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馆藏钱币欣赏

春翠的文化 2024-11-10 18:42:34

上海博物馆钱币馆位于上博馆东馆3层,展览面积近1000平方米。这里展示了6000余件馆藏钱币,是上博东馆展示文物数量最多的常设展厅。展览通过品类丰富、自成体系的馆藏钱币,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你可以在这里看到一部完整的中国货币史和金融发展史。这里不仅是银行系统团建、亲子研学的好去处,更是培养财商的理想场所。来上博货币馆,让我们一起讲述钱的故事吧!

1.春秋 平肩弧足空首布

空首布是春秋战国时期仿制农业生产工具青铜铲而来的铸币。这种平肩弧足空首布主要行用于东周的王畿之地,大多铸有文字或符号。一般平肩弧足空首布的钱文仅为一、二字,而这件钱文却有五字,殊属珍贵。

2.东周楚国 郢爯

郢爯(yǐng chēng)是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称量货币。郢爯金版上的“郢”指的是楚国的都城,而“爯”原本是一种重量单位,在这里作为货币单位使用。由纯黄金制作的楚国货币,呈版状,上用印凿打钤印文。郢爯面上所打钤的“爯”字是称量的意思,“爯”前一字为地名。类似的货币楚还有“陈爯”、“鄟爯”等。卢金上钤有圆形印戳“卢金”,其中的“卢”字也是地名。郢爯和卢金都是中国最早的黄金铸币,支付时切割成小块,称量使用。

3.战国魏国 共屯赤金

“共屯赤金”圜钱,现藏上海博物馆。青铜质。形制为圜钱,圆穿,面有币文“共屯赤金”,共系原战国时期魏国境内地名,地望今河南辉县,故知为战国晚期魏国所铸行。

4.战国 “蔺"字尖首刀

青铜质。形制为尖首,弧身,柄部起脊,圆环,面有币文“蔺”。“蔺”的地望在今山西离石以西,战国前期系赵邑,后为秦占。此系赵国所铸行的尖首刀之一。

5.秦 半两

先秦半两,亦称战国半两,为秦统一六国之前的秦国主要流通货币,据“青川七钱”(青川M50年代下限为秦昭襄王元年)推测其始铸年代约为公元前336年,秦惠文君二年,“初行钱”。由此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为止,此种秦国货币流通了至少115年,期间出现了各种不同工艺所铸的半两钱,主要有分流直铸式、直流分铸式、异型范、合范等。直径从2.5厘米至3.8厘米不等,重量一般在3至8克,部分可达10克以上,有甚稀者重达数十克。钱文风格或方正规整、或古朴遒劲。一般有一至两个宽大的茬口居上、下。近年来各式半两均有所仿制,大多采用真钱翻砂或自制范具所制,收藏时应多加留意。

6.西汉 上林三官五铢

上林三官五铢是西汉时期的文物,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西汉初期,半两钱制几经变更,曾先后铸有多种重量不等的货币。元狩五年(前118)开始,西汉先后铸用郡国五铢、赤仄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钱,从此五铢钱成为两汉时期主要流通的货币。

7.西汉武帝太始二年 马蹄金

马蹄金,西汉时期称量货币,正面为椭圆形,底面呈圆形,内凹,中空,状如马蹄。由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协祥瑞而制。马蹄金一般重250克左右,相当于汉代的一斤,也就是半斤。

8.新莽 《一刀平五千》金错刀

一刀平五千,又被称为“金错刀”或“错刀”,是王莽在居摄二年(7年)进行第一次货币改革时铸造的钱币。一刀平五千造型独特,上部呈方孔圆形,下部则是刀的形状。上部穿孔的上下分别以黄金镶嵌“一刀”两字,下部铸有“平五千”三个字,意思是这样一枚钱币的币值等于五千个小铜钱。王莽先后推行过四次货币制度改革,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所铸造的钱币,工艺精致,书法极为优美,深受收藏者的喜爱。

9.三国吴 大泉当千

三国吴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238—246年)所铸大钱。径3.6厘米,重14.5克,后铸轻小者径2.5厘米,重3.5克左右。篆书“大泉当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钱一千,是继王莽后最大的虚值钱。遭社会抵制后,孙权即令停铸并使官府作价收回;然泼水难收,民间因贪其巨值多以私铸减重钱通行,故传世“大泉当千”所见不鲜。又江浙民间更有仿制盗铸之“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钱,其数甚微,史志不载;“大泉五千”迄今唯见两品而已。

10.唐 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背蓝)是唐代时期的文物,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11.南宋 乾道元宝

乾道元宝(金)是南宋时期的文物,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12.明末 西王赏功(金币)、(银币)、(铜币)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占武昌,称西王,西王赏功钱当铸用于这期间。西王赏功钱有金、银、铜三种,皆大钱,为极罕见之珍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0 阅读:42

春翠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