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生态度非功利
功利与非功利
梁钦元老师:一说到功利,就是口头上成语:功名利禄。即便大家不去做生意不经商,也了解这些俗语,比如说无利不起早,出名要趁早,都是个体在社会活动当中去追逐或者是谋求获得一些实惠,以孔子为代表的孔家学派,为什么去主张非功利?
论语的里仁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一句话就看得清楚,义和利相对。放(fǎng)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篇》所有的事情都是依照是否有有利于个体的私利去做事,那必然会生出很多的怨恨。同时就失掉了这种和气和欢乐。梁漱溟先生说,这就是算账的态度,是在打算盘。
子罕篇里: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很少去谈论私利这些事情。那么通篇论语看下来,孔子态度还是很鲜明的,全都是非功利的态度。
功名利禄还不仅仅是一种狭义上的功利理论,总体来说都是有所欲求,有所获得。
我爷爷讲过一个例子,我们吃一块糖,觉得糖很好吃,很甜,往往就会生出一个念头,我要有1000块糖,1000块糖的甜美。吃同一种糖,你吃到第三块基本上就在物质刺激上,这种收益上,是受不了的。很多的消费广告,老是让你产生一种自卑,我有你没有别人比你更好,来调动你的购买欲望,而不是真正的购买需求。
如果我们是冷静的,是理性的,就可以把这个东西发现出来,贪求会把自己搞得很糟糕。
功利是一种刻意
刘丰老师:这一节其实对现代人来讲特别重要,利是对三维意识能量的强化,它障碍了意识能量维度的提升,这个功利是一种刻意。
低维意识强的时候,它就会形成对我们高维意识通达的障碍。只要在任何一个层面,有贪着,有强化,有刻意的时候,就会形成对更高一个境界能量打通的障碍。
君子要成圣成贤,就是进入高维,实现生命的意义,回归灵魂的提升。对任何一个维度的意识和物质有执着,都会形成障碍。我们创造很多调动人欲望的这种商业活动,商业行为,实际上是对内在智慧的一种巨大的局限。 趋利避害,利害关系会让人产生强化的分别意识。
梁漱溟先生活的境界,是从一个高度去理解了以后,又能转化到现实的各个层次,对功利是超越了的,不是我忍着我不要,这是活在他灵魂里的东西,真正了解生命的意义,灵魂的提升才是本质。
非功利的生活状态
梁钦元老师:梁漱溟先生指出,在讲人世间生活的似乎只有这么两派,一派是向前取得,欲念生生不息,这就是功利派。再一个就是反省内观的,那孔子的一派是非功利的。
《论语》颜渊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时候大家要注意,孔子也讲要富国,要有足够的粮食,马要壮。孔子并不是不讲功业,也不是不鼓励弟子从政、参政,孔子也出任过鲁国的大司寇。
非功利的生活是什么?完全凭借当下之所感的趣味的生活。在功利派来看,一切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是非,一个是利害。从得失上,从得失大小上去考虑。生活没有了,只有算账。靠当下感知的趣味,就是你在瞬间在那个过程当中的感觉是最重要的。
你时时把利害得失放在前头,生活就成了一个手段,失掉了趣味。 梁漱溟先生认为:让人生变得没有趣味,最好的办法就是算账。在经济社会里不是说你不可以考虑成本核算,还是要把生活的情趣放在首位。
活得更有趣
刘丰老师:这一段讲到了直觉和趣味,就是对功利的超越,在我们生命中时刻都在发生着。非功利的机缘到处都有,但是我们的功利心也会处处生。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和足兵能够在一个局部环境里面创造一种和谐的能量场。如果天天为生存纠结的人,根本不可能获得内在的安宁,纵向去提升的。这里面提到一个生命的有趣,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趣味,有满足欲望的趣,也有获得智慧的趣。当人获得智慧和内在产生同频共振的时候,内在有无限自由、开放的感觉的时候,喜悦的趣经常被称之为法喜。 如果不断在三维中去追逐刺激,刷存在感,这个时候趣变得欲值越来越高。这次满足了以后,下次同样当量的满足,大家达不到趣了,所以要再进一步扩大欲望。如果是以内在智慧的提升和关联获得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孔子思想架构的非功利,它的整个空间格局,建立在生命意义的基础上。这种高境界高层次的能量体系,它并不排斥丰富的低层次呈现,反而可以接纳三维空间一切呈现,但是它接纳背后的底蕴是让它和谐,不是让人成为低层次能量呈现的奴隶,不是被它所左右。建立在更高的空间结构,它可以享受任何一个层次当下的状态,不管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有钱你可以真正的享受金钱带给你的自在,没钱你也享受没有金钱的自在,它可以规避掉有钱带来的恐惧,同时也可以超越没钱带来的匮乏。 它并不是偏执的一味的否定财富,否定富足,相反不管是富足也好,贫穷也好,都给自己提供了更好的纵向提升的机会,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之中,达到自己在更大的生命题目中的提升。 从这个角度看非功利才能真正理解孔子思想在非功利的整体格局和我们现实的每一种功利关系之间的意义所在,它的关联不是一种批判,不是一种否定,它是全然的包容,就是说你可以活得更有趣、更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