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进程中,《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年)》明确提出“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小班化教学作为一种契合新时代教育需求的模式,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小班化教学的现实背景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不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个性化成长和综合素质培养。传统大班额教学中,教师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而小班化教学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
例如在语文阅读课上,大班额教学时教师只能进行统一的讲解和提问,很难针对每个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感悟进行指导。但在小班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对一交流阅读感受,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偏差给予精准引导,助力学生在阅读中深入思考,提升文学素养。
(二)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多元化,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小班化教学环境下,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项目等活动。
以科学课的实验教学为例,小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时,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在合作中锻炼实践能力,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

(三)教育资源的逐步优化
近年来,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师资力量不断增强,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学校能够调配更多教师投入小班教学,确保师生比更趋合理。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在推进小班化教学后,师生互动明显增多,教师有精力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二、推动小班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合理规划班级规模
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师资、场地等资源条件,科学设定班级规模。一般来说,将班级人数控制在20 - 30人较为适宜。以某小学为例,在推行小班化教学初期,对全校各年级班级人数进行重新规划,将原本每班40多人的班级拆分为两个小班。
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都得到显著提升。
(二)优化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小班化教学为小组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分组,布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数学解题课上,教师给出一道复杂的应用题,让小组共同探讨解题思路。小组成员各抒己见,通过思维碰撞找到最佳解题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合作交流能力。
2.个别化指导。教师有更多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在英语写作课上,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语法错误、词汇运用、篇章结构等问题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写作水平。
(三)加强师资培训
小班化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习小班化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例如邀请教育专家开展讲座,分享小班化教学的成功案例;组织教师到小班化教学示范学校观摩学习,回来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探索。

三、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创新经验
(一)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
一些学校在小班化教学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发了个性化课程。比如开设机器人编程、陶艺、戏剧表演等特色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在课程学习中挖掘潜力,培养特长。
(二)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摒弃传统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除了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例如在美术课上,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绘画技巧,还包括作品的创意、色彩运用、情感表达等,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三)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
学校通过打造开放的学习空间,如设置阅读角、科学探究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场所。在阅读角,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书籍阅读,交流读书心得;在科学探究实验室,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基础教育学校推进小班化教学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通过合理规划班级规模、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等实践策略,以及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营造开放学习环境等创新经验,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