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干早已成为过去式,在特定的时期,干部录用制度缺乏,企业选拔工人从事管理岗位,未进行提干或转干手续。
之后出现诸多问题,进而以工代干被取消。
工人就是工人,领导就是领导,优秀的工人晋升到管理岗位,工人身份随即取消,这倒是正常。
老李是一家国有企业的老工人,老李回忆,他在1997年进厂的时候,车间里的工段长都是工人堆儿里提拔起来的,技术上可以说在工段里是最好的,有一点就是,只要当上了工段长,在企业的身份就从“工人”变成了“职员”。
车间主任等企业中层干部就更别说了,没有“工人”身份的。
老李说,当时一线工人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属于有毒有害岗位,有上进心的工人通过自学或者读成人大学,提升学历,有职员竞聘机会就参加。
老李当时也没感觉,“工人”与“职员”身份有什么意义,只知道有毒有害岗位的工人可以提前五年退休。
车间里有工人被提升了,一定有工人来补缺,应该是工人编制是定好了的。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或许企业的管理人员相对匮乏,又或许是企业的各单元提拔管理者的自主性增强,老李说,他们基层增加了许多管理岗位,而这些管理岗位的人员都是工人身份。
老李介绍,之前一线工人直接面对的管理者就是工段长,现在在工人与工段长之间又增加了许多大班长。
这些管理者是“工人”身份,可以理解,可是车间管理人员也有许多是“工人”身份,老李他们现任的车间主任也是。
也许太过纠结企业管理人员的身份问题没多大意思。
老李是老工人,在企业工作久了,了解的也多了。他有些担心,这么多“工人”身份的管理者是不是占据了工人的编制,占用了工人的工资总额。
这几年,老李他们一线严重缺员,人员迟迟补充不来,延时生产成了常态,十二小时两班倒成了正常的倒班制度。
相比之下,老李他们企业管理人员是越来越多,同样是200人的车间,以前十几个管理人员,现在近五十个管理人员。
老李早就听说过,在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与工人是有比例限制的,这些“工人”身份的管理人员在这个比例限制中算“工人”还是算“管理人员”呢?
老李指出了企业的一种现象,企业管理人员与工人失衡,也许这只是个特例,但是为什么在有的企业里,管理人员多是工人身份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