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锅、人参、刀剑,明朝清朝贸易战后的科技战,不创新才可怕

阿斗不傻 2022-01-27 12:27:45
引言:

公元1550年(嘉靖29年),一场战争降临大明朝。

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孛儿只斤·阿勒坦” 带领他的蒙古骑兵,进攻大明边关。

严嵩用人失误,以至边防废弛,蒙古骑兵一举攻破北境,兵锋直抵京城。

眼见敌人兵临城下,无奈的嘉靖皇帝在雷霆震怒后,只能选择妥协,并在次年接受俺答汗在大同互设马市开放贸易的要求。

这场战争,史称“庚戌之变”,变乱的因由则和蒙古的贸易需求有关!

(庚戌之变)

一:前因。

明朝时,鞑靼部落虽然在明朝初期,在朱元璋和朱棣两代人的攻击下退居漠北高原。

但他们在稍许恢复元气之后,依旧常年骚扰长城沿线,弄得明朝边疆烽火连天,土木堡之变更是让明朝深陷危局。

鞑靼骑兵常年进犯,不断劫掠,让明朝付出了高昂的战争代价和维稳成本。

百姓对战争非常厌恶,有不少人为了缓解边境局势,顺带赚鞑靼人的钱,弄起了走私业务。

虽然鞑靼人不算太讲理,但对于交易还是秉持欢迎态度的,因为他们需要明朝产出的物资,多过明朝对他们的需要。

军事和政治,永远都是为了经济服务的,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冲突不断,但走私贸易也不断。

经济实力上,鞑靼部落和明朝完全没有可比性,

军事实力上,鞑靼人虽然占有游击战优势,但真要全面战争,也力有不逮。

死人太多,鞑靼人也担忧啊?

在这样的境况下,从1534年(嘉靖13年)开始,俺答汗就表达了希望去明朝纳贡,恢复边境贸易的请求,还不断派遣使者前往明朝,可明朝对鞑靼的举动,都选择了拒绝。

不断地拒绝,终于让俺答汗寻思武力解决问题。

随后就有了公元1550年的“庚戌之变”,这场变乱,让俺答汗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边境互市机会,只是这被胁迫出来的机会,维持得很短很短。

(互市贸易)

二:打服。

互市协议达成后,因为明朝是受迫而为,本就非常不满。

后续这不满,在俺答汗提出以牛、羊进行贸易,不涉及马匹交易后,变成了愤怒!

我要你牛羊有何用,马才是关键!

明朝干脆地选择了关闭互市,随后一场持续20年的边境战争开始了。

战争进程中,明朝经历了嘉靖、隆庆时代。

隆庆年间高拱、张居正先后主政时,一改嘉靖年间积弊的明朝,用整军备战主动出击的方式,给了鞑靼人迎头痛击。

结束混乱时代,迎来睿智的政治家,明朝终于让鞑靼人知道了厉害。

在通过战争打服俺答汗后,有感于战争耗费巨大的明朝,也寻求跟蒙古贸易互市以求和解。

条件则是,蒙古人要接受册封,签署和平条约,承诺永不相犯。

受迫于时局的俺答汗接受了明朝顺义王册封,并签署了十三条和平条款,底下了傲娇的头颅,答应和解。就此,明朝和蒙古迎来了相对和平的时光。

历时200多年的北方战乱,得以消弭。

为了兑现承诺,明朝也在东起宣府西到甘肃的长城沿线,建立起了11处互市贸易点。

互市贸易也在随后迎来了繁荣。

在这十多处贸易点上,鞑靼人用他们的马匹、牛、羊、皮毛等特产换取明朝粮食、布帛和铁锅等日用物资。

中原北方地区和鞑靼部的经济困境,也在双方贸易放开后,迎来了双赢的时代。

按当时明朝首辅高拱的说法是:

数月之间,三陲晏然,曾无一尘之扰,边氓释戈而荷锄,关城熄烽而安枕,而今有之。

这话语背后,得瑟之意有之,舒心之意有之,可见明朝也是渴望和平和宁静的。

高拱是个聪明人,也是个能吏干臣,但他的才华,依旧和张居正差了一线。

更聪明的张居正,却从这繁荣中,看到了隐忧和克制蒙古人的手段。

(张居正)

三:贸易战。

好的政治家既需要政治思维和手腕,也需要经济思维和手腕。

经济、政治不分家,经济好了,政治才会好,军事才会好。

这点上张居正技高一筹,在高拱看见的只有繁荣时,张居正看见了隐患。

鞑靼部要是在这长久的交易繁荣后,迎来实力增长,难免会又起战心,为了劫掠而犯险。

带着这寻思,张居正开始考虑如何“制虏”?

随后,他找到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将铁锅贸易主动权抓在手中。

铁锅,对草原部落而言无疑是复杂的技术,更让他们难堪的是,曾经丝绸之路还在的时候,蒙古人可以从中亚获得铁器来源,现在丝绸之路因为海上贸易兴起,没了。蒙古人要获得铁器,只有找明朝交易。

(铁锅定兴亡)

这贸易态势,就是不对等的降维打击啊,仅此一家别无二号,要么买要么打?

这也是明朝史书中不断描述,鞑靼骑兵进犯边境,最爱掠夺的是铁锅、铁器的根源。

老百姓家中的铁锅他们也不放过,足见鞑靼人的科技落后和铁器的短缺。

任何时候,科技都是第一生产力,没有铁器就没有武器,没有铁锅,草原人除了烤肉估计也没啥可吃的了。

整日里吃烤肉也会营养不良啊?

武器不够也打不赢仗啊?

这就是鞑靼人面临的最大问题!

你的问题不就是我的机会吗?随后谋略大师张居正下了盘大棋。

他用经济贸易的手段,让蒙古人乖乖听话,慢慢沉沦。

张居正谋划一番后,找到大臣王崇古,对他说:现在虽然是和平时期,但互市贸易中依旧要严控铁锅买卖,因为铁锅也是铁铸的,日后有需要,也可以变成武器,轻易不要售卖。

至于蒙古人的用锅需求,可以给他们广锅。(一种跟铁锅差不多,但是不容易回炼的锅)

就是这广锅,明朝也宣布,不能敞开供应,要限量供应,而且限量限的非常有特色。

如果要买这锅,卖给你可以,必须用旧锅来换,要不然不卖。

(鞑靼人)

随后这政策,就成了互市贸易中的红线政策被层层加码。

按照《大明会典》记载所言:

铁锅并硝黄钢铁俱行严禁,市场定于大同镇,每年一市,每市不过二日。

这句话的意思是,铁锅和硝黄钢铁一样,都是严格禁止售卖的,也不是随便那个互市都可以买卖的,只有在大同市场上才有,而且一年仅仅买卖两天,错过了就要等来年。

这严格的铁锅贸易限制,让当时不少明朝大臣糊涂了。

互市贸易都打开了,弄铁锅禁运干嘛?简直多此一举!

面对同僚质疑,张居正不为所动,解释都不带解释的,因为懂得的人自然懂,谦谦君子都当不得政治家。正是张居正的努力推行,才有了明朝的铁锅禁运。

这禁运在张居正死后依旧保持了很久很久。

持续近百年禁运后,长城沿线的烽烟越来越少,失去了铁器来源的蒙古人连武器都缺乏,就更别提战斗力了。

互市贸易的繁荣,带火了边境口岸,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也助推了“隆万中兴”的辉煌。

鞑靼人也在互市贸易的繁荣中,武力变得越来越废弛。

如果一切照这样的轨迹发展下去,或许历史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但历史走势不随人定,因为努尔哈赤来了,而且用跟张居正几乎同样的手腕,赢得了胜利。

(努尔哈赤)

四:进化和文明的升级。

努尔哈赤其人,大家都耳熟能详,后金建立者,清朝奠基者,明朝掘墓人。

除了这之外,作为女真族领袖的努尔哈赤,还是个非常重视经济发展的枭雄。

他在当部落首领的时候,就非常重视边境贸易,借力“马市”和“贡市”贸易活动,赚取了最早的财富,助力了自己势力的扩张。

女真人是历史悠久的渔猎民族,东北也是地大物博的地方。

人参、马匹、东珠、海东青和皮草都是他们的特产。

同样的,他们对铁器、耕牛、食盐、布匹等生活用品需求也很大,因此特别重视明朝跟“马市”的交易,这是他们获取物资和财富的唯一途径。

常常是一封交易的赦书,就能让女真人争得头破血流。

当时的明王朝,开放辽东马市的初衷。

一是为了巩固国防安全,二是为了遏制拉拢女真部落,三是为了满足战马需求。

按照明王朝的说法就是:

服用之物,皆赖中国,若绝之,彼必有怨心,皇祖许其互市,亦是怀远之仁。

在传统儒家理念里面,这是“不战而驯拢之”的最佳诠释。

(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个政策,初衷当然没问题,通过贸易交易,获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军事利益,无疑是一举三得。可再好的政策,如果经歪了,必定会出问题。

这不,在明朝中后期,经就歪了。

念歪的根源则是,富人阶级的需要,让奢侈品的需要节节高升。

马市也从单纯的马市,变成了综合市场,商品的种类不限于马匹,反而多了女真特产的貂皮、人参、蜂蜜、木耳、蘑菇等稀罕物。

明朝通过出售布匹、丝、陶瓷、米、盐、铁锅、等生活用品,换取需要的奢侈品和特产。

明朝的需要升级了,女真的供给也升级了,曾经的特定贸易市场变成了大宗贸易市场,交易得更多更频繁,也让交流变多了。

这交流变多了,难免接触的就多了,接触多了,技术门槛就会被窥见。

女真人就这样在长久的贸易中,引进了耕牛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一举从采集、狩猎时代,进入了半农耕时代。

后来女真部落学会了耕种不说,还成了粮食出口区。

有了粮食自主后的女真人,有了别样的心思。

在努尔哈赤主导下,他们通过互市贸易获得了大量铁器,锻造了不少兵器,还从汉人那里学会了冶铁的技术,极大的提升了女真部落的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女真部落在跟汉人的交流中,学习了不少汉人的文化,升华了文明的视野,也开拓了眼界。

简言之,长久的贸易,让女真人完成了进化。

(文明的进化)

五:享受,贸易的升级。

就在女真人进化的同时,明朝却在互市贸易中陷入了奢靡消费的旋涡。

富人阶层对于奢侈品人参、貂皮的大量需求,导致了国家财富的流失,也助长了腐败横生,这腐败最后通过财富转移,转嫁到老百姓身上,进一步激化了明朝的内部矛盾。

所有的内部矛盾,实质上都是经济问题的产物。

人参贸易让女真人大赚特赚,让明朝财富流失,也让两方实力对比开始出现变化。

一看如此,明朝不是没有明白人,也寻思弄贸易限制。

他们通过关闭人参贸易的方式,指望能遏制女真的财富掠夺。

初开始,这贸易限制收效明显。

女真人的财富来源,多为东北人参的出口,遭遇出口限制,让不容易保存的人参,因为滞销价格打折,甚至失去了交易价值。无奈的女真人只能选择向明朝乞降。

开始降价销售人参,奢侈品卖出了白菜价。

(女真人的崛起)

一看情况危机,努尔哈赤就开始寻思对策,这对策也分三步走。

第一,确定需求。

第二,科技创新。

第三,应对封锁。

需求是供应的根本,有需要就有市场,市场是不已王朝意志为转移的。

中医中,人参是药王是圣品,是延年益寿的神药,是民间口碑最好的中药。

这价值认同,才是人生价格昂贵的根源。而最好的人参就是出自东北的“辽参”,在明朝市场非常受欢迎,这受欢迎的程度也有数据为证。

从单价看,“辽参”的价格按照品相,从15两到20两白银不等。

从交易额看,每年数万斤出口,几十万的交易额也不是小数目。

这都是需求端旺盛的体现,既然需求端旺盛,市场就一直存在、

基于此,努尔哈赤就开始寻思,如何破局了?

什么是人参交易的弊端,让他们不得不降价销售,答案是人参不易保存。

明白了这一点后,努尔哈赤号召族人想办法延长人参保质期。

在请教无数经验丰富的挖参人,经过多次实验后,努尔哈赤发明了一种用沸水焯人参,然后再将人参晒干的保存方式,经过这样处理的人参,不易发霉,不影响药效,还能长期保存。

人参最大的软肋,保质期被破解了。

(干人参)

明朝的需求依旧强劲,政策堵不住需求,让明朝对人参的渴求变成了走私行动,走私越来越多,也让贸易战成了伪命题。

明朝的贸易战,就在努尔哈赤的科技创新下,不攻自破。

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啊,这点上,女真人的进化史非常说明问题。

从渔猎民族变半农耕民族,学的是汉人技术,铁器铸造也是在长久交流中,学的汉人技术。

后续人参保存方式创新,则是借助有经验挖参人多年实践,在开创新思维后发现的。

这一轮轮进化史,助力贸易战,不就成了贸易破局和经济破局吗?

遏制了明朝的人参贸易战后,努尔哈赤威望更盛了。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松懈,被冲昏头脑,反而是继续低调。

通过维持和明朝的关系,不断在人参贸易中赚钱,用人参继续腐蚀明朝,等待时机,进而在辽东大帅李成梁死后,开始了进攻的序幕。

然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明朝因为财力枯萎,因为内忧外患,亡国了。

(明朝灭亡)

尾声:历史自有规律可寻!

历史是什么,不断重复的故事。

明朝对蒙古贸易战,是一场基于科技的降维打击,用一个铁锅就锁死蒙古人刀锋,让他们变得乖乖听话,不爱学习的蒙古人完全没有破局之道,最后只能渐渐式微,成了昨日黄花。

反观女真人,则是另一种做派,用学习、模仿和创新,换来了相对均势的贸易地位,进而在贸易中占据优势,换来了后续的崛起。

这两段历史告诉我们,落后不可怕,不学习,不创新才可怕!

3 阅读:113

阿斗不傻

简介:多平台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