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大博弈第三篇:三个人精一台戏,丘吉尔、斯大林、希特勒的明争暗斗
文接上回:希特勒诉求和平,丘吉尔却说往死里打,看透因由,败家子改写二战
引言:故事背后的玄机!1942年8月,丘吉尔亲自访问苏联,终于见到了神交许久的钢铁斯大林。
看着和蔼的钢铁兄,丘吉尔心态复杂。
原因无他,两个人都是老狐狸,一个64(斯大林),一个(68丘吉尔),都是喜欢说,我吃的饭比你吃的盐还多的主。
这两人见面,互相忌惮是常态,互相敬重也是常态,至于互相算计,早就隔空打牛许久了!
这不,交谈中斯大林就暗含深意地说道:
莫洛托夫在1940年11月去柏林见里宾特洛甫时,你们有所风闻,并专门派了飞机去空袭。
看着谈话直指核心的斯大林,丘吉尔沉默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这点头,就等于承认了那次空袭,是意有所指的空袭,是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
丘吉尔的坦诚,让斯大林放下心了。
心里估计寻思的是,得,上了你的当!
(惜惜相惜的两人)
随后,斯大林说出了故事的后半段!
一场空袭,让柏林防空警报响起,里宾特洛甫立马带着莫洛托夫,下了许多层阶梯之后,来到了一处装修豪华的防空洞。
刚进入防空洞,英国人的空袭就开始了!
里宾特洛甫强装镇定地将门关起来,然后对莫洛托夫说:
现在在这儿,就我们两人了,我们为何不划分下(世界)呢?
看着小心翼翼的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意有所指地说:不咨询下英国的意见呢?
里宾特洛甫:英国?英国已经完了,它再也不能起到大国的作用了。
听完这话,莫洛托夫说:如果完了的话,我们为什么到这个防空室来呢,是谁在这儿扔炸弹呢?
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听完这故事,我能想见当时的场景。
丘吉尔应该是面有得色,因为他套路了斯大林,至于斯大林吗,都讨论第二战场了,除了苦笑也没啥了!
这就是人精丘吉尔和斯大林的初见,至于他们的瓜葛和纠缠,则跟另一个人精希特勒息息相关。
让我们将时光回溯到海狮计划之前,看看这三人的博弈。
(另一个主角)
一:希特勒,老丘你太敏感了?1940年7月19日,完成法兰西征服的希特勒,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公开呼吁。
现在,我觉得在良心上有责任再一次向英国和其他国家呼吁,应该拿出理性和常识来。
我认为我是有资格作这种呼吁的,因为我不是祈求恩惠的被征服者,而是以理智的名义说话的胜利者。我看不出有继续打下去的任何理由:《第三帝国的兴亡》
这番呼吁,还有之前不算释放的善意,以及空袭的恐吓,是希特勒引诱丘吉尔和谈的因果!
希特勒抛出的条款中,用充分尊重大英帝国的态度,急切地表达了希望缔结同盟共治世界的诉求,可以说是亲密优渥了。这也和希特勒长期以来对英国的亲善态度相得益彰。
(孤军奋战丘吉尔)
没有城下之盟,只有合作共进。
希特勒的算盘是,只要英德合作了,天下就任我行了!
谁曾想,这亲善态度却遭遇了丘吉尔的冷遇,也让英国国内不少人想不通。
英国国内反对派抱怨说,丘吉尔这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演绎,是非理性思考的结果,是彻头彻尾的战争狂人做派。
听闻英国国内的非议,希特勒估计是感同身受,我热爱和平,老丘合伙吧?
但丘吉尔却用睿智的目光,看透了希特勒的算计,一个致力于瓦解大英帝国的人,又如何会因为数千年前的所谓血脉关系,让英国和德国真就亲密无间咧?
做惯了老大的英国,又如何甘心做德国掌控世界的僚机,最后流干自己的血?
真等德国解放了印度雅利安人在后悔吗?
于是,力主战斗的丘吉尔,驳斥了接受希特勒橄榄枝的英国绅士们。
(地盘越大窥视越多)
这样的结果,让诉求与英国构筑战略伙伴关系的希特勒伤透了心。
从理性角度看,当拥有海上霸权的英国跟地面实力横绝天的德国合作时,互补优势,将让英德同盟势必战无不胜。
谁曾想,这丘吉尔患有被迫害妄想症咧?
这是希特勒的算计,可丘吉尔也有算计!
所谓命运还是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最为妥帖,只要自己坚持抗战,然后让希特勒面临艰难的选择就够了。这选择就是,先征服英国,还是先征服苏联。
抛出了选择题的丘吉尔,就能化被动为主动,掌握先机,让希特勒有苦难言。
深感受到辜负的希特勒,自觉自己的谦虚怀柔遭遇了冷遇,立马开始了疯狂。
你不待见我是吧?我就打到你待见为止?
于是,本就在进行的海狮计划更疯了!
(不列颠空战)
二:海狮行动和希特勒的犹豫。在希特勒愤怒地咆哮着说:戈林司令,我命令你尽快炸平可恶的英国!之后德国人开始了疯狂的进攻。
成为元帅不久的胖子戈林,为报知遇之恩,集结了大量战斗机,进行空袭。谁承想,却遭遇了早有准备的英国人。
7月10日的空战,以德国惨败告终,闻讯的希特勒愤怒地说:戈林元帅!失败是帝国的耻辱。我命令你集中一切空军力量,彻底把英国人赶到海里去!
被痛骂的戈林,看着盛怒的老大,不敢怠慢,在两天后居然集结了2669架作战飞机。指望依靠绝对的数量优势,彻底毁灭英国皇家空军。
8月13日,德国人再次出击,480架轰炸机,在1000多架战斗机掩护下,对英国境内九个机场发起了空袭。
早有准备的英国人,预先在机场上设置了大量的老旧飞机和飞机模型,一番引诱之后,德国人无功而返,英国人侥幸过关。
挺过德国人的三板斧后,英国人反而发起了游击战,跟德国人不断僵持混战,用战术优势,还有雷达弥补战斗力的缺失。
当然,英国人的飞机制造车间也很给力,顶着德国人的轰炸,不断制造飞机,就连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也有不少同仇敌忾的帝国死忠,纷纷回到伦敦报效祖国。
可即便如此,德国人的进攻,依旧让英国损失惨重,446架飞机损失,231名飞行员伤亡,更致命的是英国南部的机场都遭遇了严重破坏,七个雷达站有六个报废。
就在通讯体系眼将要瘫痪,防御体系也要出问题的时候,战场迎来了转机。
德国人居然从轰炸英国空军机场和雷达站,转而开始轰炸英国城市。
(遭遇轰炸的伦敦)
8月23日,伦敦遭遇轰炸,眼含热泪的丘吉尔,依旧在抵抗。
同时,在得悉苏联和德国柏林会晤情报后,丘吉尔下了决定,顶着压力轰炸柏林对等报复。
更让希特勒难堪的是,丘吉尔不仅丢了炸弹,还撒下大量传单,沉重打击了德国人的士气。
一看英国做派,气急败坏的德国人,在戈林带领下昏招迭出,为了报复不断集中全力轰炸英国的城市目标,不再进攻英国空军基地和兵工厂。
这昏招给了英军喘息的大好机会。
最后德国人悲催地发现,曾经以为消灭殆尽的英国空军,又活了过来。
英国的坚持,还有德国海军的弱势,让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深感英国难以攻克的希特勒,开始寻思下一步该怎么办?
顽强抵抗的英国,也让欧洲的战火在继续,抵抗者的奋战,让美国人看到了,也让苏联人看到了!
(英国雷达站)
三:犹豫的原因是,选择困难!那一刻的希特勒是犹豫的。
他在寻思,是继续进攻英国,然后号召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甚至苏联一起组成反英同盟,一鼓作气干掉英国。
还是掉头,去进攻不对盘的盟友苏联?
其实,事后看!
那一刻的希特勒,如果不顾一切组建反英同盟,致力于进攻英国,或许就不会那么快深陷苏联泥潭,最后爬不起来。
可希特勒内心深处对于英国的好感,还有不愿意彻底跟英国翻脸的心思,让希特勒依旧在尝试诱惑英国。
这不断诱惑,成因应该是希特勒的无奈吧?
因为反英同盟促成起来太不容易了!
这不容易,则和当时的时局有关。
四:时局艰难。对当时的世界而言,英国虽然肉眼可见地在衰弱,但底气还在,影响力还在,瘦死的骆驼,依旧比马大。
在希特勒算计内,能组成反英同盟的目标国家,有日本、意大利、西班牙、苏联这四个。
可这几家也各有各的算计。
对日本而言:英国是长期的盟友和老大,虽然一战后渐行渐远,可国内依旧就有不少亲英势力存在。
这派势力的存在,让日本政坛无法达成共识,深陷中国战场的时局,还有没太过激化的日美关系,也让日本少了冒险的动力,英国那可是老大帝国,惹他干嘛?
对西班牙而言:精明的佛朗哥也是个善于权衡的人,不愿选边站队的他,只希望赚钱就够了,不想卷入纷争,而且要满足西班牙的胃口,希特勒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还不一定靠谱,希特勒也不愿意干。
对意大利而言:他们虽然胃口很大,野心勃勃,但力量有限啊?做啥啥不成,吹牛第一名,指望他们打仗,起的作用不大,甚至还会拖后腿。
对苏联而言:狡猾的斯大林,又如何会被希特勒控制?没有足够筹码,足够利益,招惹不好打的英国人,斯大林才不傻?
从这个角度看,日本和苏联,都有参与的可能,只要价码足够,也都有拒绝的可能,因为风险也很大。
(二战前的欧洲)
这就给了苏联待价而沽的空间,至于日本吗?太远了,影响不了欧陆大局,也不能让德国后顾无忧。
参加当然好,不参加也没事。
从这个角度,再看本文开篇的故事,就懂了莫洛托夫的言外之意。
苏联人的意思是,你开价啊?
开价了,我才知道参加值不值啊?
这就是斯大林的意思,我在等你先谈,这样我才有主动权!
但,希特勒是个好的谈判对手吗?
答案是否定的。
(斯大林和丘吉尔)
四:斯大林的误判。希特勒是一个优秀的政客,也是一个精于算计的人,但依旧掩盖不了自身的艺术家气质。
这气质,让希特勒在理性之外,多了直觉和超于常人的灵感。
这直觉和灵感,在之前闪击波兰,法国的时候,让德国人占了不少先机。成功多了之后,希特勒认为自己是天选之人,也变得更为狂妄。
狂妄,让他对于算计的斯大林特别不满,这个总是在提条件的老头,太讨厌了。
再加上本就不喜欢斯拉夫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让希特勒的耐心越来越少。
秉持这样的心态,才有了希特勒在面对苏联问题时的咄咄逼人出现。
(张狂的希特勒)
1940年11月12日,莫洛托夫拿着斯大林密令来柏林,面见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
丘吉尔,没有坐以待毙,派遣飞机轰炸柏林,用行动给苏联人震慑。
你以为的病大虫,还是老虎!
行动非常顺利,炸响在莫洛托夫头上的炸弹,让苏联人胃口又变大了。
看着协议中不断提高的价码,当时的希特勒,脑袋想必是不停摇摆的。
摇摆多了后,就难免头脑发热!
丘吉尔,用以柔克刚的坚持,让希特勒失意伤心,斯大林,用绵里藏针的方式,让希特勒愤怒无奈。
你们都喜欢欺负我?
于是,以艺术家自居的帝国元首希特勒,失去了战略定力,在丘吉尔和斯大林的两面算计,轮番调戏下,陷入疯狂。
轰炸过去后仅仅一个月,希特勒签署了对苏联作战计划,开始了战争准备。
1941年4月6日,为了清除进攻苏联的障碍,德国先后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自此,欧洲大陆除了英国同盟国烟消云散。
英国我打不动,那就只有打苏联了!
拉拢不到盟友,战争资源的困境,也让德国人放弃拉拢英国,转而强攻苏联。
斯大林的失算,让苏联遭殃了。
(闪击苏联)
尾声: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伙同盟友纠结起了190个师550万人的兵力,在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万门大炮,190艘军舰配合下,兵分三路,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大踏步进攻苏联。
按照希特勒的如意算盘,德国如此强大的兵力,收拾在苏芬战争中灰头土脸的苏联,不是轻松惬意的事情吗?
收拾苏联,将苏联打到不能自理后,在掉转枪口收拾英国人,必定会迎来全胜。
这是希特勒的直觉感知,也是被丘吉尔、斯大林轮番调戏之后的必然。
(德国军队)
可英国人容易对付吗?苏联人容易对付吗?
希特勒的举动,多有荒诞之处。
先是准备联合苏联进攻英国,后又因为苏联要价太高,不容易联合就反过来对付苏联。还天真的认为,英国之所以不容易联合,是因为苏联还存在,让英国人依旧有幻想,只要苏联没了,英国人失去幻想,就有了媾和的可能。
希特勒,估计忘了观察局势的美国。
这个山姆大叔,可是一直在等下场机会?
苏联和德国开战,不仅会让英国摆脱困境,还会间接帮助美国成就霸主地位。
没有寻思明白这一点的希特勒,有意无意间,成了美国的助攻者,在那个关键时刻,犯下致命错误。
至于为何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则和自以为天选之子的希特勒,之前的一系列胜利有关。
冒险吞并苏台德和捷克,英法退了,闪击波兰,英法静坐了,进攻法国摧枯拉朽。不断胜利的方式,是不需要改变的。
于是希特勒继续了。
相较于52岁的希特勒,丘吉尔才是真正的老狐狸,看透人心那种。
在那一刻的他,比斯大林和希特勒都秀!
一场战略空袭,就翻转局势,可谓高明。
丘吉尔智力有问题,前脚把喷气式飞机技术高速苏联,后脚就发表铁幕演说,这种操作看懵逼了
你觉得希特勒在引诱英国 其实他可能是引诱美国 只要看看希特勒下的命令 就知道 日本轰炸珍珠港的时候希特勒说了什么 这不很明显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