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刘邦打小出生在一个平平常常的农民家里,上头有两个哥哥,自己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爹刘太公一直靠着种地维持生计。刘邦因为出生得比较晚,打小就特别顽皮淘气,也不愿意帮着家里做农活儿,成天跟一帮朋友在村子里到处溜达,还老是惹出些事端来。
【一、朋友眼中看混混,自身却不自知】
在邻里们看来,刘邦这人没个正形,啥本事没有,就知道占人便宜、靠人养活。刘太公对自己这个儿子那是相当不满,每次瞅见刘邦穿得破破烂烂的,还一身酒味儿,心里的火气就噌噌往上冒。
刘邦的好友马良讲道:“我跟刘邦相识好些年了,这家伙就没正儿八经干过一天活儿,不是呼呼睡大觉,就是拉着我们一块儿玩耍。刘大哥老是揪着他耳朵骂,我们在一旁看着都为他揪心。他倒也不是那种混日子等完蛋的人,成天净琢磨着咋能过得自在些。依我看呐,老刘家怕是要被这个儿子给拖累了。”
在刘邦自己看来,日子那叫一个逍遥自在,他没觉得有啥问题。他觉着干活太辛苦了,与其累死累活地劳作,还不如多睡会儿觉,或者跟朋友痛快地玩上一整天呢。他才不管父亲和村民们咋想呢,只要自己高兴就行。
刘邦打小就性格张扬,跟他的兄长刘伯、刘仲可不一样。那刘伯和刘仲都挺乖巧听话的,可刘邦呢,老是躲开劳动,常常能听到刘太公在干农活的时候念叨着刘邦没什么本事。不过刘邦倒也不生气,一门心思就想着怎么玩乐。
刘邦有个打小一块儿长大的伙伴叫高琪,她老是劝刘邦:“你老这么着可不成啊,往后咋过日子哟?”可刘邦老是不当回事,跟她讲:“琪琪,你净瞎操心,我觉着老天会照应我的。等时候到了,我就娶你当媳妇,咱一块儿过好日子呗。”高琪没办法,只能摇摇头,不过还是会跟着刘邦到处乱晃。
刘太公跑去跟村长讲事理,想让他去劝劝刘邦。村长心一软,说道:“刘邦正值年轻,血气方刚的,也该让他随性些,往后啊,总会明白事理的。您呐,就别太过忧心啦。”刘太公唉声叹气地讲:“我就怕他一直都不明事理,那我们老两口的晚年可咋整哟。”
马良老是跟刘邦讲:“咱玩耍也得有个度,不能成天瞎混,不然往后没人待见咱。”刘邦却回应道:“你呀,想太多啦!我坚信自己肯定能有一番作为,等那时候,我来养你和你家里人!”马良颇为无奈地表示:“我可没你那么想得开,咱还是赶紧成熟些吧。”
刘邦这人吧,虽说没啥正经事儿干,可他有个优点,那就是待人友善。但凡村里遇到啥麻烦事儿,刘邦总会积极地去帮把手。有一回,村里拉东西的牛车陷在泥泞的道上走不动了,刘邦二话不说,第一个冲过去推车,尽管车没推动,可他一点儿也没打退堂鼓。乡亲们见他这么卖力气,也都纷纷赶过来帮忙,最后总算把牛车给推动了。刘邦那双黑黢黢的大手糊满了泥巴,可脸上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二、趁乔迁之机,一鸣惊人】
有一天,村里来了个富有的吕氏,这人在洛阳把当地官府给得罪了,没办法只好带着全家搬到了本村。这吕氏很快就吸引了一帮人前去巴结,因为这些人有求于他。
吕氏办了个庆祝搬家的酒席,村里好些有身份的人都去参加了。刘邦本来没被邀请,可他心里明白,这可是个稀罕的能拓展人脉的好时机。
刘邦心一横,打算去试试运气。他把自己收拾妥当,穿上自己最拿得出手的衣服,便朝着吕氏家奔去了。
“我是本地亭长,专程带了一万的贺礼来恭贺乔迁之喜,烦请给我通报一下,引我去见吕太公。”刘邦胸有成竹地对看门的仆人言道。
那仆人把他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瞧他穿着干净整齐,行为举止得体大方,也就不好往外撵了,只好放他进了门。
吕太公正和宾客们聊得欢快呢,冷不丁瞧见一个陌生面孔,这人连个招呼都没打,就一屁股坐下了,并且大言不惭地声称自己带来了一万贺礼。吕太公心里不由得犯起了嘀咕。
当吕太公正要责问的时候,刘邦已然和身旁的宾客们交谈开了,他讲话很有水平,没一会儿就和大家聊得火热,把众人逗得捧腹大笑。
吕太公心明眼亮,一眼就瞧出刘邦绝非等闲之辈,将来肯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像这样的人才正是自己渴求的。于是,他当下就拿定主意,不去怪罪刘邦,反倒热情地款待起他来。
宴会结束后,吕太公竟然主动表示,要把自己的大女儿吕雉许配给刘邦。刘邦那是相当高兴,立马就答应了下来,就这样顺顺利利地娶到了美娇娘。
原来啊,刘邦平日里在村子里到处溜达,倒也并非毫无作为。他借着这些活动,积攒下了不少人生经验,对人情往来和世间事理很是了解,这也给他日后干一番大事业铺好了路。
在吕氏举办的乔迁宴会上,这对刘邦而言,那可是个极其难得的好时机。刘邦这人本来就很能说会道,再加上他把自己收拾得仪表堂堂,没一会儿工夫,就在众多宾客当中显得格外突出。这些宾客们都在心里琢磨着,这个陌生又英俊的小伙子到底是谁呢?刘邦呢,一点儿也不见外,立马就参与到大家的谈话当中,没过多会儿,就把众人给逗得挺高兴。
吕太公发觉这个青年非比寻常,遂决定接纳他。宴会完毕后,刘邦对吕太公的热情款待表示恭维,称谢他给自己这样一个机会。吕太公听了心里颇为舒坦,二人相谈甚欢。末了,吕太公言道:“我对你颇为欣赏,我有个念头,不知你咋想?”刘邦赶忙回应:“吕太公您目光长远,您说啥我都照办。”紧接着,吕太公就提出要把长女吕雉许配给刘邦。
刘邦那叫一个惊喜万分,压根儿没想到自己能有这般好运得到这样的馈赠。吕太公瞧着他的为人,断定他日后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这桩亲事对彼此来说那可是好处多多。刘邦心里也清楚,自己能够娶到吕雉,那全是靠着吕太公的慧眼,能看出自己是个有能耐的人。他感动得不行,连连道谢。
刘邦回到家后,赶忙连夜备好聘礼,自己驮着就往吕府送去成亲。这事儿让刘太公和马良知晓后,都着实吃了一惊,随后便纷纷前来祝贺。刘太公的心里头泛起了诸多复杂的情绪,他总算瞧见刘邦有了长进,心中既感到欣慰,又懊悔自己先前错怪了他。
【三、吕氏识英雄,美人归】
经由张良的介绍,刘邦把张耳当作老师,从而获取更多有关治理国家、处理政务方面的学问。
张耳这人啊,是个隐居在山里的学问家。他呀,实在是受够了官场里那一套勾心斗角的事儿,于是就决定隐居起来,靠教书来给自己找点儿乐子。
张良是张耳的徒弟,他觉得刘邦很有潜力,一个劲儿地夸赞刘邦的优点,这样一来,张耳才同意把刘邦收作徒弟。
在张耳那儿,刘邦大开眼界,收获满满。他知晓了不少治理国家、安定天下的道理,也对当下社会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老师啊,秦朝的政令让百姓们痛苦得没法忍受,我整日整夜地琢磨着该怎么拯救天下苍生。”刘邦诚心地请求张耳给予指点。
张耳脸上泛起一丝微笑,言辞恳切地对刘邦言道:“天道自有其规律,苍生也有其期限,苦难终究会成为过去,重要的是找到解决的办法。我觉得你行,往后必定能够干出一番大事业。”
张耳的一番肯定,让刘邦备受鼓舞,他铁了心要改变当下的状况,打造出一个天下太平的繁荣时代。
张耳在深山里隐居了十来个年头,早就对朝堂生活心生厌倦,一门心思就想好好写书。张良跟他学习的时候,张耳就觉着他不是个一般人。当张良说要给张耳介绍一个特别出色的弟子时,张耳原本是打算一口回绝的,可张良软磨硬泡,到底还是把张耳给说动了。
张良向张耳讲了刘邦的诸多非凡之处后,张耳有些拿不定主意:“你说他是个奇人,这点我认可,可我着实不想再收徒弟了。”
张良恳切地说:“您隐居好些年了,学问深厚广博,可这学问却没个传人。刘邦那可是能把您的学说发扬光大的人啊。希望您仔细考虑考虑!”
张耳被张良的那份诚恳给触动了,而且他在多年的闭门修炼后,也着实渴望能有个人来好好倾诉一番,最终点头说道:“那行,把他叫来,我得亲自瞧瞧他是不是真像你说的那般优秀。”
张良那叫一个高兴啊,赶忙就把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那也是兴奋得不行,可算是把这个机会给盼来了!
过了好些天,刘邦到了张耳的山居之处,当下就对张耳行大礼表示敬意。张耳见他谦逊且很有礼貌,心里对他的许多成见也就消了。紧接着,两人畅快地交谈起来,张耳发觉刘邦着实明白大道理,知识丰富且繁杂多样,于是就正式把他收作弟子。
刘邦于张耳处研读诸多典籍,收获颇大。他懂得了在繁杂的问题里寻觅到本质所在,不会受到表面现象的干扰。并且,他还由此领会到拯救世间的办法,愈发坚定了要变革当下状况、为百姓谋福祉的志向。
【四、张良出山,刘邦成长】
在秦末这乱世之际,刘邦意识到这是个能让自己一展抱负的绝佳时机。在张良的谋划之下,48 岁的刘邦毅然举起了手中剑,带领着百姓掀起了反秦起义的浪潮。
“刘大哥,您跟着老张念书都这么些年了,咱大家伙儿原本都觉得您会去做个书生呢,哪承想您竟然打算起兵啦!”刘邦的朋友们知晓这事儿后,都深感意外。
刘邦斩钉截铁地言道:“我读书可不是为了谋取官职、获取钱财,而是为了拯救世间、救济百姓。老天注定我肩负此任,我必定能够打败秦军,为百姓谋取幸福!”
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在刘邦的带领下,接连取得胜利。最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创立了汉朝,成就了让汉室复兴的伟大功绩。
张良原本在秦朝为官,他察觉到秦朝必定走向灭亡,一心想要寻得一位圣明之主来挽救天下苍生。当得知刘邦颇具非凡之处后,他果断辞去官职,选择隐居,立志要将刘邦培养成才。
张良去到刘邦家里做自我介绍那会儿,刘邦正跟马良喝着酒、下着棋呢。当张良讲起天宫早就预言刘邦会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时候,马良觉得他在胡扯,打趣说:“刘邦就是个没啥正经事干的人,能成啥大事业哟?”
然而刘邦却放声大笑道:“我早晓得,我可不是一般人!”紧接着就将张良奉为师父,开始听从他的教诲。
张良对刘邦严加要求,让他把不少坏习惯都给改掉了,刘邦呢,也挺听话,乖乖照办,不再成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了。
在张良的推动下,刘邦又专程拜张耳做老师,起劲地钻研治国的本领。张良也在边上加以引导,刘邦慢慢地学有所成,给日后起兵创造了条件。
五年之后,张良觉得反秦的时机已然成熟,极力劝说刘邦竖起义旗对抗秦朝。刘邦也感觉自己历经磨炼已然足够,满怀豪情地言道:“我必定会给百姓一个能让他们生活安定、愉快工作的天下!”张良见他神态从容,心中愈发坚信此次行动能够成功。
【五、48岁那年,刘邦改命】
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在刘邦的带领下,接连取得胜利。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创立了汉朝,成就了让汉室复兴的伟大功绩。
在 48 岁的时候,刘邦总算改变了他自己以及整个天下的命运。
一开始,刘邦在村子里说要举起义旗的时候,好多村民都心里犯嘀咕,觉得他光靠一股子热情,根本不可能成就大事业。不过刘邦言辞恳切地把大家给说服了,最后呢,有挺多有胆量的人响应了他的召唤。
刘邦领着起义军在各地跟秦军交锋,随着一场场胜利的到来,刘邦的名声也一天比一天响亮,投奔他的人变得越来越多。起义军从一开始的几百人壮大到了数万人,那阵仗相当大,刘邦也在各路义军的首领当中崭露头角。
与此同时,秦王朝愈发衰败,已然处于摇摇欲坠的境地。刘邦清楚这是夺得天下的绝佳时机,于是打定主意要和项羽一较高下,争抢天下的归属权。
在跟项羽历经多年的激烈征战后,刘邦于鸿门宴上施行了反间计,成功打破了项羽的心理防线,致使其军队一败涂地。项羽眼见局势无法挽回,最终选择了自刎以谢天下。
刘邦一路势如破竹,攻进咸阳,总算成就了推翻秦朝的丰功伟绩。没过多久,各方诸侯在鸿沟聚首开会,一同推举刘邦做汉王。就这样,汉朝得以创立,刘邦一下子成为了天下的新主宰。
刘邦登上皇帝宝座后,大赦天下之人,降低百姓赋税,积极听取进谏之言,让老百姓得以过上安稳、快乐的日子。他并未因自己的功绩而变得骄傲自满,依旧勤奋努力地治理国家,关爱百姓,促使汉朝逐渐变得繁荣昌盛、强大富足。
【结语】
刘邦的一生那可真是充满传奇色彩,都48岁了才踏上实现理想的征程,可最后竟然成功创立了一番伟大事业,把自己和天下的命运都给改变了。他凭借着超强的毅力和宽广的胸怀所书写的传奇经历,鼓舞着后辈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努力奋进。
刘邦本是草根出身,可最后却抵达了人生的顶峰。他的成功表明,一个人的出身如何以及是否有好运降临,并非是左右命运的决定性因素。真正能够让命运发生转变的,是那种不断自我奋发、勇于追逐理想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