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新安江水电站开始蓄水。1960年4月,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开始发电,从此强大的电流源源不断地送往华东大地。出于水库蓄水需要,凡海拔108米以下皆沦为水域,在该水域内将淹没遂安和淳安2座县城、3个镇、5个农村集镇、1377个村庄。那年,先后近30万人满怀希望告别故土,迁移至浙江、江西、安徽等地,迎来新的生活。其中也有部分迁移到了金华地区的武义县。
据《武义县志》(1990年版)记载:1962年—1967年,武义县先后接收安置新安江水库移民821户、3815人,迁入寺后、邵宅、桃溪滩、 履坦、要巨、王宅、徐村和桐琴等8个公社,建立了24个生产大队和1个生产队,并从当地老队划拨出6558亩田、32亩地、570亩山作为他们耕种之用。从此,在武义的大地上,就有了“新安江人”与“武义人”、“新社员”与“老社员”的不同称呼及其人群。

当时,背井离乡的移民大多被安置在田地相对比较富裕的武义北部,本来应该说,这样的安排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初来乍到的移民来说,这里没有高山木材好砍,做饭烧菜用的都是茅草稻秆;这里没有青砖楼房好住,满眼所见净是黄泥房平房;这没有青石板路好走,出门全是黄泥路。特别是当时分到的都是土瘦水冰的“冷浆田”“烂糊田”,种水稻僵苗不发,种旱粮泥土板结难操作,且产量极低。改造烂泥田提高粮食产量,解决村民温饱成了当务之急。于是改造低产田的战斗打响了,村民们起早摸黑挖深沟、排积水,并在田内撒生石灰暖土,同时采取烧木灰、稻草还田等办法提高泥土松软度和透气性,把昔日的“冷浆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勤劳的移民们就这样在武义扎下了根。

穷则思变。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入武义的移民村,先后也富裕了起来。一批批新老移民走出村庄,有的从教、从商、从政,大有建树;有的办厂当老板,颇为风光,更多的务工赚钱,富裕生活。从草棚泥房穷人家到家家户户住新房,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集体搭台全民创业,当年新安江水库移民从移居武义的那一刻起,不畏艰难、不甘贫穷、抢抓机遇,走出了一条条独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用行动和智慧描绘出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