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斯大林国父,普京高度评价背后,藏着苏联飞速崛起的秘密

阿斗不傻 2022-01-22 23:09:49

引言:

1953年3月5日,在一场宿醉后遭遇脑中风的斯大林,终于闭上了眼睛。

临死的他,依旧在用喝大酒作大死的方式,践行自己的强悍。

这强悍的背后,是一群跟随着的伴酒,还有他们止不住的头疼。

虽然是战斗民族,可喝酒喝太多终究不是好事,斯大林走了,他们不用再头疼了。

更让他们安心的是,这个强人留下的遗产,是一个横绝天的工业强国。

这个国家有多强,答案是,震慑了一整个时代。

就连斯大林的对手丘吉尔都说:他来的时候俄国只有木犁,他走的时候苏联有了核弹。

木犁和核弹的转切背后,是一个强者的遗产。

正因为这遗产的存在,才有冷战双雄争锋,才有人类最璀璨的时代出现。

斯大林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粗鲁,让这个人遭遇了两极分化的评价。

正方说,他是苏联强大的基石,最优秀的领导人。

反方说,他是恶魔、莽夫,一个粗暴的人。

关于他的粗暴,导师早有评价,并且言之凿凿地说,他不适合当最高领导人。

但奇怪的是!

正是这粗暴,促成了苏联的工业化奇迹,即便在今日,这遗产依旧影响着俄罗斯。

那么这奇迹是如何诞生的?中间经历了何种波澜?是谁在背后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我们继续看!

(冷战的实力因斯大林而来)

一:起点不低的俄罗斯。

丘吉尔说,斯大林当政之初,苏联拥有最多的是木犁。

这话是基于思维惯性,还有当时苏联境况的描述,其实并不符合苏联的真实状况。

沙皇俄国并非传统农业国,经历了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也跟上了欧洲工业革命的脚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俄国就是欧洲工业强国,这强悍也有排名为证。

一战前的1913年,沙皇俄国工业规模位列世界第五,仅次于美、德、英、法,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国。按数据显示,沙皇俄国经济增长也非常迅速,在1860年到1913年这50多年间,几乎保持了年均5%的增长率,这成绩可谓非常优秀!

但,这曾经的辉煌,在经历了一战苦楚,还有苏联诞生时的长久战争后几乎灰飞烟灭。

十多年战乱,几乎将俄国打回农业时代,整个国家工业产值下降八成,工厂也十不存三。

这就是苏联诞生时面临的时局,钢产量从300万吨降到12万吨,工业产值不及战前一半。(1921年数据)除了这之外,大量产业工人,因为工厂被毁也失去工作,只能回归农田勉强度日。

面对这样的时局,如何办,怎么做?苏联人也有了分歧。

二:托洛茨基和斯大林之争。

稳固政权后,发展成了苏联的使命。经济恢复这件事上,苏联有两种意见呼声最高。

第一派,是以斯大林为首的激进工业化派。

在斯大林看来,当时的苏联内忧外患,如果不进行快速工业化,国家将会在内外势力的遏制打压下,陷入万劫不复之境,这时用温和的办法恢复经济,无疑是找死?

必须用尽一切办法, 迅速工业化,恢复国防实力,保障国家安全。

第二派,是以托洛茨基为首的温和派。

主张先向全世界输出思想,引领国际运动的发展,让全世界形成合力,形成凝聚力,然后在一起建设新时代。

这两派主张,一个激进,一个温和,一个急切,一个缓慢,一个现实,一个理想。

可谓针尖对麦芒。

最后谁赢了?答案是强悍的斯大林!

原因无他,现实威胁是感同身受的,这时候弄什么理想输出,无疑是治标不治本的。

没有实力的理想就是妄想,唯有先活下去才有实现理想的可能。

随后数年,苏联在列宁指导下,在斯大林配合下,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恢复过程虽有波折,可波折之后出炉的“新经济政策”,依旧稳定了苏联。

然后,时间来到了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导师走了。

导师走了,斯大林开始引领苏联的建设。

三:斯大林时代之初。

斯大林当了带头人之后,最先遭遇到的不是经济困境,而是政治难题。

这难题就是托洛茨基的反对!

就在斯大林苦于如何对付时,托洛茨基写下了《论列宁》和《十月的教训》,批评了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弄得这两人尴尬无比。

尴尬之后,就是寻思报复,随后一场权利斗争发生了。

斯大林联合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共同对抗托洛斯基,发文说托洛斯基的主张不是列宁主义。

一轮博弈后,托洛斯基成了失败者,被免去了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

最大敌人失势后,斯大林又在跟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的斗争中获得胜利。

终于在1927年12月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获得重大胜利,随后又在1929年,将布哈林为首的“右倾投降主义集团”赶出政治局,成了苏联最强者。

这段时间的苏联,虽然上层内斗不断,但经济发展也没落下,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工业水平在1928年恢复到了1913年水平。

苏联恢复了沙俄时代的元气,看上去发展算快的了,但时代让斯大林依旧担忧。

原因无他。

广泛的国际敌对是其一。

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十其二。

时刻存在的战争威胁是其三。

基于这三点,斯大林不安啊?

用这个速度,要超过英、美,依旧要用四五十年的时间,可过了四五十年,苏联还会不会在?自己还会不会在?干掉资本主义的理想,又如何有践行的可能?

必须用最短时间,追上英、美这样的列强国家,让苏联成为明灯。

但在这之前,面对动荡不安的国际时局,苏联必须拥有自保的能力。

于是,一场快速工业化的运动启动了。

(快速工业化)

四:快速工业化必须要走的路。

1928年,苏联在斯大林带领下,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核心就是发展重工业!

至于资金来源,当然是农业啊!

没有殖民地的财富,没有对外搜刮的条件,苏联能做的只有用本国农业反哺工业的方式,获取工业化的资金。

面对这样的状况,农民肯定不满,因为这资金都是从他们种的粮食哪里来的?

但斯大林如何应对农民工的不满?答案是农业集体化!

1929年11月,农业集体化决议颁布,斯大林态度坚定地说:

一切反对集体化的人,都是共产主义的敌人。

数年时间,农业资金不断涌入工业,让工业获得了发展的可能。

但农民的抵触情绪非常强烈,一看反对者不少,斯大林下令,有违令的都要遭遇处罚,从有期徒刑到死刑不等!

这一来二去,就引发粮食大减产和饥荒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降低了7.8%,粮食收购量却不减反增,还大幅度增加,苦了农业,但工业发展的资金有了。

更让斯大林开心的是,1929年的大萧条,进一步助力了苏联的工业化。

(大萧条和快车道)

五:大萧条和苏联起飞。

就在苏联紧锣密鼓弄工业化时,西方世界却遭遇了危机。

一场危机因为美国产能过剩,投资火热,负债过重引发的大萧条,在1929年爆发。

需要的不足和产能过剩,让美国资本家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愿廉价出售。

过剩的产能,还有信贷危机引发的消费不足,成了两个极端,垄断利益集团的出现,更是用推波助澜的方式,在危机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大资本家借助危机赚了,中小资本家惨了,劳苦大众更是成了受害者。

就如现在一样,全世界都在为美国买单。

世界都不咋行,哪里还有市场咧?

这个时候,苏联出面了。

你们不是产能过剩没地方输出吗?

我有钱,农业来的,我有需要,工业需要设备,我有市场,大量的市场,你们来不来?愿意来我全收。

备注,仅限于重工业设备,人才和技术。

(热火朝天的工人)

美国英国资本家一看有钱赚,那还有关于信仰的矜持,立马跟苏联眉来眼去。

一看有门,斯大林立马行动。

1929年底,斯大林就在苏联最高国际经济委员会下,设置了专门的外国咨询中央局,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技术引进和学习。

在斯大林指导下,这个局工作成果斐然。

1930年到1931年,苏联就花费4000万美元,跟英、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达成了124个技术援助项目,援助涉及交通运输、武器制造、石油化工、冶金、铁路、等多个工业门类。

这意味着什么?

答案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几乎所有工业门类和基础设施,都是在西方国家的帮助下建立的。

资本无国界的英、美、德资本家,帮助最大的潜在敌人修了钢铁厂,拖拉机厂,水电站…………

苏联著名的三大钢铁厂“扎波罗热钢铁厂、库兹涅斯克钢铁厂、马格尼托尔斯克钢铁厂”,是美国和德国援建的。

苏联三大汽车厂,所有的生产线更替设备,都是美国提供的。

四大拖拉机厂,美国和德国援建了三个,一个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就受到了80多家美国企业的光顾,成了美国人的心头好。

当时的苏联人,花钱引进设备有多疯狂?也有数据为证!

1931年全世界出口的工业设备,苏联一家吃下了三分之一,1932年出口的工业设备,苏联吃下了一半。

为了争夺市场,美国、德国、英国企业经常为了竞标,打价格战打的头破血流。

为了让苏联进口自己的设备,整个一五计划时段内,英、美等西方国家甚至不惜用贷款17亿美元的方式,促成买卖成交。

简言之,只要持续购买,钱都能借给你。

这大大缓解了苏联的经济压力,简直是手把手送钱帮苏联强大啊?

有了设备,有了资金,还需要什么,答案是人才和体系。

(拔地而起的工厂)

六:引进人才和工业体系完善。

1929年到1931年,在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安排下,前后有1685名苏联专家去美国工厂进修,这群人在回国之后,很快成了苏联新建工厂中的技术带头人。

除了派遣技术人员出国学习之外,苏联还用高薪引进人才。

当时的西方世界,因为大萧条影响,不少高级人才都失业了。

其中为数不少的人,在反思危机后,对资本主义非常失望,反而开始欣赏起苏联。

借助这思潮,苏联顺势在美国搜刮人才,从1930年到1932年,入境苏联的工业科技人才就有两万多人,仅仅一个顿巴斯煤矿就有两千多外国科技工人。

这群人在苏联获得了良好的待遇,不少人受到了重用,成了技术带头人。

引进人才,输送人才留学,内外互动之后,苏联人才储备获得了极大提高。

有了人才,斯大林开始寻思完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

在他指导下,中央执行委员会又设置了专门的高等技术教育委员会,完善工业技术教育培训制度。

这个制度的完善,让苏联获益良多。

仅仅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就培养了30多万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产业工人,17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才。

(人才是关键)

这引进设备,引进人才,完善体系的成果也非常斐然。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1932年,苏联工业产量节节攀升,借助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一跃成了世界第二工业国,并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

完成一五计划之后,斯大林再接再厉,开始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国际时局虽然有变化,但并没有影响苏联的工业建设,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苏联工业产值倍增。

煤产量达到了1.28亿吨,钢产量达到了1770万吨,发电量达到了365亿度。

有了煤、钢、电的支持,苏联的工业体系有了依托,全国多达6000多家大型工厂企业时刻轰鸣,重工业全面崛起,工业产值占世界10%。

这势头在后续几年依旧不减。

1937年到1941年德国入侵之前,苏联年均工业增加值高达17%,苏联工业化,就这样完成了。

七:快速工业化的因由。

前文,通过回忆沙俄时代过往,还有苏联时代的机遇,大萧条。诠释了苏联快速工业化的基础和契机以及苏联人的努力。

除了这之外,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的努力奋斗,令行禁止也是工业化完成关键。

斯大林模式下的计划经济,是奖惩分明的模式。生产任务在中央下达之后,就是一级级延伸的纲领文件。

无法完成任务的话,就会遭遇惩罚,流放,有期,或者其他都会有。如果完成了任务,那也要恭喜你,可以去享受了。

无故加班那是没有的,996也是不可能的,福利待遇更是优厚的。

超额完成任务的干部和工人,甚至有专门的疗养制度伺候。

平时努力干,成了生产英雄,就能享受惬意的黑海度假,这诱惑,让苏联劳动者甘之如饴。

有力的奖惩模式,提高了效率,提高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工业化速度,但依旧有弊病。这弊病就是,强悍的斯大林,遭遇了专权霸道的批评,在后续饱受诟病。

可即便如此,斯大林依旧做了,因为他深知,自己不做,迎来的将是万劫不复。

没有重工业,就没有国防事业,没有国防事业,虎视眈眈的希特勒就会更加急切。

(希特勒)

苏德战争也将更加不堪。

从这个角度看,他所做的一些,都是为了让苏联这个落后的农业国,在最短时间内,拥有武装自己的能力,守护自己的能力,唯有如此,才有完成信仰的可能。

可以这么说,正是紧迫时刻的权宜之计,才有后续苏联的强大。

没有农业出口反哺工业!

哈尔科夫机车厂,那会有二战纵横战场的5万辆T-34出现。

这五万辆坦克背后,需要煤、铁、电、油和一个完善的工业体系。

尾声:

一个奇迹的诞生,需要契机,需要努力,也需要严明的制度,更需要强势领导人。

唯有强势的人,才能主导奇迹的诞生。

从这个角度看,丘吉尔评论斯大林:

他来的时候俄国只有木犁,他走的时候苏联有了核弹。

确实实至名归,他化腐朽为神奇的做派,让苏联拥有了超级大国的底气。

当然瑕不掩瑜,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后续也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可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无能,总不能全甩锅斯大林吧?

这点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有明确认知。

在2019年一次活动中,他破天荒的称呼斯大林为国父。

这背后的深意,无疑让人思索!

没有斯大林的俄罗斯,不会成为超级大国,苏联不是超级大国了,俄罗斯又哪来的老本吃?

这点,普京还是看到很清楚的,他或许也希望同斯大林一样,能引领国家创造新的奇迹。

3 阅读:426

阿斗不傻

简介:多平台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