初级的写作方式,不需要复杂的技巧,也几乎没有难度可言。然而《读书的人》中却敏锐地抓取到了埃尔诺文字中的精髓之处:“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值得书写的。”
埃尔诺的文字可以激发读者的写作愿望,唤醒读者对自身的关注,打破写作的壁垒,让写作对所有人开放。
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下正是这样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与埃尔诺类似,另一位华语“新”作家杨本芬近几年也正是凭借一系列的自传书写作品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读书的人》对于每一位作家和作品的解读都不算长,但作者魏小河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能一语中的地抓住作品的灵魂。
上述对埃尔诺的解读是一例,另外对青年华语作家陈春成的解读也是一例。
《读书的人》在谈及陈春成的小说集《夜晚的潜水艇》时说道,陈春成的作品里有来自中国古代传奇的氛围,也有博尔赫斯式的玄想。
这种沟通了传统经验与外部经验的写作模式,赋予了陈春成作品一种独特的美感。
当然,在褒奖声中,魏小河老师也并非没有提出不同的意见,他指出陈春成的小说“有些篇目还是有些蹈空了,只有句子和句子,薄,但不是轻盈,只是轻。”
这一洞见立马让我联想到了阅读许多日本文学时的感受,不是轻盈,只是轻。
尤其准确。
在介绍特德·姜的科幻小说时,《读书的人》中谈及了特德·姜本人的一个观点,他曾说“长篇小说最适合以角色为核心,讲述长时段的故事;而短篇小说则以灵感为核心。”
这又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洞见,准确地区分了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差异,后者的核心在于灵感,倒不是说长篇小说不需要灵感,但相较于短篇小说的篇幅,字数更多的长篇小说往往还可以利用各种叙事技巧来掩盖灵感的欠缺,而短篇小说的高度,则更多依赖灵感的高度。
站在这一层面,短篇小说的创作要比长篇小说更能体现作家的创作天赋。
王小波在其小说《黄金时代》中曾写过一个极其动人的句子,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魏小河则在《读书的人》中为我们展示了如何拥有此生此世,与诗意的世界。
读书的人,拥有此生此世,以及诗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