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史1871年,诞生就危机四伏?俾斯麦咋应对?耗时2年3招破局

阿斗不傻 2022-03-10 22:06:29
引言: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成了德意志帝国皇帝。

看着成为皇帝的威廉一世,俾斯麦百感交集,忧虑丛生。

百感交集的是,自己的普鲁士终于成了德意志,忧虑丛生的是,新生的德国,位于欧洲火药桶上,一个弄不好就会引爆,至于原因看看地缘历史和权力结构就懂了。

(加冕的德皇)

一:德国诞生后的困境。

一个强大的德国诞生在了欧陆中央,在无数德意志人看来,都是值得高兴的事,唯有俾斯麦非常忧虑。

他忧虑的根源也很简单。

首先:地处中欧核心区的德国,有着复杂和漫长的海陆边界,这海陆边界的存在让德国拥有典型的海陆双重地缘特征,进而让德国的力量变的分散,如果专注陆权,海上的威胁将是致命的,专注海权更是灾难性的伪命题。

其次:统一后的德国处于欧陆强国包围之中,东边是强悍的俄罗斯,南边是尚不和睦的兄弟国家奥匈,西边是死敌法国,唯一不截然陆地的北海和波罗的海,也遭遇了隔海相望不怀好意的大英帝国。

最后:德国的统一和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欧陆权力制衡格局,也让维也纳体系以后建立起来的欧陆五大国机制,在德国强势崛起后迎来信任危机。

更让欧洲大国难堪的是,德国的崛起是以教训了五大国中的奥匈帝国和法国为基础的。

如此激进的方式完成统一,就注定了德国的命途多舛,时刻有覆灭的危险!

正是这命途多舛才让俾斯麦感叹:我的祖国处于:

中心和无屏障的地理位置,国防线伸向四面八方,反德联盟很容易形成。

不得不说,俾斯麦的感悟和担忧是很有远见的,因为在德国统一前后,英国和俄国这两个左右欧陆的大国,就给了俾斯麦当头棒喝。

(欧洲)

二:英国和俄国态度左右了什么?

德国完成统一前,最亲密的盟友英帝国还有俄罗斯,对普鲁士接连进攻奥地利和法国都秉持事不关己的态度,甚至明里暗里施加援手,让普鲁士遏制强势法国,以维持欧陆平衡态势。

可这一切,在德国统一后都变了味道。

曾经普鲁士的最佳盟友英国,一看普鲁士变成德国不说,还成了中欧最强国,立马转换态度,认为法国和奥地利是需要保护的对象,进而开始跟普鲁士渐行渐远。

同样的,俄国也是如此,在德国强势崛起之后,开始各种不安。

反制措施上,作为霸主的英国更敏感也更迅速,早在德国统一战争完成前,英国就用各种举措拖普鲁士的腿。

比如,普法战争还在进行时,英国就试图用所谓的人道主义压力,干预普鲁士军对巴黎的围攻,普法战争停战(1871年2月)准备《法兰克福条约》(1871年5月)这近三个月时间内,不甘寂寞的英国政治家四处活动,目的只有一个,阻止法国割让工业重镇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不让法国过分衰弱,不让德国获得更多工业实力。

相对英国的反应迅速,庞大的沙皇俄国在这方面就显得比较迟钝。

(亚历山大二世)

至于迟钝的原因,除了俄国罗曼诺夫皇室跟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朝之间的传统友谊外,还和俄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受益有关。

法国战败后,擅于趁火打劫的沙俄,逼迫法国废除了1856年《巴黎和约》(克里米亚战争)中规定的“黑海中立化”条款,让沙俄重有了在黑海部署海军的权力。

这香火情,让沙皇俄国暂时放缓了对德国强大的担忧,不过这也只是暂时而已!

因为德国的统一,事实上改写了欧陆的权力制衡格局,也让俄国人深感不安。

基于此,英国和沙俄在德国统一后,都由德国盟友变成了敌人,转而支持起曾经最看不顺眼的法国。

英国和俄国的态度几乎左右了欧陆格局,也让法国的重要性凸显。

除了英国和俄国之外,欧陆其他大国,对于德国的崛起也是深恶痛绝。

俾斯麦该如何应对?

(三皇会晤)

三:压力叠加的德国。

1872年9月,俾斯麦通过各方运作,说尽无数好话,终于拉拢到俄国和奥匈帝国皇帝来柏林跟德皇会晤,目的就是彰显“君主国的团结”,进而稳固周边国家的关系。

谁曾想,主旨如此鲜明的会议,依旧有不和谐的声音。这声音来源,就是更强势的沙俄。

当时俄国外交大臣哥尔查科夫,居然明确的和德国死敌法国人说:俄国将重新支持法国建立自己的陆军,并强调说,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法国。

其实俄国的立场,俾斯麦早在普法战争时就预见到了。

一个强大且团结的德国出现,并作为俄国的领邦,是让俄国忧心的事,如何遏制这种忧虑,答案是在德国身边重新站立起一个强大的法国。

(法国)

于是法国的重要性被凸显了出来。

同样的,这敌意在接连被德国打败的法国和奥匈帝国那里也存在。

《法兰克福条约》签署(普法战争合约)让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也让这仇恨根深蒂固,著名的《最后一课》就是这仇恨体现,并在后续的半个多世纪,左右了法国对德政策。

截止一战爆发前,但凡有打压德国机会,法国就会竭尽全力,任何跟德国不和的强国,也都是法国争取的潜在盟友。

眼见法国和德国的矛盾不可调和,俾斯麦明智地意识到,奥匈帝国会相对更好打交道。

一个诞生没几年的二元帝国(1867年诞生),受困于迭起的内部矛盾,一直处于焦头烂额的状态,德意志的统一也打掉了奥匈帝国领导德意志的雄心。

虽然跟德国关系依旧不睦,但感受到复仇无望的奥匈帝国,在普法战争结束后,就转变对德战略,将主战的首相博伊斯特解职,默认了德国的崛起。

可这默认的背后,依旧举着枪,但凡有机会,奥匈帝国绝不介意弄背后一枪。

这机会就是等待德国犯错,那么德国会犯错吗?

如何扛住俄国和英国的压力,如何应对法国的敌意,如何缓和奥匈帝国的关系?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德国第一战略家俾斯麦的演出。

(老大之争)

四:俾斯麦初阵,谁是老大?

周边危机四伏的国际格局,俾斯麦早有准备,深谙大国地缘政治的俾斯麦,曾经在有自己政治遗嘱性质的《思考与回忆》一书中不断重审国家强大会带来危险,进而一再提醒后续的德国领导人要谨慎处理大国关系,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这做派就是,在德国统一初期,延续普鲁士沿用许久的大战略。

那就是装作德国还没崛起,践行韬光养晦的策略。

在这个策略指导下,面对英国俾斯麦不断放低姿态,用重申英国和普鲁士长久的同盟关系缓和同英国的关系,减少英国的敌意。

这也是1870年11月,英国人质问俾斯麦,为何破坏《巴黎和约》中事关俄国的黑海条款时,俾斯麦低调,但顾左右而言他的回应。他不回答英国的质问,反而不断释放友好信息,表达俄国和德国没有秘密条约,这一切不过是俄国人借力打力的举动,撇清了德国和俄国的关系不说,又不断重审跟英国的友好关系。

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俾斯麦还强调,这友好关系是民族和家族的联盟,是足以影响未来很多年的联盟,是能长久存续的联盟。

从这个角度看,俾斯麦一直在装,一直在安抚英国说,哥们你还是老大。

(当时的欧洲)

为了拉拢英国,德国甚至说,只要英国愿意维持同德国的同盟关系,德国不介意放弃对于俄国的支持,以换取英国的友谊。

从这个角度看,俾斯麦当时的想法是:延续普鲁士和英国同盟关系,稳固自己在欧陆地位。

但英国人傻吗?答案是不傻!

统一之后的德国比普鲁士强太多了,一个新兴的大陆强国对践行离岸平衡的英国而言,是最忌惮的对手,于是,英国人不接招了,他们不表态,不赞同,让俾斯麦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因为英国人明白,自己要真当了这虚头巴脑的老大,就等于间接帮助德国上位成真老大。

一看英国人不接招,俾斯麦又转而安抚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用的方式也是曾经普鲁士的老办法,那就是君主国同盟。

当时的欧洲,大革命余波虽然淡去,但是国际共运的发展却如火如荼,这一切,让君主国和资本阶级恐惧,这恐惧和不安给了俾斯麦机会,只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何愁关系不缓和?

作为梅特涅崇拜者的俾斯麦,利用巴黎公社恐怖吓唬君主国们,那是一套又一套。

可老办法却解决不了新问题。

希望恢复神圣同盟的俾斯麦,致力于构筑稳定的欧陆大国格局,让德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可问题依旧出来普鲁士不是德国上。

(各种会议)

曾经的神圣同盟,普鲁士当不成核心,因为实力不够,但现在要组建新的“君主国同盟”,谁是老大?

又是一个关于老大定义的问题!

除了这之外,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矛盾不断,两国对于加入一个由德国主导的君主国同盟都心怀芥蒂。基于此,才有了两国对于联盟的不同诉求出现。

奥匈帝国说,让我认你做老大也行,你要跟俄国保持距离,并在关键时刻支持我对付俄国。

沙皇俄国说,我根本就不想认你做老大,也不指望所谓的“君主国同盟”,反而认为自己应该有充分的行动自由,并且能灵活的跟法国甚至奥匈帝国弄好关系,遏制要挟德国。

这两国都是不好对付的主,也让俾斯麦有点忧虑了。

看来普鲁士时代的老办法不靠谱,那咋办咧?

(平衡的艺术)

五:外交是平衡的艺术,也是遏制的艺术。

局面的错综复杂,让俾斯麦不得不改变策略,在对外关系中加入了更多权谋。

于是,先后顺序成了破局的关键。

俾斯麦先拿实力最弱的奥匈帝国开刀,通过各种拉拢和利益交换,让奥匈帝国上了德国的船,有了奥匈帝国再侧,德国就有了跟更强大的沙皇俄国谈判的资本。

我们都两个国家联合了,你是不是要掂量一下咧?

一看德国和奥匈帝国联合,沙皇俄国也不得不转变态度,缓和了同德国的关系。

这就是俾斯麦的策略,以力破局,借力打力,平衡艺术。

寻思明白之后,俾斯麦立马行动,开始了三连招!

(破局之道)

NO1,以力破局。

俾斯麦先是在跟奥匈帝国谈判时,强硬地说,我不会牺牲跟俄国的关系,缓和同跟你的关系,你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奥匈帝国皇帝弗朗兹·约瑟夫二世一听,实力有限的他立马认怂,随后出访柏林,表达了跟德国亲善的态度,这是以力破局。

NO2,借力打力。

收获了奥匈帝国的亲善之后,两个德意志大国的友好关系,让俄国人紧张了。为了避免被德国和奥匈帝国共同敌视,不甘心的俄国人来了。

俄国沙皇在奥匈皇帝弗朗兹·约瑟夫访问柏林的同时,也选择访问柏林,跟奥匈帝国皇帝在柏林弄了一出偶遇。

在柏林偶遇的三个皇帝,虽然没有达成什么协议,却通过这次偶遇表达了一种态度,那就是两国矛盾虽然不可避免,但两国单方面同德国加强关系的举动也是不认允许的,要行动就要一起行动。

俾斯麦又一次主导了三国关系,这就是借力打力。

在一番借力打力之后,1873年5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俾斯麦陪同下回访了俄国,并签署了俄德军事同盟协定,一纸盟约让两国成了盟友,两个大国在遭遇欧洲其他大国进攻时,有了提供20万军队进行支援的义务。

这下,德国终于不再担心东边的敌人,转而开始专注于西方的法国,也有了安心消化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时间了。

虽然占了这个大便宜,但俾斯麦并不满足,因为德、奥、俄三国关系的同步协调,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在俾斯麦看来,只要这三国外交步奏一致,法国的威胁和复仇算个球?

随后俾斯麦开始拉拢奥匈帝国,希望将奥匈也拉入伙。

但一份拥有约束力的协议是奥匈帝国不愿承担的。

虽然奥匈帝国拒绝了入伙,可他们在俾斯麦影响下,依旧跟俄国人在1873年6月进行了会谈,签署了一份约束力不强,仅仅倡议“维持欧洲和平”的协议。

不过有总比没有强啊?

奥匈和俄国关系缓和了,不用为难德国在两大国之间做选择了,俾斯麦还是相当高兴的!

不久后的1873年10月,俾斯麦趁热打铁带领德国加入了协议,第一次三皇同盟正式组成,俾斯麦借力打力大获成功。

然后,俾斯麦的目光盯上了最难整的英国人。

(下一步英国)

NO3,平衡的艺术。

作为欧洲当时超然世外的霸主,英国人对于欧陆联合的趋势分外紧张。

原因无他,联合起来的欧洲,将是英国的噩梦,没有矛盾的欧洲也是英国的噩梦,如果三个大国同气连枝,英国的利益如何保证?离岸平衡如何玩转?

英国的担忧,俾斯麦心知肚明,因此在玩转三国的同时,俾斯麦不断给英国释放信号,强调同盟的目标不是英国,不会损害英国的利益,为此他不惜斡旋盟友的立场。

比如,1873年夏,德国调停英国和俄国,划分了两国在中亚的势力范围,缓和了英俄关系。

这样的做派,配合德国低调的外交姿态,让英国人的戒心有所减少,也没了跟法国同盟,争锋相对的冲动。

德国的外交大获成功,让害怕法国干涉自己跟梵蒂冈争端的意大利也跟德国靠拢。

平衡的艺术,在俾斯麦手中貌似大获成功。

三皇同盟出现,还有低调的外交举措和调停方略,让英国失去了跟德国对抗的兴趣,就连意大利,也因为法国压力跟德国建立了亲密关系。

至于法国,俾斯麦也没忘记,为了缓和同法国的关系,俾斯麦用不干涉法国对外殖民、对外贸易的方式,减少了法国的戒心。

一出玩转五球的外交纵横之后,德国崛起引发的地缘压力,看似已经消除。

但真会消除吗?

(面对暗流涌动)

尾声:

俾斯麦超然的外交手腕让1971年诞生的德国,在两年后就获得了绝佳的战略环境。

可是这基于平衡艺术的外交举措,还有穿花蝴蝶一样的大国制衡其实并不牢靠。

不牢靠的根源有二!

首先:德国实力太强了,地理位置太特殊了,强大是原罪,地理位置的特殊,是罪上加罪。

其次:各个大国的诉求各不相同,心思也各不相同,这就让看似平静的格局暗流涌动,一个平衡跟不上,就容易爆发矛盾。

最后:利益虽然是大国外交最关注的东西,但依旧有比利益更高的东西存在,这东西在当时叫做宗教信仰,文化隔阂,在今日也有个特定词语。

于是,俾斯麦时代的德国,第一次外交危机爆发了。

这个危机就是“战争在望”.............

利益?信仰?孰轻孰重,这场俾斯麦时代的德国的第一次危机,到底为什么发生?

第二帝国兴亡史二:1875年危机德国差点灭国,玩转五球变孤立无援,俾斯麦做错了啥

2 阅读:247
评论列表
  • 2022-03-12 14:52

    俾斯麦还是牛逼,让一个四战之地的德国能够安稳渡过前期

阿斗不傻

简介:多平台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