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月亮神崇拜

民间风俗传说 2024-07-29 17:55:10

月亮,自古便是我们仰望的星辰,其神秘与美丽引发了无数遐想。在“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中,我们听到了“广寒宫”的传奇,而在古人的诗篇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道出了对月亮的深深眷恋。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寻我们自古以来祭拜月亮的悠久历史。

中国古代对月神的崇拜,其历史源头可追溯至《尚书·舜典》中的记载:“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此段描述了在特定仪式中,对天帝的敬奉,以及对六宗(包括日、月、星等“天宗”与海、河、岱等“地宗”)的祭祀,其中亦涵盖了山川与群神的崇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禋”作为一种独特的祭法,明确揭示了月神在当时已被视为天帝麾下的重要神祇之一,享受着崇高的崇拜地位。

《礼记·祭义》载:“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暗。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南郊祭天,是为了普遍报答上天诸神而以日神为主,以月神为配享。夏人尚黑,在黄昏时祭天。殷人尚白,在中午时分祭天。周人尚文,从早上一直祭到黄昏。祭日神是在坛上,祭月神是在坑内,以此区别幽暗和光明,以此划分上下。日于东方,月于西方,以此区别内外,、端正其位。因为旭日出于东方,新月生子西方。日月一阴一阳,昼夜或长或短,终始相接,循环往复,天下的有条不紊即由此而生。)说明古代郊祭以祭日为主,祭月为辅。北京至今仍存祭日的日坛、拜月的月坛遗址。

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自古便层出不穷。《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帝俊之妻常羲,孕育了十二个月亮。”这些传说更是纷纷涌现了月中嫦娥(姮娥)、蟾蜍、白兔、吴刚、桂树等神奇形象。《文选·祭颜光禄文》中的《归藏》注引道:“昔日嫦娥服用了西王母的不死之药,遂飞升月宫,化为月之精灵。”而《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则详细描述了:“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之药,其妻姮娥偷取后奔月,化身蟾蜍,成为月之精灵。”

《太平御览》引述西汉刘向的《五经通义》进一步阐述:“月宫中为何有兔与蟾蜍?月属阴,而蟾蜍代表阳,与兔并存,寓意阴阳相融。”除蟾蜍外,又增添了玉兔的形象。该书还引用了晋代健言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此后,关于月中玉兔的传说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

唐代诗人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到:“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描绘出玉兔与姮娥共同生活在月宫的景象。

唐代小说,关于月亮有吴刚伐桂的传奇。据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天咫》所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此人姓吴,名刚,乃西河人士,因学仙有过,被贬下凡间伐树。”而在民间,更有拜月的传统习俗。妇女们深信月中嫦娥拥有保持青春美丽的神力,因此每逢中秋佳节,便设案供奉瓜果,向嫦娥祈福。在台湾,有些妇女还会将祭祀过嫦娥的柚子皮剥下擦脸,期望借此使肌肤白皙细腻。

自明清以来,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的妇女在中秋节祭月时,除了供奉月饼、瓜果等物外,还会展示用纸张制作的画面,描绘月宫、白兔、桂树等场景,名为“月光马”。而在云南昆明的西山大、小勒姐村,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十三夜,老年妇女们会聚集在村中的小庙,于黄纸剪贴的“太阴菩萨”(月亮)字样下供奉油炸苑丝、豆腐片、果品等,并敬香磕头,诵读《太阴经》七遍和《太阳经》三遍,祈愿月神保佑家人平安、家族兴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认识到月亮上并没有嫦娥、玉兔、蟾蜍、吴刚的身影,仅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功从月球背面采集了土壤样本,彰显了我国的科技实力。

尽管月球上不存在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我们依旧珍视和传承着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作为我们的传统节日,总是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每逢中秋,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摆放上瓜果梨桃和各种美食,我们一同赏月、烧香祈福,期盼家人平安健康,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那么,各位,你们当地的中秋节又有哪些独特的传统习俗呢?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